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监测数据分析

我国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监测数据分析

时间:2024-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WHO报告,食源性疾病的实际病例数要比统计报告的病例数多300~500倍,报告的发病率不到实际发病率的10%。我国虽较早制定了食物中毒报告制度,但至今尚未形成完善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在食物中毒报告制度的执行上也存在不少问题,所以很难估计食源性疾病发病的确切情况。由于食源性疾病事件存在混合感染的原因,使得合计的结果小于各分类目的总和。

第二节 我国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监测数据分析

由于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制度(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及日本等,其中美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最完善,报告资料也最多、最完整),而且各国食源性疾病发病的漏报率相当高,发达国家的漏报率约高达90%,发展中国家在95%以上,因此很难准确估计全球食源性疾病发病率。据WHO报告,食源性疾病的实际病例数要比统计报告的病例数多300~500倍,报告的发病率不到实际发病率的10%。因此,所得到的报告病例数仅仅是“冰山一角”。

我国虽较早制定了食物中毒报告制度,但至今尚未形成完善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在食物中毒报告制度的执行上也存在不少问题,所以很难估计食源性疾病发病的确切情况。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食物中毒和食品污染事件屡有发生。一些不法分子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大肆制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如添加瘦肉精的猪肉,用甲醛溶液(福尔马林)浸泡水产品,给蔬菜喷洒剧毒农药,面粉和其他食品中过量应用增白剂,“毒米”、“毒油”等。

近几年我国食物中毒事件呈不断上升趋势。2002年,卫生部共接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128起,7 127人中毒,死亡138人;2003年重大食物中毒事件379起,12 876人中毒,323人死亡,与2002年比较,分别增加了196.7%、80.7%、134.1%。尽管各级卫生部门在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打击产销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从整体上看,各种生物性和化学污染尚未得到根本控制,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仍非常艰巨。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数据,2004年我国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429起,9 529人中毒,171人死亡,与2003年比较,重大食物中毒的报告起数增加了113.2%。2005年第二季度,卫生部共收到全国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67起,中毒2 129人,死亡59人,与去年同期相比,报告起数减少49.2%,中毒人数减少54.7%,死亡人数减少39.2%;与上季度相比,报告起数增加31.4%,中毒人数增加71.1%,死亡人数增加43.9%,对2005上半年数据的分析,化学性食物中毒是中毒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刘秀梅教授等总结了我国1992~2001年共10年的食源性疾病监测资料,监测地区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5 770起,共涉及患者人数达162 955人。

从监测年份分析,1992年事件数量最多,最少的是1997年,事件的发生整体上呈下降趋势。患者数1992年最高,1999年最低。死亡人数与事件数的高峰年份一致,最高为1992年,1997年最低,病死率均低于l%(表3-1)。比较各监测点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状况,从10年的事件平均数可以看出,暴发事件的高发行政区有广东97.7起,浙江91.2起,河南59.9起,江苏59.5起;其次是上海33.4起,福建33.1起,北京29起,山东28.3起,湖北27.2起;事件报告最少的行政区是重庆、内蒙古和吉林,均在20起以下(图3-2)。从病因物质查明情况分析,已查明事件病因物质者占90.2%,其中以微生物引起的占38.5%;其次为化学物,占37.5%;动植物最少,仅占12.4%。按患者数统计,以微生物引起的所占比例最大,为50.9%,约为化学物所占比例(28.6%)的2倍。化学物引起的死亡数最多,动植物引起的病死率较高,而微生物性中毒的死亡数较少,病死率也较低(表3-2)。由于食源性疾病事件存在混合感染的原因,使得合计的结果小于各分类目的总和。微生物食源性疾病中,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占31.1%;其次是沙门菌占17.9%;变形杆菌占14.0%;葡萄球菌肠毒素占8.9%;蜡样芽胞杆菌6.8%;致病性大肠杆菌5.6%。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以1992年最多,1996年以后基本每年在90起左右;农药及化学物中毒呈显著下降趋势;动植物性食物中毒起数基本保持不变;1998年以来,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起数明显上升。

表3-1 1992~2001年监测网食源性疾病发生状况

img11

img12

图3-2 1992~2001年中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地区食物中毒发生情况

表3-2 1992~2001年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的分析

img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