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健康教育理论在改变同性恋人群生存现状中的应用

健康教育理论在改变同性恋人群生存现状中的应用

时间:2023-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预防艾滋病的健康行为模式就此逐步建立。面对这一情况,群体健康行为理论将能发挥出理想的作用。尤其是男同性恋之间的性行为,导致人体免疫机能的变化,最终可能导致艾滋病,更可怕的是这种传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很高。同性恋概念和艾滋病流行与相关认识、对策,实质上是一个国家在长期的全球化进程中相互交织的不同侧面。伴随着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我国同性恋、艾滋病问题将有望得到较好的解决。

阅读材料:健康教育理论在改变同性恋人群生存现状中的应用[16]

一、“知信行”模式

知是基础,信是动力,行是目标。以预防艾滋病为例,健康教育者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将艾滋病的全球蔓延趋势、严重性、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等知识传授给大众;大众接受知识,通过思考,加强了对保护自己和他人健康的责任感,形成信念;在强烈的信念支配下,绝大多数大众能摒弃各种不良行为,并确信只要杜绝传播艾滋病的途径,人类一定能战胜艾滋病。预防艾滋病的健康行为模式就此逐步建立。

二、传播理论

传播是一种社会传递信息的行为,是个人之间和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与个人之间交换、传递新闻、事实、意见等信息的过程。

单项传播模式:即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得到什么效果。

双向传播模式:即输入物→接收者→目的地→信源→传送者→输入物。传播至少要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来源单位(说话的人),一个是目的单位(听话的人),两个单位之间通过信息相连。在传播活动中,每个人既是信息发送者又是接收者,传播过程具有双向互动性。

整体互动模式:对于传播学中的种种模式,均从某一角度来解释传播现象,难免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整体互动模式将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强调对传播现象的整体性和互动性的理解。它包括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

(1)人际传播又称人际交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信息沟通交流活动。这种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

(2)大众传播是扩大了的人际交往,是指职业性信息传播机构和人员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期刊、书籍、互联网等大众媒介和特定传播技术手段,向范围广泛、为数众多的社会人群传递信息的过程。

三、社会网络理论

健康行为的发生和维持绝不是孤立的,它是在一定的环境和社会背景下在人们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仅仅强调个体的心理过程难以全面阐明行为的基本规律,仅仅针对个体的干预措施其效果也极为有限。面对这一情况,群体健康行为理论将能发挥出理想的作用。社会网络理论是一种适用于同伴教育的健康行为理论,它认为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健康行为都要受各种社会关系和网络的影响。在网络分析中,各单位被看做点或结点,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其他。目前,应用社会网络理论所制定的很多行为干预策略都得到过尝试。

一系列的社会的、道德的、法律的、经济的、疾病的问题,都导致了同性恋者种种不良的严重后果。他们的心理和社会规范常常处于不相容的状态,这使得他们经常处于性的冲动、追悔和苦恼的矛盾之中。尤其是男同性恋之间的性行为,导致人体免疫机能的变化,最终可能导致艾滋病,更可怕的是这种传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很高。

同性恋概念和艾滋病流行与相关认识、对策,实质上是一个国家在长期的全球化进程中相互交织的不同侧面。伴随着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我国同性恋、艾滋病问题将有望得到较好的解决。

所以,为同性恋者提供一个和谐友好的社会环境,使他们减少高危性行为,从而降低艾滋病病毒的传播,无论从同性恋本身来讲,还是从构建一个和谐型社会的角度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

本章思考题

1.影响健康信念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2.以戒烟为例,说明如何运用阶段变化理论来开展戒烟活动。

3.产生自我效能的途径有哪些?

4.简述创新扩散理论的理论框架。

5.PRECEDE-PROCEED模式的9个阶段是什么?

【注释】

[1]刘桂珍.现代健康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8.

[2]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41.

[3]王健,马军,王翔.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1.

[4]Becker M.H.,et al.A new approach to explaining sick-role behavior in low income populations[J].Public Health,1974,64(3):205-216.

[5]傅华,李枫.现代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67.

[6]傅华,李枫.现代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90.

[7]傅华,李枫.现代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90.

[8]傅华,李枫.现代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27.

[9]傅华,李枫.现代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27.

[10]傅华,李枫.现代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47.

[11]傅华,李枫.现代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47.

[12]傅华,李枫.现代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50.

[13]傅华,李枫.现代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52.

[14]傅华,李枫.现代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05-206.

[15]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88.

[16]张利宏,郑建中,张雪芬.健康教育理论在改变同性恋人群生存现状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38(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