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晋安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健康促进学校”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通过学校、家长及社区间健康信息的传播与沟通,促进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加强干预措施,预防并控制学生常见病、传染病、食物中毒和某些危险行为的发生。
二、工作原则
加强政策改革,营造支持性环境;开发人力资源,保证有效管理;强化干预活动,改变不良行为;开展监测、评价活动。
三、工作内容
(一)组织发展
成立学校健康促进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由专人负责;配置一名专职卫生保健人员;制定“健康促进学校”有关规章制度;学年工作计划应包括健康促进内容;学校将卫生经费纳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经费预算。
(二)政策保障
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小学生每天不超过6小时;体育锻炼:学生在校保证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定期组织学生体检;建立必要的学校卫生规章制度;制定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制度;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和合理膳食营养的规定,同时落实相应的实施措施;制定学生不吸烟、不酗酒等有关规定;制定意外伤害防止措施。
(三)物理环境
1.学校的建筑和设施应符合国家有关学校建筑设计的规范和学校卫生标准,黑板无裂缝、无反光、无眩光;有安全清洁的饮用水和生活用水;卫生室达到优秀标准。
2.学校的食堂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要求。食堂应符合《中小学校食堂卫生标准》并具有有效的卫生许可证;食堂环境整洁;食堂从业人员具有有效的健康证;食堂应制定合理营养菜谱;需由校外供应学生盒饭的,学校应选择具备“特种卫生许可证”的单位。
3.保持学校环境清洁卫生。学校环境卫生由专人负责,有定期清扫检查制度;教学用房和宿舍整洁;校园无废弃物、无烟头、无痰迹、无乱写乱画现象;厕所清洁,有消毒措施;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卫生清洁等公益活动。
(四)社会环境
1.创造相互关心、信任和友好的学校环境氛围,树立良好的校风。制定校训,并展示良好的校风;制定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措施;对特殊困难的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
2.注重学生心理和个性的良好发展。不歧视学习困难和有某些不良行为的学生;学校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帮助;理解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
(五)社区关系
1.学校与社区。学校在开展健康促进活动中应争取社区的支持与参与;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在社区范围内开展与健康促进有关的活动。
2.学校与家庭。定期开设“家长学校”或召开学生家长会,提供学生健康信息,督促家长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提高健康水平提供必要的条件;鼓励家庭积极参与“健康促进学校”的活动。
3.社区与学校。社区应支持并参与“健康促进学校”活动,维护良好的学校周围环境;社区范围内烟草销售商店应做到不向未成年人出售香烟;配合公安部门为学生交通安全和校园治安提供服务。
(六)个人健康技能
1.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如保证隔周开设一节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专项活动和卫生宣传活动,学校应备有卫生保健机构提供的各种相关健康教育资料。
2.培养学生有益于健康的习惯和技能。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达85%以上;坚持眼保健操制度,正确率达80%以上;保健牙刷使用率和及时更换率达90%以上;吸烟率、酗酒率为0;掌握青春期性卫生知识、防治STD/AIDS基本知识的技能等。
3.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健康促进活动。学生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课外健康促进活动。
(七)健康服务
定期对学生进行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开展免疫接种;学校卫生保健人员应具有卫生中专以上学历或相应专业技术职称;学校卫生保健人员按规定接受市和区县举办的各种培训、进修活动。
四、工作评价
(一)评价标准
按上述工作内容的权重划分,采用记分制,总计100分,得分在90分以上(含90分)可评定为市、区健康促进学校。
(二)评估方法
由市、区教育局和卫生局组成评估组,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测试、抽样问卷调查、实地测量、听课等方法,对学校开展“健康促进学校”活动及效果进行评价,并写出评估报告。
(三)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学校不得参与评级活动
年内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年内发生传染病爆发流行;年内发生饮用水污染事故;校方的责任致使学生残疾或死亡。
本章思考题
1.解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实施SCOPE模式的五个环节。
2.讨论说明质量控制对于实施工作的重要性。
3.试述质量控制的内容。
【注释】
[1]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105.
[2]谭晓东.社会医学与健康促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106.
[4]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第3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36.
[5]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第3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37.
[6]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92.
[7]谭晓东.社会医学与健康促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56.
[8]贾伟廉.健康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3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