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高血压预防控制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一、高血压的定义、分类与流行病学
(一)血压、高血压的定义及分类
血压(Blood Pressure,BP),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对血管壁单位面积产生的侧压力。[1]高血压是指以体外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可以表现为一系列症状,主要危害是降低生活质量和影响工作效率,重者可威胁生命。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高血压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
约有5%的高血压为继发性的,即有明确的导致血压升高的疾病或病理改变原因。原发性高血压占所有高血压病人的90%~95%,是遗传和环境两者相互作用的多因素疾病。本节主要介绍原发性高血压的预防。
目前绝大多数高血压原因不明,称为原发性高血压。通常指的高血压即原发性高血压。血压增高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一种表现,这样的高血压称为继发性高血压,又叫症状性高血压。目前,我国采用国际上统一的血压分类和诊断标准(表14-1)。高血压的定义为:在未服药的情况下成人(年龄大于18岁)动脉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
表14-1 血压的定义和分类[3]
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下血压可有较大变异,通常安静5分钟以上后再测量,至少测量两次,间隔1~2分钟,若两次测量结果相差比较大,应再次测量。采用标准袖带(12~13cm长,35cm宽);当病人上臂较粗或较细时,应分别采用较大或较小的袖带;儿童应采用较小的袖带。无论病人采取何种体位,上臂均应置于心脏水平。首诊时应当测量双臂血压,因为外周血管病可以导致左右两侧血压的不同;以听诊方法测量时应以较高一侧的读数为准。
(二)我国高血压的流行病学
经过多年的流行病学研究,现在对高血压在人群中的流行特征和规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高血压流行的一般规律是:[4]
(1)高血压患病率与年龄成正比;
(2)女性更年期前患病率低于男性,更年期后高于男性;
(3)有地理分布差异。一般规律是高纬度(寒冷)地区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
(4)同一人群有季节差异,冬季患病率高于夏季;
(5)与饮食习惯有关。人均盐和饱和脂肪摄入越高,平均血压水平越高。经常大量饮酒者血压水平高于不饮或少饮者;
(6)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很少有高血压,经济文化越发达,人均血压水平越高;
(7)患病率与人群肥胖程度和精神压力呈正相关,与体力活动水平呈负相关;
(8)高血压有一定的遗传基础。直系亲属(尤其是父母及亲生子女之间)血压有明显相关。不同种族和民族之间血压有一定的群体差异。
我国高血压的发病情况是南方低于北方,沿海高于内地,城市高于农村。男、女间患病率区别不大。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进行了三次成人血压普查(1959年、1979年和1991年),高血压发病率分别是5.11%、7.73%、11.88%,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有高血压患者约1.6亿人。
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目前存在患病率、死亡率、致残率高而知晓、服药、控制率低的问题。高血压早期通常无明显自觉症状和明显的临床表现。常见有头晕、头痛、脾气暴躁、颈项不适和疲劳等,通常不太严重,这些症状在劳动后加重,此时血压不一定与症状有关,多数表现可自行缓解,往往被人们疏忽。有的病人表现为鼻出血和视力模糊等。约有1/5的高血压患者没有症状表现,仅在查体时或发生心、脑和肾等重要脏器病变时才被发现。这是造成人群中高血压知晓率低的原因之一。
因此,提高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加大健康教育的力度,干预危险因素是降低高血压发病率的重要举措,提高控制率是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率的重要举措。
1998年我国卫生部确定今后每年10月8日为“全国高血压日”,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我国政府对高血压的防治工作非常重视。
二、引起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
国际公认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是:超重、高盐膳食及中度以上饮酒。我国流行病学研究也证实这三大因素与高血压发病显著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血压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生物遗传因素
高血压发病的遗传因素、家族关系已被多年医疗实践所证实。高血压患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研究发现,父母均为高血压者其子女的发病率约为46%,约有60%的高血压者有高血压家族史。北京市1991年高血压普查结果显示:父母一方为高血压者,子女高血压患病率是无高血压家族史的1.5倍,父母双方均是高血压者是无高血压家族史的2~3倍。
(二)超重与肥胖
超重与肥胖可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来衡量计算,公式为BMI=体重/(身高)。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体重指数与血压相关。体重指数(BMI)22~24者为正常;25~26者为超重;BMI≥27者为肥胖。腰围/臀围之比:男≥0.9,女≥0.85者为向心性肥胖。BMI每增加一个单位,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性增加6%,冠心病发病的危险性相对增加12%。因此,减肥可以控制高血压。
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除了取决于总体重外,还与脂肪的分布有关。成人肥胖主要为中心性肥胖,脂肪细胞增大,但其数目并不增多,中心型肥胖者高血压的患病率最高,儿童肥胖与脂肪细胞数目增多和脂肪细胞的大小有关。儿童和青少年群体是限制体重和高血压预防教育的重点人群。因此,在大学生中全面开展健康教育是预防未来高血压发病率的重要举措。
(三)高盐饮食
盐摄入量与高血压患病率呈正相关。动物实验证实,钠的摄入量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关。1979—1980年全国高血压普查结果显示了南低北高的差异,这与食盐的摄入量有关。北方每人每日食盐的摄入量一般为15g以上,而广西、福建等地均在10g以下。研究表明,人体中存在着对盐的敏感基因,因此,盐敏感人群更应减少食盐的摄入量,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建议家族人均每天盐的摄入量不超过6g。不同地区居民每日人均盐的摄入量与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如表14-2所示。
表14-2 不同地区居民每日人均盐的摄入量与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5]
(四)饮酒
长期饮酒者高血压的患病率升高,而且与饮酒量成正比。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实,饮酒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按每周至少饮酒一次为饮酒计算,我国中年男性人群饮酒率约30%~66%,女性为2%~7%。男性持续饮酒者比不饮酒者4年内患高血压危险高40%[6]。
三、高血压的健康教育对策
高血压不仅患病率高,而且又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不但对病人的生活质量构成严重威胁,也给病人家庭造成经济、生活负担。进行全民健康教育,预防高血压不仅是教育、卫生部门的职责,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观国内外高血压防治的历程与经验,高血压防治必须采取全人群、高危人群和病人相结合的防治策略。
(一)筛检与治疗(促成因素)
在人群中筛检以发现早期高血压患者是搞好高血压预防、治疗、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基础。大量临床研究发现,3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高。2004—2005年35~59岁人群高血压标化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达到24.4%、48.4%、38.5%和9.5%[7]。卫生部于2010年3月发布了《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其中要求到医院首诊的 35岁以上患者均需测量血压[8]。
高血压的一般表现有头晕、眼花、耳鸣、失眠、乏力等症状。有时心前区不适,甚至心绞痛。所以有上述症状者应及时进行检查,一经确诊应及时坚持治疗。
预防高血压的措施有:
(1)均衡膳食:均衡膳食除获得均衡、充分的营养外,还要保持正常体型,避免肥胖导致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及低钠、高钙、钾、镁食物是均衡膳食的基本原则。
(2)适量运动,控制体重:以不同年龄、体质、习惯选择不同运动项目,坚持三个原则:有恒、有序、有度,即长期规律,循序渐进,才能收到最大效果。
(3)戒烟限酒:因烟酒可使血压升高,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性,过量饮酒患者高血压危险性增加70%~90%,每日饮酒量应限制在10g之内。
(4)学会自我监测血压:平时要掌握自身血压水平和变化规律,如发现异常(在不同时间测定3次为准)应找出原因采取措施。
(二)健康教育(倾向因素、强化因素)
对于已患高血压的病人来说,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治疗方法。要让病人了解的内容大致有:高血压病的表现、并发症、治疗的目的、原则等。
图14-1是高血压病的教育干预流程:[9]
图14-1 高血压教育干预流程
1.主要临床表现及危害
随着病程进展,血压持久升高,有心、脑、肾等靶器官受损的表现,如高血压脑病,表现为严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精神错乱,甚至昏迷、全身抽搐;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脑血栓形成等。其他还有心力衰竭、慢性肾衰竭、主动脉夹层等。
2.高血压治疗的目的
原发性高血压目前尚无根治方法,降血压治疗可以减少脑血管病死亡率。降压治疗不能治本,其最终目标是减少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10]
3.高血压治疗的原则
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如下:
(1)改善生活行为。包括:减轻体重,减少钠盐摄入,戒烟限酒,增加运动等。
(2)降压药物治疗。普通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老年人的收缩压降至150mmHg以下,有糖尿病或肾病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至130/80mmHg以下。利尿剂、β-阻滞剂、ACEI、钙拮抗剂、ARB及低剂量复方制剂均可作为降压治疗的起始药和维持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用药。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压药方可达到目标血压。
(3)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协同控制。80%~90%的高血压患者有血压升高以外的危险因素。降压治疗后尽管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血压升高以外的多种危险因素依然对以后产生重要影响。如吸烟、血胆固醇水平、血肌酐水平、糖尿病和冠心病等,控制某一种危险因素时应注意尽可能改善,至少不加重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
高血压病的预防和健康教育经历了以下的发展过程:
(1)从以疾病为主导,转向以健康为主导,一切出发点应以保障健康为目的,而不仅仅是控制疾病。
(2)从以患者为中心,转向以人群为中心,将工作的重心前移,普遍提高人群的保健意识和健康水平。
(3)从以医疗为重点,转向以预防保健为重点,综合治理各种危险因素,控制整体危险因素水平。
(4)从以专科医生为主,转向医生、护士、检验、公共卫生等人员共同参与的团队管理。
(5)从以大医院为中心,转向以社区为中心,将高血压防治的政策、措施、成果和经验变成社区实践。
(6)从重视疾病的防治转为关注身心健康及与环境的协调统一,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7)从卫生部门转向社会共同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各相应部门、专业团体、企业、新闻媒介及社会各界的作用,建立广泛的高血压防治联盟和统一战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