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状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1973年由Bishop等从澳大利亚腹泻儿童肠活检上皮细胞中发现的,因其颗粒在电镜下形如车轮而得名,是秋冬季婴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我国现有5岁以下儿童2.6亿,每年患秋冬季腹泻的小儿达1.2亿人次。RV位居小儿腹泻病原第一位。
1.病原学
轮状病毒形态为大小不等的球形,直径60~80nm,双层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无包膜,负染后在电镜下观察,病毒外形呈车轮状。也有无外衣壳的粗糙型病毒颗粒,大小为50~60nm。具双层衣壳的病毒体才有传染性。病毒体的核心为双股RNA,由11个不连续的基因片段组成。每个片段含一个开放阅读框,分别编码6个结构蛋白和5个非结构蛋白。
RV分型复杂,有亚型、基因型和血清型之别。国际上将RV分为A,B,C,D 4组,儿童感染多为A组,成人则为B组。按血清型分至少有14个G血清型,5个P血清型,G1是临床和流行病学中最常见的RV型别。按基因组分人类RV至少有A~G 7个组,用核酸电泳检测又分为长链与短链2个亚型。
2.流行病学
(1)季节性:多发生在寒冷干燥的冬末、初春或深秋季节。我国在10月至次年1月,11~12月为高峰。在终年炎热的地区全年均可发生,突然的环境改变亦可能影响流行。
(2)地域性:轮状病毒呈世界性分布,A~C组轮状病毒能引起人类、幼龄动物和鸟类的腹泻,D~G组只引起动物腹泻。A组轮状病毒最为常见,以往所称的婴儿腹泻、冬季腹泻、急性非细菌性感染性腹泻和急性病毒性胃肠炎均是由A血清型的轮状病毒引起的。
轮状病毒B,也称为成人腹泻轮状病毒或ADRV,是我国所有年龄人群中急性腹泻的主要因素。
轮状病毒C,在日本和英国首次报道,但许多国家的儿童腹泻是散发的,也较少见。
轮状病毒E的发生较少,以散发病例为多。
(3)传染源:RV的传染源为患者、隐性感染者及病毒携带者,后两者在RV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经污染的水源、食物等传播,也可经人-人间直接感染。吐泻物若污染环境,可形成气溶胶,有经空气传播的可能性。
(5)易感人群:所有年龄的人都可感染RV。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男多于女。
3.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1~3天。起病急,常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呕吐与脱水是最主要的症状。起病初即发生呕吐,常先于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多数每日在10次内,亦可达数十次,大量水样便不含脓血及黏液,有时呈白色米汤样或蛋花汤样便;易引起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病程具有自限性,自然病程7~10天,少数因消化功能紊乱未恢复者可较长。此外,也有引起中耳炎、颈淋巴结炎、良性肌炎、川崎病、婴儿猝死综合征、肠套叠等并发症的报道。
4.诊断依据
(1)符合RV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
(2)使用透射电镜直接观察到RV病毒。
(3)用ELISA、SDS-PAGE、核酸探针技术、乳胶凝集试验、RT-PCR、PAGE等方法直接检测到粪便提取物中的病毒RNA。
(4)粪便中RV特异性IgA的凝集效价,恢复期应比初期有所升高(一般约升高4倍)。
(5)粪便经细胞培养分离到轮状病毒。
5.预防和控制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严格消毒可能污染的物品是主要的措施。加强健康教育,倡导卫生饮食,养成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疫苗预防是降低RV胃肠炎发病率和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