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上呼吸道感染
【概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系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包括喉以上的原发性呼吸道炎症,简称上感,俗称“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急性鼻咽炎为主的普通感冒、急性鼻窦炎、中耳炎、扁桃体、咽炎、喉炎、会厌炎等。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季节多见,与气候变化有关。婴幼儿感冒后全身症状重而局部症状轻,一般预后较好。
1.病因 主要有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等。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葡萄球菌等,亦可为病毒与细菌、肺炎支原体混合感染。
2.临床特征 本病一般为自限性,通常3~7d,个别达10d可自愈,局部症状表现为:流涕、鼻塞、喷嚏、流泪、轻咳、发热、咽部不适,轻者只有鼻部症状;全身症状有发热、烦躁不安、头痛、全身不适、乏力、精神不振,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并发肠系膜淋巴结炎时腹痛持续存在。
(1)不同年龄阶段症状体征
1)婴幼儿 表现鼻塞症状突出、流涕、咳嗽或咽痛,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病初突然高热39.5~40℃,持续1~2d,个别达数日,部分患儿高热同时伴有惊厥,常伴有拒食、呕吐、腹泻或便秘等消化道症状,体检除发现咽部充血外无其他异常体征。
2)3岁以上患儿 多不发热或低热,个别亦有高热,伴畏寒、头痛、全身酸困、食欲减退,鼻塞、流涕、喷嚏,声音嘶哑及咽炎等明显。部分患儿可合并脐周及右下腹疼痛,与肠蠕动增强、肠系膜淋巴结炎有关。
(2)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
1)咽结合膜热 病原体为腺病毒3,7型。多在春夏季发病,可在托儿所及幼儿园造成流行,以2~3岁幼儿多见。以高热、咽炎、结膜炎为特征。查体:单侧或双侧眼睑红肿及眼结合膜充血,两侧轻重不等(无化脓)。耳后、双侧颈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咽充血、可见白色点块状分泌物,周边无红晕,易剥离。病程1~2周。
2)疱疹性咽峡炎 主要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好发于夏秋季。以婴幼儿多见,高热、流涎、吞咽不适,表现为拒奶、烦躁、爱哭闹。幼儿可诉咽痛,咽部有特征性病变,初为散在性红疹、旋即变为疱疹,主要分布于咽腭弓、软腭、扁桃体及悬雍垂上。发热在2~4d后下降,溃疡一般持续4~10d。
(3)常见的并发症 可有鼻窦炎、中耳炎、眼结合膜炎、颈淋巴结炎及咽后(或侧)壁脓肿、支气管炎及肺炎,也可并发肠系膜淋巴结炎。年长儿患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时,常并发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4)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检查可见白细胞偏低,早期中性粒细胞稍增高,合并细菌感染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可增高。
【防治】
1.治疗
(1)一般治疗 充分休息,多饮水,补充维生素C;注意隔离,进食易消化食物。
(2)对症治疗
1)发热 体温38℃以内,一般可不处理。高热或有惊厥史患儿积极降温(温水擦浴、头部冷敷等),目前认为最适于儿童使用的解热镇痛药为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应避免同时服用多种解热镇痛药,可采用交替给药的方式退热以增加退热疗效,常用药物剂量如下:
●布洛芬混悬滴剂 允许6个月以上儿童使用,口服每次5~10mg/kg,需要时6~8h重复使用,每24h不超过4次。直肠给药:1~3岁患儿每次50mg,如症状无缓解,每6~8h重复给药1次,24h不超过200mg,3岁以上患儿每次100mg。
●对乙酰氨基酚 口服给药每次10~15mg/kg,或每日1.5g/m2,每4~6h一次。3~12岁小儿每24h不超过5次,疗程不超过5d。直肠给药,每次150~300mg,每天1次。
●阿司匹林 急性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热的儿童不应使用阿司匹林,我国推荐的非典型肺炎(SARS)治疗方案中规定:发热儿童禁用阿司匹林。
●尼美舒利 在有效而更安全的退热药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尼美舒利不宜作为退热首选药物。
2)鼻塞 轻者可不必处理,影响哺乳时可在喂奶前用0.5%麻黄碱滴鼻。
3)咳嗽、流涕 口服氨溴特罗口服液或选用止咳化痰中成药减轻症状。
4)镇静止痉 烦躁时苯巴比妥每次2~3mg/kg,分2~3次口服或肌内注射。抽搐时首选地西泮,每次0.3~0.5mg/kg,静脉注射,必要时15min后重复或用水合氯醛每次40~60mg/kg灌肠或苯巴比妥每次5~8mg/kg,肌内注射。
(3)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药物有利巴韦林10~20mg/(kg·d),分次口服或静脉滴注,目前有许多中成药有抗病毒改善症状之功效,如清开灵、小儿清热颗粒、板蓝根颗粒等。
(4)抗生素治疗 一般不需要抗生素药物治疗,除非有细菌感染指征。可选用口服青霉素,如阿莫西林40~80mg/(kg·d),分3~5次口服;或选用一代头孢霉素:如头孢氨苄50~100mg/(kg·d),分3~4次口服。若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过敏,可选用红霉素每次25~50mg/kg,分4次口服,可有胃肠道反应。如合并急性肾炎、风湿热则视病情选用口服或静脉用药,青霉素或大环内酯抗生素,疗程10~14d。
(5)中医治疗 中医学认为本病由感受外邪、侵袭肌表所致,临床辨证首辨风寒、风热,总的治疗原则为:疏风解表。风寒感冒,治以辛温解表,用荆防败毒散加减;风热感冒,治以辛凉解表,用银翘散加减;暑湿感冒,治以清暑解表,用新加香薷饮加减。虚症感冒,治以调和营卫,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2.预防
(1)平时注意体育锻炼,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预防交叉感染。流行季节不带小儿到人多的场所。增强机体自身抗病能力是预防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最好的办法。“三浴训练”即利用阳光、空气、冷水来锻炼身体,即阳光浴、空气浴和水浴。通过这种锻炼,可以逐步完善小儿体温的调节功能,提高机体对外界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
(2)注意小儿营养,提倡母乳喂养,均衡饮食。防治佝偻病及营养不良。
(3)遇上呼吸道感染好发季节,特别是秋冬季,服用“四根”姜汤(大葱根、香菜根、萝卜根、白菜根、生姜),用水煎当茶饮,每天1次,连服3d。
(4)对于体弱及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小儿,可应用免疫调节剂:参术儿康糖浆、玉屏风散、匹多莫德、羧甲淀粉钠溶液等药物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