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分解: 发现强感受之下的弱感受
有一个父亲,他的孩子逃了一次学,他得知后异常愤怒,痛打了孩子一顿。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与来访者有如下的对话。
来访者: 我听说孩子逃学了,就想,别让我抓住你,否则我把你的腿打断!
咨询师: 你非常愤怒?
来访者: 是啊,能不生气吗?这么小的年纪就做这种事,长大了还了得。
咨询师: 那你打算怎么办?
来访者: 我一定要再好好打他一顿。
咨询师: 如果你放弃不打了,会有什么感觉?
来访者: 我觉得那就不得了了。
咨询师: 怎么个不得了?
来访者: 那[孩子]还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咨询师: 这个孩子现在是个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人吗?
来访者: 当然还不是。
咨询师: 那你头脑中那个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形象是从哪来的?
……
来访者: 初中的时候我们班那几个同学就是这样无法无天,其中一个闹得最厉害的,他哥哥因为抢劫被枪毙了。
咨询师: 那几个同学对你怎么样?
来访者: 他们欺负我。
咨询师: 你对他们什么感觉?
来访者: 愤怒。
咨询师: 这两种愤怒有相似之处吗?
来访者: 很像。
这位来访者早年与一些“无法无天”的孩子的交往经历留下了不愉快的记忆。采用传统的精神分析法,我们就应该进一步发掘来访者的早期经验及其与当下焦虑的关系。而采用感受分析法,除了探索来访者的早期经验,更重要的是分解来访者当下焦虑所蕴含的多重感受。
咨询师与来访者探讨他对孩子的愤怒,[1]引导他体验这种愤怒的躯体感受,然后当这种强烈的情绪得以缓解,这位来访者对孩子的其他担心就逐渐浮出了意识。在“愤怒”这种强感受之下,蕴藏着大量的微弱感受,但是它们给来访者带来的是逐步积累的愤怒——即使没有早期的那些经历,来访者依然会感到愤怒。
这个父亲领悟到,对于孩子的逃学,他除了担心他将来变得“无法无天” ,还体验到一种“失控感” 。而这个父亲的控制性,我们从他的生活风格中可以感受到。比如在咨询时他几乎次次准点到来,从不迟到,也基本上不早到。平时不论重要的还是不重要的事,他都认真去做。孩子逃学,从消极方面看委实令人担忧,但若从积极方面来看,这个行为也体现了孩子的自主性和反抗精神。而这位父亲面临此事的直接感受是失控,以及由此引起的激烈情绪反应,没有机会去考虑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和积极面。[2]
接下来,我们毫不奇怪地发现这位父亲对孩子的高期望。他周围的同事、朋友的儿女成绩优异的不在少数,有的同事的子女考上了北大、清华,这让他感到了无形的压力。这个父亲否认自己也期望孩子考上这样的大学。当咨询师问: “如果设想一下,当你的孩子考大学的时候,上了× ×大学(被认为略逊于北大和清华的大学) ,你有什么感觉?”来访者发现自己还是会感到有点失望。咨询师再问: “如果你周围的同事都没有考上最好的大学,你的孩子将来考上的大学虽不是最好的,但比他们都好,你有什么感觉?”来访者说自己的心理负担会大大减轻,当然如果孩子能上最好的大学,也是一个惊喜。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能发现来访者愤怒背后的一系列动机感受,包括控制感的丧失、对孩子的高期望,以及人际竞争。它们比之于愤怒情绪,是相对弱小的感受,却是愤怒的“酝酿者” 。咨询师或来访者也许无法确切衡量哪一个动机感受是最强烈的、对愤怒的形成最有解释力,但是针对每一种动机感受的修通,最终能够提高来访者应对此类事件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