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动和面对现实中激活感受
对于强迫性人格者来说,从一种行为转为另一种行为,从一件工作转为做另一件工作,或者从一种状态转换为另一种状态(例如,从工作状态转到放松状态) ,这些转变都会带来不安、不舒服的感受。强迫性人格者习惯于状态的连续性,难以容忍哪怕是极短时间的断裂、混乱,或者体验瞬间的尴尬、冲突,这使得强迫性人格者缺乏行动力,难以随机应变,张弛有度。
强迫性人格者并不认同自己的这个特点——而对于设定过高标准,追求十全十美,在意细枝末节等其他特征,他们在咨询的初期可能会坚持它们的合理性——这往往成为强迫性人格者的心理咨询的初期突破点。针对这个特点,咨询师可以首先建议来访者体察自己在行为和状态转换时的情绪感受和躯体感受。这与“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森田疗法颇有相似之处。但是感受分析治疗要求来访者对“为所当为”所激发的焦虑感受给予注意,所以是一个“为所当为,体察焦虑”的过程。
此处应该再次强调的是,体察焦虑一定要与沉溺于疑病感受区别开来。状态的改变唤起的焦虑不安,应当以平常的心态观其自来自去,而疑病倾向则会促使个体把这些不适感夸大,产生疾病联想,注意力于是转向如何应对想象出来的疾病。在体察焦虑的过程中,有疑病倾向的个体务必要调整注意力,从被疑病倾向推动的担忧思考回到焦虑感受,并且以平和的观察心态对待这种感受,既不是努力消除,也不是忽略它。
通过行动有意识地改变状态而唤起焦虑,是对强迫性人格倾向的考验,它是一种必要的锻炼。行动是激活感受的最好方式之一。在咨询室中,来访者由于咨询师的鼓励,由于咨询营造出来的安全的环境,来访者比在现实中更有可能做出一些他们原本回避的行动并面对由此带来的消极感受。但是咨询室是一个有限的环境,某些感受难以在咨询的情境中唤起,当来访者掌握了感受解析与体察的技巧,在现实生活中就可以运用它们,这些技巧不是咨询室中的万灵药,而是在现实中践行的处事能力。心理咨询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助人自助。
“不要回避事实,面对现实”这句话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听到的处世箴言,但是回避事实似乎是人类最稳定的天性,只要有可能,我们都会把求实的行动无限期地推迟。面对事实常常唤起我们内心的不安。但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咨询师应该巧妙地、适时地让来访者“面对现实” ,以唤起他们内在的焦虑,并帮助他对这被唤起的焦虑做工作。
当然,在咨询中以面对现实的方法激活焦虑,并不是向来访者说教般地声明“你不要回避事实,面对现实” 。事实本身具有尖锐的穿透力,有时咨询师只需要如实地陈述它们就可以了。例如,一位有强迫性人格倾向的大学生来访者有一段时间总在担心自己的女朋友会放弃他,被其他男生追走。他为自己找出种种理由,试图说服自己相信女友是不会离开他的,但是他的女朋友的确与另一个男生交往过密。咨询师说: “我不能判断她是否最终会离开你,不过这种可能性的确是存在的。 ”听到咨询师这样的话语,来访者一时间更焦虑了,当面对那一直被回避的可能性时,他变得不知所措。但是还有关于事实的事实: 如果这成为了事实,天不会塌下来,生活还是可以继续。总之,与来访者探讨这些因为包含有焦虑感受的事实,他变得更加具有现实感,更具承受力。这位来访者在咨询期间与女朋友的关系尚能维持,但是在结束咨询半年之后,她的女朋友最终放弃了他。这位来访者承受住了这个事实,他说,在咨询中一次次直面各种可能的消极后果,自己变得不那么不安了,这个过程仿佛在用锉刀一下下磨自己,那些本来会传化为强烈不安的情绪棱角被渐渐磨平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