第三节 职业性高原病
职业性高原病是在高原低氧环境下从事职业活动所致的一种疾病。高原低气压性缺氧是导致该病的主要原因,机体缺氧引起的功能失代偿和靶器官受损是病变的基础。临床上根据发病急缓可分为急性和慢性高原病,转至低海拔地区后可获改善。
一、主要分型
(一)急性高原病
因近期进抵高海拔地区,由于严重低气压性缺氧,发生以呼吸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类似疾病的急性疾病。
(二)慢性高原病
从业人员在海拔2500m以上地区工作,由于长期低气压性缺氧,发生代偿性红细胞增多、心脏扩大等符合“高原转低条件”的表现,转至低海拔地区一年后仍未恢复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类似疾病的疾病。
二、诊断及分级标准
(一)急性高原病
1.高原脑水肿
急速进抵海拔4000m以上(少数人可在海拔3000m以上)高原发病,具有以下表现之一者。
(1)剧烈头痛、呕吐,可伴有不同程度精神症状(如表情淡漠、精神忧郁或欣快多语、烦躁不安等)或有步态蹒跚、共济失调。
(2)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如嗜睡、朦胧状态、意识浑浊、甚至昏迷),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及锥体束征阳性。
2.高原肺水肿
近期抵达海拔3000m以上高原,具有以下表现之一者。
(1)静息状态时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咯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状痰,肺部出现湿性罗音。
(2)肺部X射线显示,以肺门为中心向单侧或双侧肺野呈点片状或云絮状阴影,常呈弥漫性、不规则性分布,亦可融合成大片状;可见肺动脉高压及右心增大征象。
(二)慢性高原病
1.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在具备男性Hb≥210g/L,女性≥190g/L(海拔2500m以上),或男性Hb≥180g/L,女性≥160g/L(海拔2500m以下)的条件下,再按症状、体征严重程度“计分”,以确定诊断分级。
(1)轻度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累记计分3~7分。
(2)中度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累计计分8~11分。
(3)重度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累计计分≥12分。
2.高原心脏病
(1)轻度高原心脏病:肺动脉平均压>20mmHg或肺动脉收缩压>30mmHg,且胸部X线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有一项以上显示右心增大。
(2)中度高原心脏病:肺动脉平均压>40mmHg或肺动脉收缩压>60mmHg,右心增大,活动后乏力、心悸、胸闷、气促,并有发绀、轻度肝大、下垂性水肿、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或分裂等。
(3)重度高原心脏病:肺动脉平均压>70mmHg或肺动脉收缩压>90mmHg,稍活动或静息时出现心悸、气短、呼吸困难,明显发绀、肝大、下垂性水肿、少尿等。
三、防治措施
(一)预防必要性
高原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生命和健康的重要疾病。急性高原病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慢性高原病严重损害人体健康而且没有很好治疗方法。因此,认真开展高原病的防治,保证高原地区和进入高原地区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高原病的可防性
尽管低气压性缺氧是引起高原病的主要原因,而且高原的海拔高度无法改变。但事实证明,高原病是可以预防的。如青藏铁路的建设过程中急性高原病发病率世界最低、零死亡率,离开高原四年多时间未见慢性高原病发病的报告。
(三)主要预防措施
1.改善小环境缺氧:减少室内居住人数;建立制氧站,保证工作人员随时吸氧;海拔4000m以上高原最好保证白天不低于2小时、夜间不低于6小时的间断低流量吸氧等。
2.控制高原病发病诱因:寒冷、劳累、上呼吸道感染是主要诱因,因此要特别注意感冒诱发高原病;尽量减轻劳动强度;尽量使用机械作业代替体力劳动等。
3.开展急性高原病预防干预:进入高原前,对所有从业人员进行工前体检、习服和培训。
4.搞好慢性高原病预防:从业人员在高原期间每隔3~6个月定期体检,发现有“高原转低条件”人员及时动员离开高原,或采用“轮换制”等可防止慢性高原病的发生。
(四)治疗原则
1.急性高原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适当休息并就地给予对症治疗;大流量给氧、高压氧、糖皮质激素、钙通道拮抗剂等治疗或转至低海拔区。
2.慢性高原病:转至低海拔区治疗,一般不宜再返高海拔地区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