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外有关食源性疾病危害因素的焦点问题

国内外有关食源性疾病危害因素的焦点问题

时间:2023-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0年7月英国有34万个牧场的17万多头牛感染此病,已屠宰焚毁30多万头。二英是一种有毒的含氯化合物,是目前世界已知的有毒化合物中毒性最强的。它的致癌性极强,还可引起严重的皮肤病和涉及胎儿。大肠埃希菌因其抗原抗体反应不同,截至目前被分为173种。“O157”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近年来不仅在日本,而且在美国以及欧洲、澳洲、非洲等地也发生过。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估计,“O157”在美国每年可造成2万人生病,250至500人死亡。

三、国内外有关食源性疾病危害因素的焦点问题

(一)疯牛病

1986年在英国发现,20世纪90年代流行达到高峰。2000年7月英国有34万个牧场的17万多头牛感染此病,已屠宰焚毁30多万头。流行趋势于90年代后期明显下降,但发病率每年仍以23%的速度增加,并由英国向西欧、全欧和亚洲扩散,受累国家超过100个。目前病人约100例,有科学家推测处于潜伏期的病人约50万人,发病后表现为进行性痴呆,记忆丧失,共济失调,震颤,神经错乱,最终死亡。1997年专家预计人类发病流行巅峰大约是在2015年,届时每年将有20万人死亡,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可能会有1 000万人最终死于“克雅症”,2002年这一预计数字降为5万人。

(二)二img17

1999年,比利时、荷兰、法国、德国相继发生因二img18英污染导致畜禽类产品及乳制品含高浓度二img19英的事件。二img20英是一种有毒的含氯化合物,是目前世界已知的有毒化合物中毒性最强的。它的致癌性极强,还可引起严重的皮肤病和涉及胎儿。

(三)大肠埃希菌O157事件

自1996年6月从日本多所小学发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而发现元凶为“O157”大肠埃希菌以来,日本全国至当年8月患者已达9 000多人,其中7人死亡,数百人住院治疗。“O157”是一种长约2μm、宽约1μm的杆菌。“O”是德语对这种细菌称谓的第一个字母。大肠埃希菌因其抗原抗体反应不同,截至目前被分为173种。“O157”于1982年被美国科学家定为第157种而得名。感染上大肠埃希菌O157的患者往往都伴有剧烈的腹痛、高烧和血痢。病情严重者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和脑炎,危及生命。“O157”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近年来不仅在日本,而且在美国以及欧洲、澳洲、非洲等地也发生过。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估计,“O157”在美国每年可造成2万人生病,250至500人死亡。

(四)丙烯酰胺

2002年4月,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科学家发布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包括炸薯条在内的多种油炸淀粉类食品中含有致癌物质丙烯酰胺。该报告指出,1 kg炸薯片的聚丙烯酰胺含量是1 000μg,炸薯条是400μg,而蛋糕和饼干中的含量则为280μg。丙烯酰胺这种物质人们并不陌生,在诸如塑料和染料等许多材料中都有使用。动物试验证明它有致癌危险,但2002年以来的多项研究却又陆续证实,在对土豆等含有淀粉的食品进行烤、炸、煎的过程中也会自然产生丙烯酰胺,这就逐渐开始掀起了一场新的食品安全风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