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结构下的权威客体与权威主义
强迫性人格者对来自权威的评价非常敏感,许多强迫性人格者全神贯注于这些人的评价。当他得到正面的评价或者赞美,就感到强烈的快乐;得到负面的评价或批评,就无比失落和恐惧。
强迫性人格者,尤其是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强迫性人格者,在其生活的早期往往有寄养经历。在强迫性人格者中,出生后3年内甚至1年内与母亲的分离的经历相当普遍。笔者碰到的大部分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强迫性人格者都在6岁之前有过寄养经历。另一个共同点是,他们后来又回到原生家庭生活。也就是说,他们经历了两次分离的过程。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强迫性人格者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和分离焦虑。强迫性人格者回到原生家庭,与父母的关系缺乏亲密感,亲生父母往往不是他心理上的父母。对于父母对自己的付出,他们产生强烈的报偿意识,很多人在成年后在金钱等物质方面对父母的回报动机十分强烈,这种报偿往往基于一种深层的内疚感。以下是一位这样的来访者与咨询师的对话:
来访者: 我觉得,他们为我付出那么多,但是我感觉不到心理上的那种爱,我不知道是她的问题还是我的问题。我以前认为都是她的问题,后来我又认为都是我的问题,是我的认同感的问题,现在我觉得这些解释都挺苍白的。毕竟我出生三个月就被她送到外祖母家去了。我妈那么革命,做母亲肯定是不合格的。她没有带我去看过一场电影,没有一起出去玩过,在家里也是冷冷的很严肃。我被送走的事情是绝对不能提的,一提她就要生气,认为我就应该忘掉这件事。这尤其让我愤怒。我为什么那么强烈地要报答她?因为她的付出让我觉得我欠她的,我不能心安理得。我不因为他们当初送走我,就产生让他们加倍补偿的想法。那种感觉是,既然你不要我,我也不要你,我们最好两不欠。现在让我和你们又生活在一起,让你为我付出,我实在不想受你们这个恩惠……
咨询师: 在生活中,这种“既然你不要我,我也不要你”的感受在其他的情形下有没有发生过?
来访者: 当然有,当我被别人拒绝,我就会感到十分愤怒,就会主动和那个人疏远。
咨询师: 当别人对你好的时候呢?
来访者: 我就很急迫地想要报答别人。
咨询师: 如果不那么及时地报答别人呢?
来访者: 我就担心。
咨询师: 担心什么?
来访者: 担心别人说我忘恩负义,不知道报答。
以上这段陈述,是一位来访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之后作出的自省。消极完美主义者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关系的缺失,在于缺少一些亲密的联系。
除了早期的寄养经历,文化对个体的权威认知与权威感受也有影响。在权威主义的文化中,居于社会较低阶层的个体,对居于较高阶层的个体感到畏惧和有压力。除了社会地位,其他因素,例如财富、知识等都可以成为类似的畏惧感的来源。本文把此类的感受统称为“权威畏惧感”和“权威压力感” 。
面对比自己更有权威的人,个体的行为变得小心谨慎,对真假是非的判断力也大大削弱,顺从取代理智成为应对现实的主要手段。虽然文化中的权威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都呈现减弱的趋势,但权威畏惧感和权威压力感并不会彻底消失。此种感受,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个体从混沌、弱小的幼儿变成社会中的一个角色,必定要在与权威的互动过程中形成角色意识。
就权威畏惧感的强度和性质而言,强迫性人格者,尤其是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强迫性人格障碍患者,会比一般人更加害怕权威,[14]而且害怕的权威对象也更广泛一些。
为什么强迫性人格与权威压力感和畏惧感有那么密切的联系?如果我们对有权威者与无权威者的互动过程进行分析,就能够获得一定的理解。
有权威者通常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力?一般是通过激发无权威者的动机——积极的动机和消极的动机。[15]简言之,有权威者通过奖励和惩罚来行使权威。[16]假如有权威者对待无权威者是鼓励的态度,即,对于无权威者微小的成绩也给予鼓励,对于他们的错误给予宽容和理解,在无权威者眼中,权威就不那么可怕了。只有那些被设定为权威角色的人表现得“苛刻” 、“完美主义”一些,不轻言鼓励、常指出错误,甚至吹毛求疵,方能唤起对方的畏惧感。因此,权威感,是有权威者对无权威者提出完美要求时产生的。对于强迫性人格者来说,他在现实生活中追求完美的行为可以归因到他内在的对权威的畏惧感,但他对权威的畏惧感又往往来自于有权威者对他的完美主义要求,或者说,完美主义是个体与权威互动中形成的基于对权威的认识而产生的有效的应对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