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源性疾病应急预案的制定
在常态下制定预案是为了保证一旦发生食源性疾病,特别是重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时能从容有效处置,不打无准备之仗。科学的应急预案可以将食源性疾病防患于未然,可以及时控制已发生的食源性疾病,使紧急状况转危为安。食源性疾病应急预案的编制没有统一格式,但一般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总则
包括制定本应急预案的目的、工作原则、编制依据和适用范围等。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以可能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全过程为主线,对整个食源性疾病应急协调组织体系的框架进行描述,明确各组织机构与部门的职责。
3.监测、预警和预防机制
在日常食源性疾病防制工作中,要组织开展对可能发生的食源性疾病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发出预警。在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后,也要对已经发生的食源性疾病进行跟踪监测,对可能出现的趋势及时进行预警。同时,要制定食源性疾病监测计划,确定食源性疾病预警等级,规定食源性疾病报告程序和时限,确保食源性疾病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并提出切合当地实际的预防措施。
4.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通报制度
应急处置机制能不能及时启动,应急措施是否有效,关键要看食源性疾病发病报告的信息渠道是否畅通。信息不准,应急反应可能会出现错误;信息不快,应急反应就会延误。所以,食源性疾病应急预案要对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通报作出具体的规定,使之形成制度,落实责任,明确程序。
5.应急响应
食源性疾病应急响应包括分级响应程序、信息共享与处理、通讯方式与保障、指挥与协调、紧急处置、应急处置人员的安全防护、公众或特殊人群的安全防护、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及新闻报道等。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影响范围有大有小,危害程度有轻有重,应根据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不同性质、不同范围和不同危害程度,制订科学的等级标准,明确应急预案的启动级别和条件。不同级别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所应动用的应急资源和所采取的应急措施是不尽相同的。
建立和明确常规信息、现场信息收集的范围、内容、方式、传输渠道和要求,以及信息分析和共享的方式、方法、报送及反馈程序。
所有参与现场应急处置的人员和部门的通讯方式,分级联系方式及备用方案应尽可能预先设定和明确。
现场指挥协调应遵循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应建立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以卫生部门为主、其他部门参与的食源性疾病应急协调机制。应建立食源性疾病应急决策机制,报告、请示制度,信息分析、专家咨询、损失评估等应急处置工作程序。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紧急处置应有详细、科学和可操作的技术方案。
6.后期处理
包括善后处置、可疑食物处理、社会救助、保险、调查报告、经验教训及改进建议等。
7.保障措施
包括现场应急设备、应急队伍、交通运输、医疗卫生资源、实验室、物资、经费、社会动员、技术储备、宣传培训和演习、监督检查等保障措施。
8.附则和附录
对名词术语、缩写等的定义和说明,相关的技术方案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