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概述】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由多种病原微生物引起,常累及心脏瓣膜,也可发生于心脏间隔缺损周围及未闭动脉导管等处。由于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查等的广泛开展,本病的发病率近年来无下降趋势。绝大多数感染性心内膜炎患儿有原发心脏病变,如室间隔缺损等先天性心脏病,也可继发于一些后天性心脏病,如风湿性瓣膜病等。基本病理改变是心瓣膜、心内膜及大血管内膜面附着疣状感染性赘生物,赘生物可致瓣膜溃疡、穿孔、腱索缩短及断裂等。赘生物脱落后随血流可导致器官栓塞,如脑栓塞等。
最常见的致病细菌为草绿色链球菌,但近年来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等细菌致病者逐渐增多,尚有真菌、衣原体、立克次体及病毒等。随着新型抗生素的不断出现,外科手术的进步,感染性心内膜炎死亡率已显著下降,但由于致病微生物的变迁,心脏手术和心导管检查的广泛开展,长期静脉插管输液的增多等因素,本病的发病率并无显著下降。
1.病因
(1)心脏的原发病变 绝大多数感染性心内膜炎患儿有原发心脏病变,如室间隔缺损等先天性心脏病,也可继发于一些后天性心脏病,如风湿性瓣膜病等。此外,小儿心脏外科手术留置在心腔内心内补片、人造心脏瓣等装置所致感染性心内膜炎日渐增多。
(2)病原体及诱发因素 研究证实,几乎所有细菌均可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但草绿色链球菌仍为最常见的致病菌。但近年来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等细菌致病者逐渐增多。常见诱发因素为扁桃体摘除术、心导管检查和介入性治疗、人工瓣膜置换等。
2.临床特征 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有以下几点。
(1)感染所致症状 有80%~90%患儿有发热,感染的病原体不同发热程度各异,此外,全身乏力、盗汗、食欲减退、关节痛等也为常见症状。
(2)心脏方面及栓塞症状 原无心脏杂音者可出现音乐样杂音,原有心脏杂音者可因心脏瓣膜的赘生物而发生改变,出现粗糙、响亮、呈海鸥鸣样或音乐样的杂音。栓塞症状多发生于病程后期,约1/3的患者为首发症状,视栓塞部位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如肺栓塞可有胸痛、咳嗽、咯血和肺部啰音,脑动脉栓塞则有头痛、呕吐、偏瘫、失语、抽搐等。
3.诊断要点
(1)主要指标 ①血培养阳性:分别两次血培养有相同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的微生物。②心内膜受累证据: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内膜受累证据,有以下超声心动图征象之一:附着于瓣膜或瓣膜装置,或心脏、大血管内膜,或装置人工材料上的赘生物;心内脓肿;瓣膜穿孔、人工瓣膜或缺损补片有新的部分裂开。③血管征象:重要动脉栓塞,脓毒性肺梗死,或感染性动脉瘤。
(2)次要指标 ①易感染条件:基础心脏疾病,心脏手术,心导管术,或中心静脉内插管。②较长时间的发热(>38℃),伴贫血。③原有心脏杂音加重,出现新的反流杂音,或心功能不全。④血管征象:淤斑、脾肿大、颅内出血、结膜出血、镜下血尿等。⑤免疫学征象:肾小球肾炎,或类风湿因子阳性等。⑥微生物学证据:血培养阳性,但未符合主要指标中的要求。
(3)病理学指标 ①赘生物或心内脓肿经培养或镜检发现微生物。②存在赘生物或心内脓肿,并经病理检查证实伴活动性心内膜炎。
对原有心脏病的患儿,如出现1周以上不明原因的发热应想到本病的可能,诊断除了病史、临床表现外,血培养是确诊的关键。超声心动图对判断赘生物的数目、大小、形态、位置和瓣膜的功能有重要的价值,但结果阴性不能排除本病的诊断。
【防治】
1.治疗 感染性心内膜炎只有完全根除病原体才能达到治愈目的,在应用抗生素之前必须先做几次血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以便指导治疗。
(1)一般治疗 主要包括充足的热量供应及精心护理、监测等,必要时可应用丙种球蛋白等。
(2)抗生素 病原微生物血培养及药敏结果是选用抗生素的主要依据,要做到早应用、剂量足,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生素联合应用,静脉用药。疗程要长。
1)草绿色链球菌 首选青霉素G 20万~30万U/(kg·d),分4次,每6h一次,静脉滴注,疗程4~6周;加庆大霉素4~6mg/(kg·d)(6岁以下小儿禁用),每8h一次,疗程2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头孢菌素类或万古霉素。
2)金黄色葡萄球菌 对青霉素敏感者选用青霉素G加庆大霉素(6岁以下小儿禁用),用法同上;青霉素耐药才选用新青霉素Ⅱ或新青霉素Ⅲ200~300mg/(kg·d),分4次,每6h一次静脉滴注。治疗不满意或对青霉素过敏者选用头孢菌素类或万古霉素,40~60mg/(kg·d),分2~3次静脉滴注,疗程6~8周。
3)革兰阴性杆菌或大肠杆菌 选用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300mg/(kg·d),分4次,每6h一次静脉滴注,疗程4~6周,或用头孢哌酮(头孢氧哌唑)或头孢噻肟三嗪200mg/(kg·d),分4次,每6h一次静脉滴注,疗程4~6周,加用庆大霉素(6岁以下小儿禁用)2周。绿脓杆菌感染可加用羟苄西林200~400mg/(kg·d),分4次,每6h一次静脉滴注。
4)真菌 应停用抗生素,选用氟康唑(大扶康):口服1~2mg/(kg·d),每日1次,静脉滴注:3~6mg/(kg·d),每日1次,两性霉素B 0.1~0.25mg/(kg·d),以后每日逐渐增加至1mg/(kg·d),静脉滴注1次,可合用5-氟胞嘧啶50~150mg/(kg·d),分3~4次服用。
5)病原菌不明或术后者 选用新青霉素Ⅲ加氨苄西林及庆大霉素(6岁以下小儿禁用),或头孢菌素类,或万古霉素。
上述抗感染药物应连用4~8周,用至体温正常,栓塞现象消失,血象、血沉恢复正常,血培养阴性后逐渐停药。
(3)手术治疗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应掌握好适应证,因人而异。手术指征:①瓣膜功能不全引起的中重度心力衰竭;②赘生物阻塞瓣口;③反复发生栓塞;④真菌感染;⑤经正规抗生素治疗无效;⑥新发生的心脏传导阻滞。
2.预防 需要预防本病的基础心脏情况包括:①人工心脏瓣膜机械生物瓣;②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③外科建立的体肺动脉分流;④风湿或其他继发瓣膜疾患;⑤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狭窄;⑥有本病史者;⑦瓣膜脱垂伴关闭不全;⑧心内有外界材料(补片、堵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