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强迫性人格者的能力动机

强迫性人格者的能力动机

时间:2023-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强迫性人格者的自恋需求可能比单纯的自恋性人格者更为强烈和极端。强迫性人格者渴望拥有的全能和超能,具有神话的性质。凡此种种,是强迫性人格者的全能感和超能感的早期形式。由完美动机、秩序动机和自恋式能力动机三者叠合、交织成了一个复杂而强烈的动力系统。

强迫性人格者的能力动机

与夸大自体有关的能力动机及神话思维

为了保持或实现夸大的自体,强迫性人格者会通过设定完美的(十全十美的、无瑕疵的和/或极高的)标准、精细的计划、严格的控制等方式达到目的。与没有强迫性人格倾向的单纯的自恋性人格者相比,强迫性人格者表现得更可靠、更现实,也更有自知之明。精确的计划,严格的控制,高标准,这些特点促使强迫性人格者可靠地完成他们承诺的事情。而单纯的自恋性人格者就可能表现出“轻诺寡信”的弱点。强迫性人格者也愿意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这与单纯的自恋性人格者的浮躁、盲目自大形成鲜明的对比。强迫性人格者总是能从自身发现缺点,尽力去弥补它们,这也似乎表明了他们有别于单纯的自恋性人格者的自知之明。

但是强迫性人格者比单纯的自恋性人格者有更大的压力。自恋性人格者也渴望成为优秀和优越的人,但未必渴望成为最优越和最优秀的、十全十美的。强迫性人格者的自恋需求可能比单纯的自恋性人格者更为强烈和极端。就能力动机而言,他们希望(或认为)自己是全能的、超能的;就关系动机而言,他们希望(或认为)自己是十全十美的,应该受到完美的赞扬或无微不至的关心,所以从动机强度上来看,强迫性人格者可以比单纯的自恋性人格者更加自恋。但由于强迫性人格者惯于发现自己的缺陷,易于因为他人的负面回应而感到自己的不完美,他们的自恋受挫往往导致他们转而遁入渺小化的自体——而不是像单纯的自恋性人格者那样把缺陷和批评理解为他人的过错——他们看上去更为“谦卑” 。

强迫性人格者渴望拥有的全能和超能,具有神话的性质。在年少的时候,他们可能相信自己有超自然和超人的能力。笔者在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中发现具有强迫性人格风格或人格障碍的来访者大多能够回忆起他们在初中阶段之前曾相信自己拥有神奇能力。例如,有的相信如果自己如果修炼气功,就能够保证全家人长生不老;有的曾认为这个世界就是为她而存在的,一切的人和物都是在她想象的时候出现在她面前;有的相信亲人的死亡是因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或者诅咒所致。凡此种种,是强迫性人格者的全能感和超能感的早期形式。

随着年龄的增长,全能和超能的内容虽然变得更接近现实——对于有些个体而言,这个变化会极其缓慢,以至于终生相信自己拥有神奇能力——但仍然带有明显的夸张性质。例如笔者的一位来访者T在小学和中学阶段一直相信自己有超常的学习能力,他在课上迫使自己集中精力听课,努力记住老师讲的一切内容。课后T并不按照要求完成作业,甚至完全不写作业。尽管如此,T在小学一直名列前茅,这让他感到自己非同寻常,智力超群。但是到了中学,这种做法逐渐失去原有的效果。到高中阶段,他强制自己在课上聚精会神的做法让大脑严重耗竭,产生了焦虑障碍。

另一位来访者H从高一开始迫使自己集中精力长时间学习。她发现自己能够数小时地集中精力忘我地学习而不知疲倦——其实在来访者后来回忆自己那时的感受时,觉得其实还是有压力,但自己不顾这种感受继续努力——她认为自己拥有超凡的注意力。这位来访者在高二的时候患上了强迫症。大脑同其他身体器官一样,过度的使用,一定增加了崩溃的风险。

笔者的一位大学生来访者在大学入学之初,就立志自己在两年之内挣到一大笔钱,购得200万的住房。另一个来访者,一个英语水平相当不好的研究生,立志一年后考上哈佛的博士。对于诸如此类认为自己具有超能的来访者,如果咨询师说: “你的目标不现实,不如把目标放低一些,定个能实现的目标如何?”来访者大都不以为然,更不会因此变得现实起来。因为这些极高的目标像兴奋剂一样激发着来访者内心的兴奋和热望,它们能从生理上激发来访者的快感。正如酒精或性能够让一些人感到生活的意义,来访者是“醉心于”或者“钟情于”这些目标。如果咨询师说“你应该降低目标” ,无异于对一个长期酗酒的人说“你别喝了” ,或者让一位坠入爱河的人回到现实中来。[12]

强迫性人格者在能力方面的完美主义期望(全能、超能)是完美动机(合乎想象、越来越好、最好、十全十美[13])与自恋式的能力动机相叠加的结果——此时我们称之为(狭义的)“完美主义者” 。由计划、控制、精确、秩序等动机(我们可以概括地称为“广义的秩序动机” )与自恋式能力动机的叠加,构成了以追求秩序感为主的强迫性人格。由完美动机、秩序动机和自恋式能力动机三者叠合、交织成了一个复杂而强烈的动力系统。这种叠加,绝不仅仅是冷动机(完美动机、秩序动机)被赋予了能力动机的能量,冷动机的内容其实也反过来激增了能力动机的强度(例如为了能够“圆满完成计划” ,人们会表现出比只是完成任务远为强烈的动力) 。

与渺小化自体有关的能力动机

强迫性人格者通过追求完美和秩序,通过制订和实施计划来防止想象中的灾难(被他人抛弃,或者巨大的失败——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强迫性人格者认为自己最重要,甚至自己最出色,但他们担心自己时刻面临巨大的失败,变得“什么都不是” ) ,因此,强迫性的行为不单以夸大自体作为动力来源,也以补偿渺小化自体作为动力基础。

由渺小化自体带来的灾难恐惧,激发了个体对于完美和秩序感的追求,对不完美和混乱的焦虑,以及对补偿不完美、恢复秩序感的需求。

追求完美和秩序不但是对灾难恐惧的缓解,其实也反过来强化了强迫性人格者的灾难意识。因为追求完美,一个在一般人看来并不那么严重的错误的或者不完美的行为,就足以让强迫性人格者感到挫败。一些微小的失败,也会唤起重大的危机感。

强迫性人格者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体验过两种相互对立的经验模式: (1)强迫性人格者在人生的早期遭遇了比较极端的来自同伴、父母或者其他人的否定,内心存有这种否定带来的深重的创伤;(2)强迫性人格者也得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肯定,让他感到自己是最重要的、最好的或者完美的(比如来自父母或祖父母等人的“无微不至的关心” ) 。因此,强迫性人格者内心浮动着两种极端的情绪感受: 最好的和极端糟糕的。如果不是最好的,就意味着他失去了自己曾经拥有的最重要的位置,变得次要,而屈居次要的感觉绝不是强迫性人格者习惯的感觉。

强迫性人格者因为他们体验到的创伤性的弱小感而渴望能力(这个弱小感是如此之强大,如此具有创伤性,以至于每一次能力感的获得都只能让他感到短暂的满足) 。反之,强迫性人格者也因为他们追求的夸大的自体感而很容易体验到弱小感——即使成为第二也意味着被第一超越了,意味着自己根本不是全能和超能的。

努力实现或维持夸大自体,尽力摆脱渺小化自体,以及夸大自体与渺小化自体的相互强化,由这些因素构成的动力结构,使强迫性人格者表现为对成功有极高的渴望,同时对失败也有极端的恐惧,既渴望获胜,也极端怕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