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就动机与优越感

成就动机与优越感

时间:2024-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成就动机经常与竞争动机交织在一起。当然绝非如此,辨析成就动机和竞争动机依然可以发现两者显著的不同之处。我们能够从孩子的行为里观察到纯粹成就动机的早期状态。从事一项事业只是基于纯粹成就动机而放弃竞争动机的个体一定是极其稀有的。

竞争动机、成就动机优越感、荣誉感

不论亲和还是竞争,都是有助于自体保存和提升的动机。与亲和动机相比,竞争动机更隐晦一些,人们有意无意地掩饰它,因为它有可能对人际关系构成破坏。但就强度而言,竞争动机绝不亚于亲和动机。

竞争动机也是一种复合动机,最基本的是“求胜”和“怕输”两个动机。竞争动机也往往被其他动机所叠加。在竞争中获胜,能够获得自尊,获得优越感,能够避免自卑感,或者避免被群体抛弃。

竞争动机的最早形式能够从幼儿的行为中观察到。我们能看到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就已有很强的竞争意识,他们希望比别人跑得快,跳得远,长得高,更漂亮,更被喜欢,被更多的人喜欢。甚至更小的孩子,当他看到自己的母亲抱起其他孩子,也会挣扎着要索回母亲的怀抱。这些竞争的早期形式,随着人的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逐渐发展为成年人的富有文化色彩的竞争形式。但如果我们认为成年人的竞争意识更为“成熟” ,未免掩耳盗铃了。正如成年人的亲和动机很可能还停留在共生阶段,备受共生感的困扰,成年人的竞争意识也可能很幼稚——甚至一般而言都是幼稚的。我们能够发现,成年人的竞争意识,往往还是停留在简单化的人际比较上。人们热衷于用行政级别、收入、名气、支持率之类的标准草率地作出比较,满足于此类比较获得的优越感或者挣扎于失落感,生活的意义似乎就建立在这些盲目的标准之上。

成就动机经常与竞争动机交织在一起。当一个运动员谈到他的运动成就的时候,他指的往往是拿到了几个冠军,获得了几个奖杯,他一般不会告诉人们他是如何掌握了一些艰难的运动技巧并为之感到高兴。对于他来说,所谓成就,就是在多大程度上超越了别人。在其他领域,类似的成就态度也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既然把成就理解成竞争的获胜是这么普遍的现象,我们是不是为了概念上的简单,把成就动机等同于竞争动机,因而取消“成就动机”这个概念呢?当然绝非如此,辨析成就动机和竞争动机依然可以发现两者显著的不同之处。

我们不妨把成就动机分成“纯粹成就动机”和“广义的成就动机” (包含了竞争动机的成就动机)两类。

我们能够从孩子的行为里观察到纯粹成就动机的早期状态。他们在沙滩上修筑城堡,或者学着骑车、游泳,虽遭遇诸多挫折却能够坚持不懈,这些行为可以完全没有竞争的驱使。而且,一旦有了竞争的驱使,他们耐受挫折的能力反倒大受削弱了。一个孩子可能因为自己修筑的城堡没有别的孩子高大而放弃这桩乐事,也可能为了竞争而格外热衷于其中——如果一般而言他能够获胜的话。因此,我们不能说竞争总是有利或者不利于成就动机的施展,但是竞争动机对纯粹成就动机的叠加,的确可能降低追求成就的过程带来的愉悦——这对于那些需要专注力与耐心的创造性工作来说尤其如此。

专注于纯粹的创造,不为竞争动机所侵染,这不吝一种理想的状态,也即Maslow提出的自我实现的状态,它不是人类动机的常态。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就其进化形成的早期情境来说,是充满了竞争的,这就使得竞争动机被塑造为人类动机中最强烈的一种。从事一项事业只是基于纯粹成就动机而放弃竞争动机的个体一定是极其稀有的。

优越感

竞争动机的一个相关感受是优越感。当个体或某个团体超越了他人或另一个团体,就体验到能力、地位、智力、智慧、道德等方面的优越感。个体通过竞争来获得这种感受,但我们不能把优越感仅仅看成竞争获胜的结果。即使不通过竞争,人们也能够体验到这种感受。优越感可以直接来自于比较。这种比较甚至不限于人与人或团体与团体之间的比较。例如人类对于动物,就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但一旦人类与一些动物发生面对面的较量,这种优越感未必不会遭受挫败。

优越只是一种感受,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绝对优越的事物。我们不妨以民族优越感为例,看看这种感受的主观性。几乎每个民族都认为自己比其他民族优秀,只有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例如与另一个民族发生战争并且惨败之后,这个民族才可能在一段时期内沦于自卑。我们能够发现,越是接近原始部落状态的民族,对自身文化的优越意识也就越强。

优越感的产生与理性的思考无关,人们似乎会因任何一种一经理智的思考便显得微不足道的理由而产生优越感。我们不妨设想: 人类被一种更高级的物种取代,在未来几乎肯定是会发生的。当我们回顾一下生物演化的历史,会发现所有的证据都支持这种可能性。但是人类几乎不会承认自己是生命进化中临时性的一环而已,总是认为自己这个物种的优越是不言而喻的。

作为主观感受的优越感有其独特的发生机理。一旦优越感产生,这种感受就可以相对独立于它所以产生的条件。也许一个孩子因为学习成绩好而产生了他比别的孩子优越的感觉,长大以后,这个人可能通过其他的方式重新获得这种感觉,例如,成为同事中最优秀的,成为最有钱的等等。

正如上文所言,通过竞争超越别人,只是优越感的一种发生情境。优越感,可以像流水一样,直接“注入”个体。例如,当一个人受到权威称赞和重视,优越感便可油然而生。这种优越感甚至可以经由一些神奇的途径获得,例如被一个高僧触摸,或者在我们这个文化中“被领导接见” ,都能成为优越感的神奇来源。仅仅通过与地位优越者接触,某种优越的东西便像传染病似的感染地位低者。[5]再如,地位高贵者的后代,即使没有得到他们的先辈在经济上、政治上或者文化上的实际提升,也会因感到“传承”了某种“高贵的血统”而产生优越感。

通过竞争与通过传递而获得的优越感之间存在这样的差异: 竞争的获胜,让个体觉得自己“高于”他人,而通过来自地位高者的肯定、传染和传承带来的优越感则不单让个体觉得“高于”他人,还意味着自己“属于”某种高高在上的存在。因此,这种优越感还混合了群体归属感

优越感是主观的感受,它们与现实的对应关系是偶然的。换言之,优越感是仍然在支配人类生活的一种古老的思维方式。有一个讽刺故事颇能说明优越感的原始性。一个长工进城回来,对同伴们说:“今天我去了老爷家里,老爷跟我说话了! ”同伴们羡慕地问: “老爷跟你说了什么?”长工说: “他说,滚出去! ”

如果读者因为这只是小说家的杜撰而付之一笑,以为在现实中绝不会发生此种事情,那就高估了人类的理智。当今社会中追星族对于明星的崇拜,其全神贯注的程度,并不亚于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宗教权威、英雄人物和政治权威的崇拜。而且,优越感的旧有形式——对宗教权威、英雄人物和政治人物的盲目跟随——是否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弭于无形,也值得怀疑。且不说在政治生活中仍然挥之不去的权威主义,即便那些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非理智的优越感,也像某种病毒或细菌一样随时渗透着人类的经验。

笔者的一个朋友讲过他家乡小镇发生的一件意味深长的趣事。有个男孩去上海旅游,回到镇上,周围的朋友就觉得这个男孩的一举一动都“很上海。 ”上海这个城市仿佛某种香水,一旦沾染,就被千里迢迢带回到了这个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小镇上了。

荣誉感

当个体在竞争中获胜,或者有所成就,就会觉得自己会受到来自他人的尊重、赞许和认可。[6]

荣誉感和和优越感也是两种交织在一起的感受。当一个人拥有了优越的地位,往往会被他人赞许和认可,此人的受人尊重、赞许和认可的需求也就能够得到满足。从另一方面来说,当一个人得到了他人的赞许和认可,其社会地位也就在无形中被提升了。

寻求优越能够带来荣誉,寻求荣誉也能够带来优越,这是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就个体而言,又各自有所侧重。在极端的情况下,有的人会置荣誉于不顾而寻求优越,而有的人则宁可牺牲优越的地位而追求荣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