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细菌性痢疾
【概述】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肠杆菌科志贺菌属引起的小儿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特点。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多流行于夏秋季节。各年龄组小儿均易感,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本病常分为:急性菌痢、慢性菌痢及中毒性痢疾(简称毒痢)。其中中毒性菌痢病情经过极为凶险,常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发生惊厥或休克,如抢救不当,可迅速发生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亡。本病分布很广,患者及带菌者是本病传染源。其中急性非典型和慢性患者,由于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在疾病传播上是重要的传染源(病后带菌者占患者的20%,带菌时间1~3周;健康带菌者为与患者接触者,带菌时间2~3周)。本病经粪口途径感染和传播。患者或带菌者排泄物通过污染生活用品或手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其他方式有通过污染食物、水源或借苍蝇为传播媒介的传播方式。人对菌痢有普遍易感性,患病后免疫力不稳定,亦不能长久,各菌群之间无交叉免疫,故容易重复感染和多次发病。诱因为着凉、疲劳、饥饿以及其他急性疾病。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发病率偏高。中毒性菌痢则多见于平素体格健壮,营养情况较好的小儿,与其个体反应性有关。
1.潜伏期 数小时至8d不等,多数为1~3d。
2.临床分型
(1)急性细菌性痢疾 ①典型痢疾:起病急,发热,可以为低热或高热,婴幼儿有时可有高热惊厥,腹泻,粪便带黏液或脓血,大便每日10~30次,伴有恶心、呕吐、阵发性腹痛。左下腹有轻压痛,有时可触及痉挛的乙状结肠肠管,肠鸣音亢进。便后有里急后重,下坠感。患儿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本型经合理治疗,预后良好。②非典型痢疾:不发热或低热,无中毒症状,轻度腹泻,粪便内只有黏液而无脓血。通过粪便培养阳性才能确诊。在流行期间,这类病例数可能超过典型病例数。因其经过类似一般肠炎,易被忽视,常成为痢疾的传播者。
(2)慢性细菌性痢疾 病程超过2周,称为迁延性痢疾,超过2个月则称为慢性痢疾。多发生于体质瘦弱、营养不良、佝偻病或贫血的患儿。慢性痢疾如合并严重营养不良,往往容易发生一些危象。病儿可因发生电解质紊乱、严重心肌损害而意外死亡。在慢性痢疾过程中症状可突然加重,呈急性发作表现。
(3)中毒性菌痢 多见于2~7岁体质较好的小儿,起病急,病情重,可无腹痛或腹泻,而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多有高热、反复惊厥、循环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临床可表现为脑型、休克型、肺型和混合型。
3.并发症 急性菌痢患儿如呕吐、腹泻严重时,可并发水和电解质紊乱,出现脱水、酸中毒,低钾、低钠、低钙等。慢性菌痢并发症较多,主要是机体营养不良和免疫力低下所致。最常见的有营养不良和营养不良性水肿,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表现为干燥性眼病、营养不良性贫血、佝偻病。肠管溃疡深者可致肠出血,腹泻频繁者可致脱肛,用抗生素过久可致肠道菌群失调或合并真菌感染。个别严重营养不良的患儿肠道溃疡长久不能修复,可发生肠穿孔。中毒性菌痢严重病例常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肾功能衰竭,偶尔可合并溶血尿毒综合征。
【防治】
1.治疗
(1)急性细菌性痢疾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按肠道传染病进行隔离,注意各种消毒隔离,饮食为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呕吐频繁者暂时禁食。
2)抗生素治疗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痢疾杆菌的耐药率逐年增加,该菌对磺胺类药、氯霉素、呋喃唑酮、氨苄西林等多数已耐药。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喹诺酮类比较敏感为首选。由于该类药物在动物试验中发现有关节软骨损害的毒副作用,其能否用于儿科存在争议,国内外多年的临床应用未发现有骨骼损害的病例,故目前认为该类药物应用于小儿有相当的安全性,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剂量不宜超过每天10~15mg/kg,疗程不超过7d。①诺氟沙星,10~15mg/(kg·d),分3次口服,疗程5~7d。②黄连素(盐酸小檗碱),10~20mg/(kg·d),分3次口服,疗程7d。③第3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唑肟、头孢哌酮钠等,50~100mg/(kg·d),分2次静脉滴注或头孢克肟颗粒3~6mg/(kg·d),分2次口服。④庆大霉素,1万~2万U/(kg·d),分3~4次口服。
3)液体疗法 根据患儿脱水程度,给予及时纠正。
4)对症治疗 ①发热:体温>38.5℃给予布洛芬或扑热息痛治疗。②呕吐:应暂禁食,可给予吗丁啉(多潘立酮)口服,每次0.3mg/kg。③腹痛:轻者给予颠茄或山莨菪碱(654-2)口服,重者给予山莨菪碱肌内注射,每次1mg/kg。
5)中医治疗 急性菌痢在中医学属湿热泻范畴,常采用葛根芩连汤治疗,常用药物:葛根、黄芩、黄连、马齿苋。呕吐可加半夏、生姜。腹痛加木香、白芍、元胡。
(2)迁延与慢性痢疾的治疗
1)抗生素治疗 同急性痢疾,最好根据大便培养及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切忌盲目滥用抗生素,否则会造成肠道菌群紊乱,微生态失衡,反而促使腹泻迁延不愈。
2)液体疗法 痢疾腹泻迁延不愈,常伴有营养不良、低钠、低钾,多呈低渗性脱水,因此应注意检查电解质,正确补液。
3)微生态疗法 此类病儿多伴有肠道菌群紊乱,补充双歧杆菌或乳酸杆菌等微生态制剂有助于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但应注意,没有足够数量的活菌制剂是无效的。
4)中医治疗 迁延与慢性痢疾按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寒泻或脾虚泻。脾胃虚寒泻:病程>2周,时轻时重,大便稀溏,色淡不臭,食欲减退,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滑。治宜温中健脾、固涩止泻。方药:桃花汤加减。脾虚泻:病程迁延,时轻时重,大便稀溏,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色淡不臭,食欲减退,神情倦怠,形体消瘦或虚胖。舌淡苔薄白,脉缓弱。治宜健脾益气,固涩止泻。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3)中毒性菌痢的治疗
1)抗生素治疗 同急性菌痢,选用敏感抗生素,静脉联合用药。
2)对症治疗 主要是针对高热和惊厥,降温止痉,降温用物理降温法(乙醇擦浴、低温盐水灌肠、冰袋降温等)。药物降温可选用扑热息痛等,伴惊厥时可用复方冬眠灵(氯丙嗪与异丙嗪等量)每次各1mg/kg,肌内注射,一般2~4h可重复给药(2岁以下婴幼儿慎用)。止痉药物常选用安定,每次0.2~0.3mg/kg,静脉缓注,密切观察呼吸改变,每次最大量不得超过10mg;或10%水合氯醛0.5ml/kg灌肠,或苯巴比妥钠(鲁米那钠)5~7mg/kg肌内注射。
3)抗休克治疗 解除微循环痉挛,改善微循环障碍。常用山莨菪碱(654-2)0.5~1mg/kg,重症每次1~2mg/kg静脉注射,每10~15min可重复一次,直至面色变红润,呼吸循环好转,然后可延长至0.5~1h静脉注射一次,如病情稳定可停用此药观察。也可应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酚妥拉明。在解除微循环痉挛的同时,必须扩容治疗,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张含钠液,碱性液来维持水及电解质的平衡。在治疗过程中如循环衰竭症状好转,等张含钠液应立即停止补充,以防发生脑水肿。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缓解中毒症状,对休克、脑水肿、心肌炎均有作用,可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静脉滴注。
4)降低颅内压 采用20%的甘露醇,每次0.5~1.0g/kg,缓慢静脉注射,必要时每隔3~6h重复一次。对脑型出现脑疝者要加强应用脱水剂,或采用30%的尿素,每次1g/kg,静脉注射。一般给脱水剂20~30min后可见排尿,排尿量若多于脱水剂量以2/3张液补充。使用甘露醇时可与地塞米松交替静脉注射使用,根据病情延长用药间隔时间,直至停药。
5)促醒 患儿昏迷不醒,与脑内腓肽积聚有关。可考虑使用纳洛酮,常用量0.01~0.02mg/(kg·d),每日2~4次。急、慢性菌痢经过及时正确治疗可达到康复,预后较好。中毒性菌痢起病急骤,病情经过极为凶险,如治疗不及时,病儿可很快发生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亡。
4.预防
(1)管理传染源 对患儿及带菌者应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对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7d。
(2)切断传染途径 广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工作,做好环境、饮食、个人卫生。把住“病从口入”关,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
(3)保护易感人群 口服多价痢疾减毒活疫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