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健康促进规划实施后,其效果涉及面广,能导致多方面的变化,包括环境因素、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强化因素、行为、高血压控制及心脑血管疾病的下降等。选择哪些评价指标以及如何测量这些指标,该指标可能的变化程度?在制订规划时都应该有明确的规定,即规划的目标,规划的目标是指干预的是哪些人群,经过多长时间后哪些指标有变化,变化多少?评价的内容就是衡量这一系列的规划目标是否达到以及达到的程度。一般要求选择的评价指标应该是明确的,可测量的,敏感的。如调查食盐的摄入量,如果我们仅询问被调查对象口味偏淡、中等、偏咸,无法真实反映盐的摄入量,因为对口味的感受是因人而异的。如果我们采用抽样的办法抽取一定数量的户数,除了询问调查外,称取用户的食盐,若干天后再称重,两者相减,即盐的消费量,再除以在这期间用餐人次数即得平均每人盐的消费量。又如减肥可以导致血压下降,已证实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体重作为一项可测量的指标是合理的和科学的;同时体重容易测量,所需测量仪器容易得到,又是比较敏感的指标。相反,血脂指标不如体重重要,它是一项间接结果,且测量的代价大,不方便,也不敏感,因此,如我们的财力、物力、人才有限,体重应作为优先考虑的指标。
评价的内容与程序与其他项目是相似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过程评价。过程评价是评估我们从事高血压防治中实施各项活动的效率(不是效果),如办学习班,发放宣传资料,高血压病人的管理等各项工作的质量,这些工作是否按规划得以实施,实施的质与量如何?工作人员的责任心?群众的满意程度?这样的评估有利于我们改进工作中的不足,提高工作的效率。为了做好过程评估,应详细记录日常性的工作,记录的表格应统一,规范,便于分析统计。
(2)效果评价。效果的产生并非在同一时间,变化的程序首先是认知[知识、态度、信念(KAB)]的变化,然后是行为的变化→血压的控制→并发症(心脑血管疾病)的下降。因此,效果评价又分成早期、中期和远期效果评价。
1)早期效果评价。早期效果包括防治领导小组是否成立;防治网络是否形成;居民健康档案是否建立;三级管理是否完善以及居民与病人的认知是否提高;病人与医生的关系是否融洽。
知识水平主要包括: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及危害;高血压病的症状;高血压病危象;预防高血压病的措施;利用现有医疗保健措施的能力。
信念、态度、价值观主要包括:相信高血压病是可以控制的;积极参与高血压病的防治。
2)中期效果评价。主要包括行为的改变,如依从性行为,病人是否遵医嘱持之以恒地服药,服药的质量,影响病人依从性的一些因素,如病人和家属对药物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按时就诊(随访),是否能够得到现有保健服务。非药物治疗执行情况(包括生活方式、限盐、减重、运动、放松和戒烟)。非药物方法对轻型高血压尤为有效,即使中、重型高血压除了服药之外,也必须坚持非药物治疗,其效果已经得到证实(表19-6)。
表19-6 高血压病非药物治疗方法效果
3)远期效果评价。评估人群高血压病的患病率和高血压病病人血压控制率,生理指标包括血脂、血糖、胆固醇等。因为高血压病涉及多器官,控制其他因素如血糖、血脂对高血压也有很大作用。进而评估脑卒中、冠心病的患病率、死亡率的下降。如有可能评估成本效益和成本-效果,为领导提供决策。由于高血压病防治的成功也将进一步推进其他慢性病的防治(一网多用)、提高群众的保健意识,促进社区文明建设,一些无形的效果也值得认真总结。
规划的评价必须建立在基线调查的基础上,没有基线调查(规划实施前的基本状况)是无法评价的。基线调查与其后的评估调查的内容,方法必须一致。对于一些主观性指标如知识水平、信念、态度、行为依从性等,可设计一系列问卷让参加者回答,根据他们的回答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我们所需的结果。那么,参加者是否回答了真实情况?什么因素可能影响参加者的选择?如何衡量这些回答的可靠性、正确性?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考虑并加以克服。
在评价过程中应邀请社区领导参加,调查结果及时向领导和群众汇报,使领导与群众完全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高血压的防治是十分重要的。
思考题
1.高血压病防治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2.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及治疗策略是什么?
3.如何解决高血压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问题?
4.什么是高血压病的非药物治疗法?
5.高血压病防治的策略是什么?
(黄敬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