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健康有约团体终身重大疾病保险

健康有约团体终身重大疾病保险

时间:2023-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有必要研究人们的行为,尤其是与健康相关的行为,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实施行为干预,达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目的。健康相关行为指的是人类个体和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积极培养促进健康的行为,通过全社会的力量传播健康教育对国民健康的增进具有重要意义。有统计表明,85%的心血管疾病与A型行为有关。团体健康相关行为可分为促进健康团体行为和危害健康团体行为。

第二节 健康相关行为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核心是改变人们的健康相关行为。WHO在1992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全球大约有60%的死亡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有关。为此有必要研究人们的行为,尤其是与健康相关的行为,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实施行为干预,达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目的。

健康相关行为指的是人类个体和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按行为对行为者自身和他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健康相关行为可分为促进健康的行为(简称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简称危险行为)两种。

一、促进健康的行为

促进健康行为(health-seeking behavior)是个人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

促进健康行为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1)有利性。行为表现有益于自身、他人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如不吸烟。

(2)规律性。行为表现规律有恒,不是偶然行为。如定时定量进餐。

(3)和谐性。行为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又根据环境调整自身行为使之与其所处的环境和谐。如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环境条件选择运动项目。

(4)一致性。个体外显行为与其内在的心理情绪一致,不强迫自己做自己认为没有价值或者不重要的事情。

(5)适宜性。行为的强度能理性地控制。

日常生活中,促进健康的行为多种多样。但总的来说,促进健康行为可分为五类:

(1)日常健康行为。指日常生活中一系列有益于健康的基本行为。如合理营养、充足的睡眠、积极休息、适量运动等。

(2)预警行为。指预防事故发生和事故发生以后正确处置的行为。如使用安全带,溺水、车祸、火灾等意外事故发生后的自救和他救。

(3)保健行为。指正确、合理地利用卫生保健服务,以维护自身身心健康的行为。如定期体检、接受预防接种、有病主动求医、积极配合医疗护理、遵循医嘱等。

(4)避开环境危险行为。指主动以积极或消极的方式避开导致健康损伤的环境和事件。环境危害广义来讲包括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自然环境与心理社会环境中对健康有害的各种因素。如远离噪音环境、积极应对那些引起人们心理紧张焦虑的生活事件等。

(5)戒除不良嗜好行为。指的是改变危害健康的行为,不良嗜好指日常生活中对健康有危害的个人偏好,如吸烟、酗酒、滥用药品等。戒烟、戒酒、戒毒、戒赌等就属于这类健康行为。

前文曾提到,研究表明,采取七种促进健康的行为能够增进健康。在一天学习工作之余,应该积极地休息或参加一些体育锻炼。通过变换活动的方式,可以协调机体各个部位的活动,以保持身体稳定的动态平衡。充分的睡眠、均衡的饮食能恢复机体疲劳,增加机体对各种紧张刺激的耐受程度,降低对各种疾病的易感性。此外,处于激烈竞争的社会容易产生焦虑与紧张情绪,积极应付问题、调节心理状况、接受科学的健康教育有益于身心的健康发展。积极培养促进健康的行为,通过全社会的力量传播健康教育对国民健康的增进具有重要意义。

二、危害健康的行为

危害健康行为(health-risky behavior)是指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行为方式对个人、他人和整个社会的健康有直接或间接的危害性的行为,如个人的偏激行为。

危害健康的行为的特点:对健康具有危害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对健康的损害有一定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该行为具有习得性,是个体在后天生活经历中习得的,对健康有较大的危害。

危害健康的行为通常可分为以下四类:

1.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行为

不良生活方式是一组习以为常的、对健康有害的行为习惯,包括能导致各种成年期慢性退行性病变的生活方式,如饮食过度、偏食挑食、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锻炼、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与肥胖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早衰、癌症等的发生关系密切。一份历时10年,在70万人群中进行的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60岁以下的患病人群增长迅速,10年间急性冠心病男性在45岁至49岁年龄组增加了50%。除遗传因素外,年轻人吸烟、体重超标、胆固醇摄入增加、运动不足、精神紧张等不良方式都与发病密切相关,不良生活方式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

2.致病性行为模式

致病性行为模式是导致异性疾病发生的行为模式。国内外研究较多的是A型行为模式和C型行为模式。

A型行为模式(TABP)是一种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的行为模式,又称“冠心病易发性行为”。其主要表现是:雄心勃勃,争强好胜,富有竞争性和进取心;对自己寄予极大的期望,苛求自己达到目标;工作十分投入,有时间紧迫感;情绪易激动,恼火,不耐烦和充满敌意,好发脾气,生气时易向外界发泄。

A型行为者由于一系列的紧张积累,极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甚至可随时发生心肌梗死而猝死。有统计表明,85%的心血管疾病与A型行为有关。同样,有关研究也表明,A型行为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在心脏病患者中,A型行为者达98%。尸体解剖检验证明,A型行为者心脏冠状动脉硬化的,要比B型行为者(非A型行为者)高5倍。

改变A型行为能够有效地预防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生活紧张、工作量大、脾气急躁的人易形成A型行为。转变竞争好胜的心理,适当减少工作量,劳逸结合都可以缓解A型行为者心理上和生理上的过度紧张与压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C型行为模式(TCBP)是一种与肿瘤发生有关的行为模式,又称“肿瘤易发性行为”。其主要表现是:过度克制情绪,强行压抑自身的愤怒、悲伤等恶性情绪,不让其发泄。

研究发现,C型行为者肿瘤发生率比一般人高3倍以上,并促进癌的转移,使癌症病性恶化。国内外专家对宫颈癌、胃癌、肝癌等常见的癌症病人调查发现,约40%~80%的癌症病人有抑郁型气质、精神创伤、好生闷气、压抑情绪的病史。

C型行为的提出对癌症的预防、发生、治疗,对人行为的规范,均有重大意义。表达愤怒的情绪、寻找情绪发泄的方法、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接受他人协助等有助于改变C型行为。

3.不良疾病行为

疾病行为指个体从感知到疾病康复全过程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不良疾病行为可能发生在上述过程的任何阶段,常见的行为表现形式有:疑病、讳疾忌医、不及时就诊、不遵从医嘱、迷信,乃至自暴自弃等。[5]

4.违规行为

违规行为是指违反社会法律、道德的危害健康行为。如吸毒、性乱。这些行为既直接危害行为者个人健康,又严重影响社会健康与正常的社会秩序。如吸毒可直接产生成瘾行为,导致吸毒者身体的极度衰竭,静脉注射毒品,还可能感染乙型肝炎和艾滋病;混乱性行为可能导致意外怀孕、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

三、团体健康相关行为

团体健康相关行为是指以社会团体为行为主体的健康相关行为。如政府、学校、工厂等。

团体健康相关行为具有组织性,团体成员角色各有分工,团体内存在遵守规范的压力,团体可以显著影响或改变个人的信念、态度和行为。

团体健康相关行为与个体健康相关行为有明显的区别:

(1)多有明确的共同的目的和目标;

(2)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和调节的行为;

(3)具有一定的惯性;

(4)有较大的承受力,并有自己的文化特点。

团体健康相关行为可分为促进健康团体行为和危害健康团体行为。如国家明确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建设,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共同启动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属于促进健康团体行为;“血汗工厂”严重超时加班,雇佣未满16岁的童工严重危害员工健康属于危害健康团体行为。

团体对个人的生活和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团体又作为整体在社会中起作用,改变和干预团体健康相关行为对于改善社会卫生面貌具有重要意义。团体健康教育在整个社会健康教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有计划地开展针对各行各业的健康教育,是提高广大群众卫生科学知识水平,转变不符合保健要求的社会行为的重要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