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体的消化道

人体的消化道

时间:2023-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体的消化器官由长8~10m的消化道及与其相连的许多大、小消化腺组成。消化道的运动对于食物的化学性消化和吸收,也有促进作用。人体每日由各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总量达6~8 L,消化液主要由有机物、离子和水组成。此外,胃肠激素对体内其他器官的活动也具有广泛的影响。人体的消化道很容易受到损伤或侵害,同时也是抵御潜在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一道重要防线。

第一节 人体的消化道

人体的消化器官由长8~10m的消化道及与其相连的许多大、小消化腺组成。消化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从而为机体新陈代谢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消化是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消化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碎化,并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以及将食物不断地向消化道的远端推送,这种方式称为食物的机械性消化。另一种消化方式是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完成的。消化液中含有各种消化酶,能分别分解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使之成为小分子物质,这种消化方式称为食物的化学性消化。正常情况下,这两种方式的消化作用是同时进行、互相配合的。食物经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的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消化和吸收是两个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过程。不能被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残渣,最后以粪便的形态排出体外。

在整个消化道中,除口、咽、食管上端和肛门外括约肌是骨骼肌外,其余部分都是由平滑肌组成的。消化道通过这些肌肉的舒缩活动,完成对食物的机械性消化,并推动食物的前行。消化道的运动对于食物的化学性消化和吸收,也有促进作用。

人体每日由各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总量达6~8 L,消化液主要由有机物、离子和水组成。消化液的主要功能为:①稀释食物,使之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以利于机体吸收;②改变消化腔内的pH,使之适应于消化酶活性的需要;③水解复杂的食物成分,使之便于吸收;④通过分泌黏液、抗体和大量液体,保护消化道黏膜,防止物理性和化学性的损伤。

胃肠的内在神经是由存在于食管至肛门的管壁内的两种神经丛组成的。一种是位于胃肠壁黏膜下神经丛(Meissner神经丛);另一种是位于环行肌与纵行肌层之间的肌间神经丛(或称Auerbach神经丛)。内在神经丛在胃肠活动的调节中起着传递感觉信息、调节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和启动、维持或抑制效应系统的作用。

支配胃肠的自主神经被称为外来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从脊髓胸腰段侧角发出,经过腹腔神经节、肠系膜神经节或肋下神经节,更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分布到胃肠各部分,主要通过3种途径影响胃肠活动:①终止于内在神经元的肾上腺素能纤维;②分布于某些肌束的肾上腺素能纤维;③分布至血管平滑肌的肾上腺素血管纤维。

由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至内在神经元表面的去甲肾上腺素,可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活动,从而抑制其向前传导的活动。这样,由交感神经发出的冲动,可抑制通过内在神经丛或迷走神经传递的反射。

在胃肠的黏膜层内,不仅存在多种外分泌腺体,还含有10种内分泌细胞,这些细胞分泌的激素统称为胃肠激素(gastrointestinal hormone)。胃肠激素与神经系统一起,共同调节消化器官的运动、分泌和吸收功能。此外,胃肠激素对体内其他器官的活动也具有广泛的影响。

食物的消化首先在口腔内进行,食物在口腔内与唾液中含有的酶类混合以后,通过食道进入胃内,与胃液中的胃酸和酶类发生消化作用。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胃内不能被消化吸收,直到进入小肠,被酶类消化分解为小分子物质。肠道内存在的大量正常肠道菌对食物的消化起了有益的作用。

小肠壁的黏膜层由整齐排列的一层杯状细胞所组成,已部分消化的食物在富含毛细血管、淋巴管、腺体和神经的肠黏膜层进行物质交换。小分子物质通过杯状细胞吸收后进入血液和淋巴,被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作为能量和其他生理需要被机体所利用。相对说来,大肠几乎不具有消化功能。大肠主要吸收已消化的食物中的水分和电解质。然后,以粪便的形态将食物残渣排出体外。

人体的消化道很容易受到损伤或侵害,同时也是抵御潜在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一道重要防线。然而,当进入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的数量或摄入病原微生物产生的毒素的含量超过某个临界点时,就可以引起发病。多数人暴露食源性危害因素后,由于机体可以有效杀灭侵入体内的微生物,因此并不表现出任何的临床发病症状;而有些人在暴露食源性危害因素后,可以出现轻重不一的发病症状,有的表现为轻微的腹部症状,有的可能出现较严重的临床症状,而且病人往往并没有意识到疾病是由食用某种食物所引起的。

人与人受病原因子的影响而引起疾病的临界点存在较大差别,而且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对引起人体感染的病原因子(如各种病原微生物)而言,引起疾病的临界点被称为感染量(infective dose);引起人体毒性反应的病原因子(如细菌毒素和各种化学毒物等)致病的临界点称为毒性剂量(toxic dose)。一般情况下,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频率与病情的严重程度随病原因子摄入体内且超过疾病临界点的数量的不断增加而增加,这种现象又被称为疾病或疾病罹患率的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