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验室病例报告系统
实验室报告系统是指医疗卫生机构或公共卫生专业机构的实验室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法定报告疾病的病原体和可经食物传播的某些肠道病原菌(如空肠弯曲菌、沙门菌血清型、志贺菌属等)进行分离鉴定的一种实验室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与临床病例报告系统所不同的是,临床病例的报告主要根据病人临床综合征的鉴别诊断结果作出的临床诊断,实验室报告病例通常根据实验室对采集的临床样品中病原体的分离鉴定结果所作出的病因诊断。根据实验室所采用的不同的病原体分离鉴定技术与方法,目前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实验室监测报告系统。
(一)病原菌分离报告系统
从20世纪40年代起,英国国家公共卫生实验室就开始系统收集全国临床实验室分离确诊的沙门菌感染的病例资料,目前要求临床实验室对分离到的可经食物传播的所有肠道病原菌都必须向政府公共卫生部门报告。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我国实施的肠道传染病监测项目要求医疗卫生机构在每年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应当开设肠道门诊(每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对出现腹泻症状的病人应按规定采集粪便样品,进行伤寒沙门菌、痢疾杆菌和霍乱弧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即所谓的粪便“三线培养”),并要求将阳性结果及时向公共卫生专业机构报告。
(二)血清分型报告系统
血清分型报告是在实验室开展病原体分离培养的基础上,对分离到的病原体作进一步的血清学分型,并报告病原体血清型分型鉴定结果的一种实验室疾病报告系统。美国于1962年建立了沙门菌血清分型实验室监测报告系统,要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临床实验室将从病人分离到的致病性沙门菌菌株送地方公共卫生专业机构的实验室作进一步的血清学分型鉴定,然后将血清学分型鉴定结果传送到设在联邦公共卫生专业机构(联邦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国家沙门菌血清型数据库。欧盟于1981年组建了沙门菌实验室监测报告网,称为Salmnet,按要求,欧盟各国公共卫生实验室将沙门菌血清型的鉴定结果统一报告给沙门菌病监测分析中心。该监测报告网现已更名为Enter-net,开展包括大肠埃希菌O157:H7在内的肠道病原菌的监测分型工作。我国食源性疾病病原菌的实验室血清型分型监测报告系统目前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因此,应当把建立食源性疾病实验室监测报告系统作为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基础性建设项目,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实验室病原体的监测报告工作。
(三)基因分型报告系统
近年来,一些国家的公共卫生实验室广泛采用DNA分析技术对病原体进行分型检测和鉴定,同时利用计算机图像传送分析技术组建病原体基因分型监测报告网,从分子水平上开展食源性疾病病原体的监测工作。用于病原体DNA分析的方法有质粒分析、核糖分型、插序(IS)200指纹图谱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等。1995年,美国在国家沙门菌血清型实验室监测报告系统的基础上,应用病原菌的DNA指纹图谱分型检测技术(PFGE法),在部分联邦机构和地方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实验室建立了大肠埃希菌O157:H7基因分型监测网(PulseNet),病原菌DNA指纹图谱特征可利用专门编制的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目前,PulseNet已能开展大肠埃希菌O157:H7、沙门菌、志贺菌和李斯忒单胞菌等4种食源性病原菌的基因分型监测工作。已有3个联邦机构的实验室(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和美国农业部)和37个州立公共卫生专业机构的实验室加入了该监测项目,1999年加拿大有5个公共卫生专业机构的实验室也与该监测网实现了计算机联网,参与到该监测系统的监测工作中来。
PFGE法是脉冲场凝胶电泳法(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的英文缩写,脉冲场凝胶电泳法是以琼脂糖作为电泳介质,通过方向发生周期性变化的电场作用将某一病原菌的DNA分子进行分离的一种电泳方法。
PFGE法的基本原理是:病原菌分裂传代若干代以后,其子代的遗传基因特征与亲代保持一致。应用PFGE法将不同菌株的DNA染色体酶切成片段,然后进行电泳分带,制成DNA指纹图谱,根据对菌株DNA分子的电泳带型的数量与密度的比对分析,可以确定不同检验样品中某种病原菌的亲缘关系和同一性。PFGE法以其独具的对大片段DNA分子的高分辨率而显著提高了病原菌分型的可靠性,并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菌菌型分布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