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农村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实施办法
一、农村社区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模式
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健康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各省市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农村健康教育工作,总结出不少成功经验。如福建省永安县“四有”经验;山西省“建立农村健康教育网络,培训家庭保健员”模式;江苏省盐城市创建健康教育普及乡(镇)、健康教育村活动以及部分省区开展的改水—改厕—健康教育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等。纵观近年来的各种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基本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代表性模式。[9]
(一)宣传传播模式
20世纪80年代初,健康教育刚刚重新起步,农村广大健康教育工作者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科教电影、宣传画、传单等进行卫生知识宣传,以“四有”即“天有一根线,村有一个栏,校有一堂课,队里有人管”为其发展的高级形式。“四有”形式为各地发展起来的多种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基础。宣传传播模式的特征是,单纯地强调了宣传的作用,以普及卫生知识为目的,注重宣传活动的形式、规模与次数,而对所取得的效果和如何才能引起知、信、行等变化则较难评价。这种模式在我国农村健康教育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乃至在现在的许多活动中,仍是以这种模式为主。
(二)系统教育模式
针对广大农民最基本的卫生常识贫乏这一特点,山西运城等地运用各级行政部门的力量,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农民健康知识系统教育,用类似扫盲的方法,扫卫生知识盲,普及卫生保健知识,以集中上课、分期培训家庭保健员为显著特色,学完后要进行结业考试。如果说宣传传播模式是用卫生知识对全社区人群进行无目的散射,击中几率低,那系统教育则是对社区中某特定人群进行集中扫射,击中几率则大大增加,农民卫生知识方面的收效较大。由于此形式需有一定时间集中上课,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空闲时间较少的地区,就难以组织实施;同时这种模式的运行还有赖于完善的基层健康教育网络和专兼职人员队伍。这种模式最早出现在山西,故通常称为“山西模式”。
(三)卫生科普村模式
有的地区叫做健康教育试点村、文明卫生村、卫生示范村等。“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中的创建国家级“示范社区”(县、乡)工作也类似这种模式,即在宣传传播模式的基础上,加入组织、教育、干预的成分,基本是以村为基本单位,发挥村领导的作用。在运用多种宣传手段的同时,注重农村村落整体面貌和农民知、信、行等方面的变化。创建卫生科普村的目标明确具体。福建西溪、江苏盐城、辽宁朝阳等均较早应用这种模式。盐城、朝阳等地还把健康教育工作分解成具体目标进行管理,并在全市开展卫生科普村达标活动。此模式的优点在于具有更广阔的适用性,能收到较明显的实际效果,但在知识传播方面,不如系统教育全面和效益高。问题在于它的工作量大,特别是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条件下,工作人员的投入相对较大,不容易大面积推广。
(四)初保模式
福建永安、三明等地紧紧抓住“初级卫生保健”战略目标,配合“初保”各项目标的落实,做“初保”的龙头,使健康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为全国树立了一个结合“初保”工作,发展农村健康教育的榜样。“初保”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避免了健康教育部门的孤军作战。健康教育作为初保工作中的一部分和落实初保各项战略目标的工具,与其他模式本质的区别在于,健康教育不再是单独作战的部门,它抓住2000年实现“初保”这一战略目标的机遇,借助“初保”改善自身发展的外部环境系统,增强了对基层组织的约束力,有利于组织建设与管理。在2000年前,这种模式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得到了推广。
(五)准实验模式
即当前的“项目拉动模式”。依照目前流行的健康教育理论,强调对效果的评价,注重数据资料的收集,以客观资料评价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其特点是本底资料完整详细,工作前后设有对照组。目标和实施步骤明确具体,结束时有总体评价。江苏省江阴农村健康教育试点村基本上属于此模式。其优点是效果明显可靠,但无法推广。
(六)组织—参与模式
“宣传传播”模式有点放任自流,而“教育干预”又有强制成分。江苏等有些地区积极探索组织—参与模式,即在健康教育各项活动中,组织并争取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参加,并在活动中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其特点是能够调动群众内在的积极因素,避免消极抵触情绪,如组织座谈、聘请义务宣传员、自编自演卫生文艺节目、组织卫生知识竞赛等。
二、农村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主要形式与方法
(一)深入开展“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
全国爱卫会、卫生部、广播电视部和农业部于1994年联合发起的“全国九亿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后更名为“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以下简称“行动”),目的是以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普及基本卫生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亿万农民健康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行动”是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以防病、保健、提高健康水平为目的的农村社区健康促进活动,是全新的社会卫生系统工程,已经对我国农村卫生工作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行动”的实施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1997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行动”纳入切实做好预防保健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内容。“行动”纳入政府卫生改革与发展规划,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网络与工作机制。2002年5月,“行动”被纳入我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到2005年年底,全国有1 191个县(区)成立了“行动”领导小组,1 832个县(区)开展了“行动”相关活动,建立了50个全国“行动”示范县(区),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多部门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二)开发利用农村传播媒介和渠道
1.广播、电视、录像
广播、电视是最常用的大众传播媒体。广播、电视在农村有较大的覆盖率,特别是电视具有声像结合的直接效果,群众容易理解和掌握。乡村健康教育人员应主动与广播电视部门联系,密切配合,结合当地健康问题和农村卫生中心工作,积极组织撰写和制作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广播稿件、录像片(带),开设专题节目或栏目,反复播出。利用广播传播,成本低,并且可以反复多次播出,强化效果好。除广播电台外,在农村还可以利用室外、村头大喇叭,结合不同时期或季节群众最关心的健康问题以及当前社区卫生工作的中心反复播放,群众在休息、吃饭或娱乐时都可以听,也可一边劳动,一边收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健康教育专栏(板报、展板)
健康教育专栏是比较固定的健康教育阵地。其内容可定期或随时更换,能及时传播当前重点的卫生工作和要求群众引起关注的健康信息,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健康教育专栏应内容丰富,方法简便,使群众易懂易做。制作过程中,要力争图文并茂,版面设计新颖醒目,以引起群众阅读的兴趣。制作展板进行流动式宣传,也是农村健康教育常用的方法,在村头、道边和过往人群较多或经常集中休息、娱乐的地方展示。
3.健康教育处方
健康教育处方可在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推广使用。使用健康教育处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医生可根据就诊病人和住院病人所患疾病,送病人一份健康教育处方,向病人介绍相关的预防保健知识,提高其自我防病能力。一般而言,患者其对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尤为关注,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健康教育处方的使用,是针对患者对卫生保健知识需求开展的一种服务方式,可取得较理想的健康教育效果。
4.卫生科普赶集和街头咨询服务
科普赶集是利用农村、集镇定期集市贸易,人群比较集中,人流量大的机会,在集市贸易区内开展卫生科普宣传的一种健康教育形式。各地开展卫生科普赶集的形式多样,有广播宣传、散发科普资料、活动板块展出、标语、横幅、咨询、义诊及组织演讲、文娱表演等。群众赶集时间安排比较宽裕,在购物的同时,接受卫生保健知识教育,一举两得。以这种方式进行健康教育覆盖面广,在农村的辐射作用较强。因此,开展活动前,要精心策划,周密安排,力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通俗易懂。街头咨询是针对咨询者提出的有关问题,由专业人员与之面对面地给予解答,针对性强,配合资料和板块宣传,同时开展义诊服务,免费为来往群众诊查疾病,很受群众欢迎。
5.健康教育学校和图书阅览室
健康教育学校是组织结构比较严密的一种形式,有组织网络,有章程,有教材,有教员,有计划,定期开课。对群众分批进行健康知识培训,并经过考试,合格者发给合格证书。江苏省盐城市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结合该市在农村开展的健康教育普及乡(镇)、村创建达标活动,推广举办“农民健康教育学校”,特别是在已达标的健康教育普及乡(镇)中,几乎村村都建立了这类学校,分批按特定人群编制不同的教材进行专题轮训,并规定了群众参学率指标。这在普及卫生保健知识,增强群众的健康意识,改善农村卫生面貌方面收到了显著成效。在条件较好的农村,建立图书阅览室,供不同层次的居民阅读一些卫生科普读物,也是一个很好的传播途径。但这需要一定的投入,还要有固定房屋和必要的设施。同时,要做好图书管理工作。
6.文化体育活动
在农村一些传统的节日和农闲期间,可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组织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增强群众参与有益健康活动的意识,如组织群众自编自演文娱节目,运用百姓语言、民间谚语编唱一些顺口溜、打油诗、快板书等。这些民间文化体裁的健康知识很容易在群众中流传扩散,可起到不断强化群众卫生保健意识的作用。还可以组织农村中老年人健身跑、村与村之间的体育比赛等活动,这样既可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又可在活动中传播保健知识。
7.卫生讲座
结合当地群众的卫生保健需求,举办小型的知识讲座、群众座谈会、纳凉卫生知识演讲会等,由乡村医生、计生专干、妇女干部等给农民群众讲授卫生防病和健康知识,是很受农村群众欢迎的一种健康教育活动。
8.墙体标语、公益广告
在村头、主要道路、街道的建筑物、标志物上,书写固定的标语或公益性广告词,使群众时时看到,不断强化卫生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科学的卫生保健知识,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9.开展“卫生科普入户”活动
我国各地农村健康教育工作中,还广泛采用了“卫生科普入户”这一形式,将健康教育材料如小册子、卫生报刊、卫生传单、张贴画等发到每一户,促进农村卫生状况逐步实现由个人、家庭、邻里到社区的改变。
(三)发挥乡村医生的作用,结合农村疾病防治开展健康教育
长期以来,乡村医生在农村居民中有较高的信誉度,特别是对于病人,医生能直接为其解除病痛,病人对医生的信任感和依从性较强;同时,病人及其家属也迫切需要了解所患疾病的防治知识。因此,可以利用乡村医生这一特殊的职业优势,利用门诊、病房、出诊等多种形式,对病人及其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对其家庭进行健康指导。
(四)抓好城乡结合部乡镇社区和流动人口健康教育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带来了农村经济的繁荣。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以及活跃的城乡文化交流,乡镇社区作为一种独立的社区形态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社会作用。乡镇社区地处城乡之间,是具有城市性质,介于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之间的过渡型居民点。根据其自身特点,开展乡镇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应注意以下要点:
(1)乡镇社区是农村人口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重要场所,乡镇企业工人和第三产业人员是社区人口的主体,流动人口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应将这些人群作为重点教育对象。
(2)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使乡镇社区形成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防护应是乡镇社区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3)乡镇社区在沟通城乡联系,促进城乡物质、文化交流方面起着重要桥梁作用。乡镇社区的生活、商业和文化设施已具有城市特征,但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生活习俗仍保留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开展乡镇社区健康教育,应加强生活方式教育,改变传统的不良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三、农村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的设计、实施及评价
一个完整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计划,包括计划设计、实施及评价三个阶段。计划阶段形成目标并指导干预,实施干预阶段产生效应,评价阶段产生活动的结果并指导计划的进一步修订。农村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评价能力亟待提高。绝大多数农村社区从事健康教育的人员的认识和观念仍然停留在卫生宣传水平上,对健康教育的需求评估、目标确定、策略选择、效果评价等知之甚少。在卫生部所组织的调查中,被调查的36个乡中有94%的乡无计划总结,无工作记录;72个村中,69.4%的村没有健康教育工作计划,74.6%的村没有健康教育工作总结和健康教育工作记录;大多数村医没有接受过健康教育专业培训,也没有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总结的概念,只是应付一些临时工作。因此,需要强化农村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的设计、实施及评价工作。
(一)农村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的设计
计划是科学管理的体现,它有利于选择优先项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明确目标和作用方向,指导和协调各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共同行动。要使农村健康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使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得到高效的利用,就必须进行科学的计划设计,提出该地区要优先解决的主要健康问题,研究具体影响农民健康行为的因素,确定优先项目。计划的制订应根据当地的需求、资源、现有卫生服务利用、各级卫生人员的分布、各种疾病的影响程度以及执行规划的可行性、群众的参与性等来进行。进行农村社区健康教育设计时,要注意防止不顾当地的实际情况照搬照套,不进行科学的调查凭经验行事等倾向。
(二)农村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实施
计划实施是按照计划的要求去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实现计划目标和获取实际效果的过程,也是体现计划根本思想的具体行动。农村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实施是在农村各级政府的领导和组织下,运用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和改善农村居民健康问题的实践过程。农村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基本策略是组织和协调农村居民,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通过制订和实施农村健康教育规划和计划,帮助农村居民学习健康知识,树立健康意识,建立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
农村社区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争取领导重视
在农村,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是当地健康教育的领导和组织机构,它们对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是当地健康教育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和获得成功的关键。我国的实践证明,搞好农村健康教育的关键不是经济和技术问题,而是领导的观念以及与此相关的政策和支持问题。农村的健康问题不可能由卫生部门单独解决,必须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由各有关部门共同对农村居民的健康承担责任。各级领导要把健康教育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制定政策,协调力量,组织实施,考核评价。
2.挖掘社区资源
开展农村社区健康教育必须有一定的物力、财力和人力等资源作保证。除积极筹集资金,争取外援性技术、人力、经费、设施外,还应以社区发展为动力,立足于发掘内部的各种资源潜力。这些资源包括:
(1)人力资源。如自愿参与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分子,志愿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医护人员、教师及其他技术人员。
(2)财力资源。如各级政府的财政援助,乡镇企业、各类社团组织以及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普通农村居民的捐助等。
(3)物力资源。如设立农民健康教育学校所需的活动场所、教学设施及教材,为改善农村环境而增添的垃圾箱,为建造卫生厕所提供的建筑材料等。
(4)信息资源。如了解农村居民对健康教育计划、决策和活动的建议,对健康教育活动实施后的信息反馈等。
(三)农村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评价
评价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的重要环节之一,可以确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计划的先进性与合理性,确定项目的实施情况以及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可持续性如何等,是帮助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者总结成功经验与不足,提高自身能力,进一步完善工作的必要手段。
当前我国农村社区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或围绕项目进行,或融入初级卫生保健、创建国家卫生城镇中,常用的评价指标可分为三个部分:组织建设(领导小组、工作网络等)、健康教育活动以及效果(知识知晓率或及格率、信念持有率和行为形成率等)。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评价指标体系尚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由于农村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质包含了多个场所的工作,如家庭、学校、卫生室、农村各个职业等,评价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农村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时,更需要进行评价指标的整合。目前,相对比较系统的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评价依据为“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评价指标体系,但迄今为止,该指标体系也在试行阶段,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
应该加强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在现有的“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完善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敏感的、有特异性的指标,进一步明确指标含义,增强可操作性,并发展具有代表性的健康指标、环境指标和生活质量指标,实现对农村健康促进的测量和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