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为的概述

行为的概述

时间:2023-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行为是有机体在外界刺激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反应。遗传因素与人类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基因影响行为,还决定人的一系列行为性状和趋势。个体的性别、年龄及遗传影响的程度不同,环境影响所表现出的对行为影响的作用亦不同。人的行为既是健康状态的反映,同时又对人的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其中,健康行为是人们从事的任何保持和促进当前健康的活动。

第一节 行为的概述

一、行为的概念

行为是有机体在外界刺激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反应。美国心理学家Woodworth将行为分析为下列公式:[1]

S——————O——————R

刺激    有机体    行为反应

(Stimulus)(Organization) (Reaction)

其中,S代表内外环境的刺激源;O代表有机体,即行为主体——人;R代表人的行为反应。例如,人饿了就想吃食物。在这里,饥饿危及人基本生理需要的满足而构成刺激,刺激促使人产生对食物的需要,从而使人有吃食物的行为反应。由此可以理解刺激、有机体、行为反应三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人类各种各样的行为。

人类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据此可将人类行为划分为本能行为和社会行为两大类。

人的本能行为由人的生物属性所决定,是人的生物遗传信息作用的结果,而非后天习得,其行为特征主要是对环境的适应。如摄食行为、性行为、睡眠行为、自我防御行为等。值得注意的是,人类的本能行为易受到文化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的影响和制约,如睡眠行为会因为心理压力的影响导致失眠,性行为受到社会法律、舆论与道德的制约。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的社会行为。人的社会行为的促成和发展都是来自环境。社会性行为是通过社会化过程确立的,如人自幼在家庭的培育下成长,进入学校后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工作后进入单位接受单位规章制度、社会和团体规范的约束。社会行为涵盖面广,如职业技能、保健行为、求医行为等。

二、行为的形成与发展

人类行为是随着生命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在人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其行为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2]

(1)被动发展阶段(0~3岁)。主要依靠遗传和本能的力量,以及无意识的模仿来发展行为。例如,婴儿一生下来就会啼哭和吸吮。这一阶段虽然是被动发展,但很容易被训练,培养出一些基本行为。

(2)主动发展阶段(3~12岁)。此时开始主动模仿和探究,行为发展带有明显的主动性和意识性,此时的儿童好问和爱探究,同时各种本能冲动的克制能力也在迅速增强,易受环境影响,婴幼儿期形成的行为在进一步发展。

(3)自主发展阶段(12岁到成年)。此时人们开始通过对自己、他人、环境和社会进行综合性的认识,调整自己的行为发展,使其向着适应社会规范的方向发展。这种自我行为调整主要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化的不断适应逐步实现的,在成长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行为大多已经定型。

(4)巩固发展阶段(成年以后)。此时人的行为大多已经定型,但随着时间、环境、社会和个人状况的转变,人们的行为也不断地调整、充实、完善和提高,以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建立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人类行为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行为特征与规律有不同的表现。个体行为发展在某一阶段内呈现量变的积累,积累到质变后进入行为发展的下一阶段。虽然人类行为的发展按一定的模式进行,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发展的不均衡性,即同一个体在不同阶段行为发展的特征和速度不同,而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即使处在同一发展阶段,行为发展的程度也因人而异。

健康教育者要帮助人们形成有益健康的行为就必须注意利用该行为有关的关键发展阶段。例如吸烟问题,人们通常认为吸烟是成人的问题,但系统研究表明,半数以上的吸烟者是在小学高年级或初中开始吸烟的。

三、影响行为的因素

人类的行为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决定,即受到遗传、环境及学习因素的影响。

(一)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与人类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基因影响行为,还决定人的一系列行为性状和趋势。[3]基因的传递,使人类在长期进化中获得的部分行为得以继承,而基因的复杂性导致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如吸吮行为、睡眠行为。

行为遗传学的进展,证明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是明显的。人类通过遗传物质把一些生物特征传递给子女。其中也包括某些能影响行为的潜能,例如素质的潜能、气质的潜能等。而且遗传素质存在差异,不同的民族、种族、性别之间产生的区别通常不是靠简单的后天努力可以弥补的。在许多双生儿的研究中,大部分双生儿的头发和眼睛的颜色几乎是一样的,身长、体重、体力、态度、性格爱好,连言语的抑扬顿挫也非常相似。

(二)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人类行为发展的外在大环境。环境影响行为,而行为又对环境造成影响。

个体的性别、年龄及遗传影响的程度不同,环境影响所表现出的对行为影响的作用亦不同。如在行为主动发展阶段,幼儿的行为受环境的影响很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行为逐渐定型,环境影响有所减弱。

知识与态度、技术与技能、亲友的态度与个体关系密切,对行为的影响最为直接。如家庭环境对人的行为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溺爱教育、惩罚教育、放任自流式教育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生态环境、人文地理、医疗卫生、风俗信仰、教育环境、制度与法规、经济基础、事物发展的规律及意外事件等是人类行为发展的外在大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可以是间接的或潜在的,这些因素受到人类行为的反作用也相对不明显。

(三)学习因素

学习是行为发展的促进条件。人类一般通过模仿和教育来发展行为。

模仿可分为无意模仿、有意模仿和强迫模仿。人们通过无意模仿发展日常生活行为,通过有意模仿发展自己崇拜、羡慕的行为,通过强迫模仿发展规定行为,如队列训练等。

教育可分为系统教育和强化教育。人们通过全面系统的教育来理解和认识目标行为的重要性,再去培养该行为,在各种学习和强化训练因素的作用下将该行为强化和巩固。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Kurt Lewis在1961年提出了以下公式:

B=f(P+E)

他的意思是,人的行为(Behavior)是个人(Personality)因素与环境(Environment)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f)的结果。即,人的行为是个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人的因素中包括了先天遗传因素与后天个人学习和发展的人生观、世界观、知识面、社会位置等因素;环境因素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健康教育要注意发挥上述因素对行为的形成和促进作用,不仅要注意发展和利用,而且要创造良好环境,通过系统和强化教育要求大学生改变不良行为和培养健康行为,同时也要强调个人因素,即大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改变态度最为重要。

四、行为与健康的关系

人的行为既是健康状态的反映,同时又对人的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在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中,行为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越来越重要,现代医学不能不考虑和处理服务对象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行为。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证实人类的行为、生活方式与绝大多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密切相关,改善行为和生活方式可以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并有利于疾病的治疗,感染性疾病、意外伤害和职业危害的预防、控制也与人们的行为密切相关(见表6-1)。

表6-1 我国几种主要死因与影响健康的四类因素的关系(%)[4]

img24

影响健康的行为多种多样。其中,健康行为是人们从事的任何保持和促进当前健康的活动。1967年美国加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布瑞斯洛(Breslow)和加州公共卫生局人口实验室的毕洛克(Belloc)对6 828名成年人进行了为期五年半的随访观察,发现了7项与人们的期望寿命和良好健康显著相关的简单而基本的行为。

(1)每日正常而规律的三餐,避免吃零食;

(2)每天吃早餐;

(3)每周2~3次的适量运动;

(4)适当的睡眠(每晚7~8小时);

(5)不吸烟;

(6)保持适当的体重;

(7)不饮酒或少饮酒。

研究表明,一个45岁的成年男性,如果有3项以下的基本健康行为,期望寿命还有22岁;有6~7项的基本健康行为者,期望寿命还有33岁,两者相差11岁之多。研究还表明,在相同年龄情况下,基本健康行为越多,健康状况越好。世界卫生组织(WHO)曾指出:“人的健康长寿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条件,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自然环境,而60%取决于其生活方式。”

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健康所起的消极作用引起全世界的重视,这是因为这些行为正严重地影响人类健康的促进和发展。据WHO专家估计(1992年),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占全部死因的第一位,发达国家已占死因的70%~80%,发展中国家为40%~50%,全球为60%。有关数据调查指出,我国死于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和肿瘤的人吸烟率达51.1%,饮酒率达40%,不健康行为的致病作用已为医学证实。美国国家健康、教育和福利协会指出:“我们正在用自己的不良习惯杀死自己。”由此可见,人类健康面临的最大挑战正是人类自身的不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见表6-2)。

表6-2 行为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img25

注:++高度损伤;+危险;--无直接关系

改善不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以及进行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健康。1986年我国在大庆开始了长达20年的糖尿病跟踪研究。医学专家把577例46岁的糖尿病前期人群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为期6年的上门随访。6年后,对照组66%发生了糖尿病,而干预组仅有43%患病。此结果证明,简单的生活方式干预,就能让糖尿病高危人群减少30%~50%的发病风险。20年后,对照组93%已发生糖尿病,17%已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另有12%死于其他疾病,44%的人至少经历过一次心肌梗死或脑卒中。而那些经历了6年生活方式干预的人,20年后的糖尿病发生率较未干预者减少43%。由此可见,改善行为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健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危害健康行为的矫正都需要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因此,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普及科学卫生知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建立文明的、科学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刻不容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