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肿瘤病人的心理康复

肿瘤病人的心理康复

时间:2023-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治疗是指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治疗心理或身心疾病的方法。认知治疗是以改变不良性认知从而促使心理障碍和心理生理障碍好转的一类心理治疗的总称。这些不良认知不仅削弱病人治疗的信心,而且使病人出现严重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进而通过心理生理机制加速疾病的发展,影响整个疗效和预后。目前癌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第二节 肿瘤病人的心理康复

一、心理社会因素与恶性肿瘤发生的关系

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活事件与肿瘤发生的关系;个性特征与肿瘤发生的关系;癌症患者的特殊情感生活史。目前,已有作者提出将情绪及心理作为第六大生命体征。

二、心理社会因素在恶性肿瘤发展及预后中的作用

心理社会因素在癌症的发展、预后和转归等多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情绪状态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使病情日渐好转,甚至出现难以置信的肿瘤自然消失。而不良的情绪可使病情每况愈下,甚至在短时间内出现最坏的结果。

三、心理社会因素诱发癌症及影响癌症发展与转归的机制

目前已知机体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机制抵御肿瘤的形成和发展:①神经机制;②内分泌机制;③免疫机制。

一个人在一生中避免不了要受到来自社会的、心理的、躯体的和文化的不良因素的刺激,如政治动乱、战争、考试、离婚、家庭不幸事件、退休、面临一些需要抉择而产生的心理冲突、各种理化和生物刺激(如强烈的噪音、损伤、微生物、疾病等)以及语言环境的改变等。这些因素都会给机体造成一种紧张状态,产生应激反应。

心理应激是由于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关于环境要求与自己应对能力不平衡的认识引起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心理应激一旦产生就会通过一系列心理(包括行为)和生理反应的形式表现出来。生理反应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性增强和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分泌增加。心理反应可表现为焦虑、抑郁、悲伤、失望等。人体是由许多不同的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组成,整个机体的生命活动是靠它们协调一致的功能来完成的。而这种协调一致的活动又靠神经内分泌来调节。如果强烈而持久的应激状态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就会引起机体内稳态的失调,使某些细胞生长失控、突变,最终导致癌症发生。

在机体的抗癌机制中,目前认为免疫机制最为重要。许多资料表明,患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病人易得癌症,如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伴有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缺陷,10%的患者可合并白血病或其他恶性肿瘤(淋巴瘤和网状细胞肉瘤等);先天性全血细胞减少症的病人急性白血病的发生率比正常人多20倍;Bloom综合征患者每6个人中就有一人并发恶性肿瘤;普通可变型免疫缺陷病的病人常发生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胃肠道肿瘤等。另外,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病人易患Kaposi肉瘤;因肾移植或其他原因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比正常人明显增高。

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可通过大脑皮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引起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后者可使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对癌细胞的“免疫监视”、抑制和杀伤作用减弱,进而促进癌的发生和发展。Bartron曾发现,因遭受抛弃而情绪极度抑郁的人,血液中T淋巴细胞(肿瘤免疫的主要细胞之一)明显减少;动物实验也表明,小鼠在紧张环境下糖皮质激素水平增高,T淋巴细胞减少,胸腺退化,脾脏萎缩,皮下接种肿瘤的成功率及肿瘤生长速度增加。

在心理因素影响肿瘤发展和预后的机制中,有两个重要的间接机制,即饮食与睡眠不容忽视。良好的心理状态可提高食欲,利于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取,同时睡眠也可得以保证。足够的营养和高质量的睡眠可使机体的抗病能力增强。相反,不良的情绪可严重地影响食欲及睡眠,削弱机体的抗病能力。

四、癌症病人的心理特点

焦虑;愤怒;抑郁;绝望;孤独;多疑;适应障碍。

五、肿瘤病人的心理治疗

(一)心理治疗的概念

心理治疗是指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治疗心理或身心疾病的方法。从广义上讲,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所有临床医护人员采用心理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通过谈话、接触等方式,来解除患者的心理问题,都在此范畴。

(二)癌症病人心理治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临床治疗应视为心理治疗的一部分;

2.癌症病人的心理治疗需要多方面的协助;

3.癌症病人的心理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4.对癌症病人实施心理治疗应有主动性;

5.注意了解病人的心理变化。

(三)一般性心理治疗

一般性心理治疗是一种最常用的和基本的心理治疗方法,很容易掌握和应用。它具有支持和加强病人防御功能的特点,能使病人减少焦虑和不安,减轻抑郁和忧伤,增强安全感和信心。

常用的一般心理治疗方法有解释、鼓励、安慰、保证、暗示等。

(四)认知治疗

所谓“认知”是指一个人对某个对象或对某件事情的认识和看法,如对环境的认识、对事件的见解、对自己、对他人的看法等。认知治疗是以改变不良性认知从而促使心理障碍和心理生理障碍好转的一类心理治疗的总称。

癌症病人大都存在对肿瘤诊疗过程中的负性认知,如“癌症是不治之症”、“治疗会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癌症是可怕的”等。这些不良认知不仅削弱病人治疗的信心,而且使病人出现严重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进而通过心理生理机制加速疾病的发展,影响整个疗效和预后。

1.引起癌症“可怕”的原因

“癌症”作为可怕的名词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的原因:癌症虽然是一个古老的疾病,但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对癌症的认识还很浅薄。治疗上除手术切除外尚缺乏有效的综合治疗手段。因此,癌症病人的死亡率在当时很高。在我国解放初期,由于经济和医疗技术落后,使许多癌症病人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出现不应有的牺牲。这些历史的原因造成的“癌症可怕”的观念给今天的人们带来了极坏的影响。

(2)癌症本身的原因:癌症是一种很特殊的疾病。它起源于正常细胞,在某些生物学特征上又类似于正常细胞,加上癌细胞会转移和复发,给治疗带来了很大难度。目前癌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另外,癌症的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些都是引起人们恐癌的原因。

(3)文学艺术及宣传媒体的误导:在一些电影和电视剧里,经常可以看到主任翁因为癌症而死亡的情景。因为在作者和导演心里,癌症是不治之症,扮演“杀手”最为合适。更有甚者,干脆把癌症冠以“绝症”的字眼。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小说、新闻媒体、主持人的言谈话语里,到处都可找到。这些误导在人们心目中造成了一个极不正确和极坏的影响,那就是癌症是一种不治之症。

(4)其他:社会上有这样一种现象,正常的和好的消息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坏消息往往在很短时间内传播开来。对于癌症也是如此,象一些癌症患者经过治疗完全康复,并重新走上工作岗位这样的消息,很少在人们心目中引起关注,但某某因癌症在较短时间内死亡却印象颇深。所以当某人患了癌症之后,他更多的是回想自己的家属、亲戚朋友、同志中间有人因癌症死亡的情景,而很少想起那些癌症康复者。这也是增加患者恐癌心理的原因。另外,在个别医务人员中,“癌症不等于死亡”的观念还没有牢固树立,对病人的宣传不够,心理治疗跟不上去,也都与癌症患者的恐癌心理有关。

2.转变观念——癌症不可怕

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改变病人“癌症是不治之症”等错误观念,帮助病人建立“癌症不可怕、癌症可以治愈”的科学认知。

(1)癌症可防可治:自从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传染病(如天花、鼠疫、霍乱、伤寒、结核等)得到控制和基本控制以来,癌症在人类疾病谱中越来越占居重要地位。同时人类对癌症的研究也相应地加强和不断地深入。几十年来,全世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研究癌症,对癌症的认识从组织、细胞水平直到分子基因水平不断加深。因此,无论在基础研究上,还是在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上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癌症顾问委员会明确指出,1/3的癌症可以预防,1/3的癌症如能早期诊断可以治愈,1/3的癌症经适当治疗可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实际上个别晚期癌症经过科学的治疗,加上患者本人的顽强拼搏和不懈努力,最终也能达到治愈目的。

(2)癌症可以早期发现:临床实践证明,早期诊断是治愈癌症的关键。随着医疗卫生常识的逐渐普及,人们的防癌意识也逐渐增强。因为最早体查到患癌信息的主要是患者本人,所以,个人防癌意识的增强可使患者在出现较早症状时及时到医院就诊,这就为癌症的早期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近年来,随着肿瘤细胞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肿瘤本质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加上其他有关学科的发展,使诊断肿瘤的方法不断增多,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逐渐提高。X线、B超、同位素可为诊断提供许多重要资料;CT、核磁共振检查能发现5毫米的肿瘤;内窥镜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直接观察到气管、食管、胃、结肠、膀胱等处的肿瘤,而且可取活检;一些化验检查可以通过检查血中某些肿瘤标志物的微量改变为诊断癌症提供重要的依据,如检查血中甲胎蛋白的改变来诊断肝癌等。另外,一些简便易行、无痛苦的方法也不断出现,如近红外乳腺扫描、肿瘤信息诊断等可为进一步诊断提供重要的佐证。利用上述方法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体检发现了许多早期癌症患者。

(3)治疗癌症前景乐观: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治疗癌症的方法越来越多,不断完善。传统的手术、放疗和化疗各具特点和优势,在整个癌症的治疗上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生物免疫治疗、中医中药、热疗、心理治疗等的应用,也给癌症的治疗增添了不可忽视的力量。综合治疗更是集各种疗法之长,在治疗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纵观几十年来治疗癌症的进展可以看出,治疗方法逐渐改进,治疗效果逐渐提高。从总的5年治愈率来看,20世纪30年代为30%,70年代为40%,到了80年代上升为60%~70%。

在近50年里,全世界已推出50种以上抗癌化疗药物。绒毛膜上皮癌、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睾丸癌等10余种恶性肿瘤能够治愈。手术、放疗和化疗的综合应用,能使60%以上的乳腺癌患者长期存活,也可使30%的胃癌病人病情缓解。在一些发达国家,癌症总治愈率早已达到50%。在美国皮肤癌、宫颈癌(原位癌)的治愈率为100%。

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癌症的治愈率将会逐渐提高,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人们会象征服细菌感染一样征服癌症。

(4)机体存在着强大的抗癌机制:研究发现,从致癌因素作用于机体到形成临床可见的肿瘤,机体始终存在着抗致癌和抑制肿瘤生长的机制。

①机体对致癌物的代谢灭活:许多化学致癌物质进入体内以后要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变化。机体内存在着许多代谢酶类,特别是在肝脏。有些致癌物质经过代谢以后可转变为无活性的物质从体内排出,使机体免除致癌物的侵扰。

②DNA损伤的修复:各种致癌因素在致癌过程中,几乎都要引起DNA的损伤。事实上,在一个完整的机体内部,不断有细胞DNA的损伤,但很少有细胞转变为癌症。这是由于机体内存在着一整套DNA损伤的修复机制。当某一个细胞DNA损伤时,在细胞内一系列酶的参与下,自动将损伤部位切除掉,再经过合成作用来修复损伤。

③免疫监视与免疫杀伤:免疫监视学说认为,免疫功能部分是作为阻止体细胞突变产生的癌细胞的机制而进化的,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通过细胞免疫机制破坏带有非自身标记的肿瘤细胞。机体借免疫监视功能,可使新出现的恶性细胞在尚未形成肿瘤前即被清除,从而起到抗肿瘤作用。

对于已经形成的肿瘤,机体像对病原体一样可对其产生免疫应答。后者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其中细胞免疫在抗肿瘤免疫中起着主要作用。参与抗肿瘤免疫的细胞主要有NK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机体依靠这些免疫细胞可抑制肿瘤的发展,个别情况下可使肿瘤完全消失。临床上发现,免疫功能较强的癌症患者预后较好,免疫功能较低的病人病情发展快,治疗效果较差。目前,据此设计的肿瘤免疫疗法在临床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癌症可以自愈:临床上发现,有些病人在正规医院诊断为恶性肿瘤,并已属晚期。医生认为已无法按常规治疗,或因为经济困难等原因病人未接受治疗。本来预计只能活几个月、半年多的患者,在没有经过任何正规治疗的情况下,却奇迹般地活下来,一年又一年,无肿瘤发展,病情稳定,甚至出现肿瘤消失。这就是癌症的自然“痊愈”或自然“消失”。癌症的自愈现象进一步说明机体的抗癌机制不容忽视。其实,就目前来讲机体的抗癌机制才是彻底治愈癌症的最根本因素。

(6)“抗癌明星”的榜样作用:所谓“抗癌明星”是对那些不肯向命运屈服,勇敢地与顽症抗争,并取得胜利的癌症病人的赞誉。为了让社会知道癌症不等于死亡,癌症患者需要康复治疗,总结交流癌症康复的经验,宣扬抗癌明星的事迹,激励癌症患者振作精神,坚持不懈地与癌症作斗争,呼唤社会各界对癌症病人的同情和关心,创造条件,改善癌症治疗环境,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癌症康复之路,促进癌症康复事业的发展,让更多的癌症病人活下来,重返社会,继续为国家和人民作贡献,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先后举行了抗癌明星评选活动。被评出的“抗癌明星”大多数为中晚期癌症患者,生存5年以上,最长的达几十年。有些病人在病愈后还为社会作出了很大贡献。从他们的治疗和康复过程来看,除了接受科学的临床治疗以外,他们大都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康复治疗,特别是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对治疗充满信心。近几年的事实已经证明,这些“抗癌明星”为新发的癌症病人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

通过上述几方面的认知重建,可有效地减轻或消除病人的心理压力,帮助病人建立“癌症可防可治”的积极信念,树立战胜癌症的信心,鼓励病人积极参与疾病治疗和康复。

(五)行为治疗

放松疗法,放松疗法的概念;放松训练对机体的影响;常用的放松疗法;生物反馈疗法;放松结合内心意象疗法。

(六)气功治疗

气功是我国的民族文化遗产,气功养生学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气功是练功者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综合运用调息、调身和调神三类手段,对心身(精神和形体)进行锻炼,通过调动和培养自身的生理潜力,来实现强身治疗目的的一项医疗保健方法。

(七)音乐治疗

心理音乐治疗是运用心理学方法,通过音乐手段来治疗心因性疾病及某些身心疾病的方法。大量研究表明,音乐与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音乐可以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产生影响,能够调节呼吸、循环、内分泌、免疫、精神神经等系统的功能状态,起到镇静、改善人的情绪、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增强记忆力等作用。

(八)癌症病人的暗示疗法

1.暗示的概念

暗示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有关暗示的概念有许多描述。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心理学家康克林认为:“暗示是认识作用不加批判地无条件接受。”彼得罗夫斯基等认为:“受暗示性在于一个人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他的行为动机不是自己形成的意见或信念产生的,而是他人影响的结果。”我国的《辞海》中是这样描述的,暗示是在无对抗态度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或接受一定的信念或意见。暗示多采用语言形式,但用手势、表情或其他带有暗示性的信号也能达到暗示的目的。人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方面都能受到暗示的影响而改变。

2.癌症病人的暗示治疗

暗示的作用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通过语言或行动的刺激使受暗示人产生观念的过程,二是在这种观念的基础上引起行动的过程。前者是暗示作用发挥的前提条件;而暗示作用的真正发挥还必须把外界刺激转变为自我观念,并把这种观念付诸于行动。

暗示可以来自别人,如医生对病人进行的暗示治疗,也可以来自自己,后者称为“自我暗示”。

(1)医生对癌症病人进行的暗示治疗。医生对癌症病人进行的暗示治疗可贯穿于整个医患关系过程之中,从怀疑诊断谈及治疗的问题时起,到病人出院乃至以后复查时的每一次接触中,医生都可以通过言行举止给病人一种暗示治疗。

医生还可采用言语加药物的暗示治疗。这种治疗主要针对一些病人关心的自觉症状,如疼痛、咳嗽、胸闷、腹胀等。用药前给病人说明这种药物的特性,对缓解某一症状的特殊效果,让病人相信该药能解除他的痛苦,然后用药物治疗。这些药物可以是有针对性的,也可以是安慰剂。临床发现,这种言语加药物的暗示治疗对缓解症状,特别是疼痛有很好的效果。

(2)患者自我暗示治疗。从暗示作用的两个过程可以看出,医生对病人进行的暗示治疗是暗示发挥作用的条件,而暗示作用的真正发挥必须经过病人把医生给予的暗示性刺激转变为自我观念,并把这种观念付诸于行动,即自我暗示。在诊疗过程中,癌症患者从医生、家属、病友及其他有关人员的言谈话语和健康教育中,或通过自己翻阅一些肿瘤医疗常识,接受了许多带有积极性的暗示信息。这些信息可使患者得到良性的暗示,起到调整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提高信心的作用,并在付诸行动中增强疗效、促进康复。

(九)癌症患者的催眠心理治疗

1.概念

“催眠”一词至今尚无一个固定的概念。一般认为,催眠是指用放松、单调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方法人为诱导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其特点是:被催眠者的自主判断能力、自主意愿行动减弱或消失,不加批判地接受催眠师的指令或暗示;被催眠者与催眠师保持密切的单线联系。在深度催眠状态下可发生感觉、知觉、认知的歪曲或丧失。现代科学理论证明,它是通过大脑的心理暗示作用,改变人的心理生理机能,达到催眠状态,使人的意识活动发生变化,潜力得以释放,人的心理和生理功能得到加强,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催眠心理治疗是在催眠状态下进行心理暗示而达到治疗疾病为目的的心理治疗方法。实践证明,在催眠状态下,暗示治疗的作用要比意识清醒时大得多。良性暗示可引起机体一系列的心理生理改变,起到调整心理生理功能、改善情绪、提高机体免疫和修复能力,从而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

2.癌症的催眠心理治疗

催眠本身可以起到一般心理治疗作用。但是,要想解决某类或某个病人的心理问题或障碍,就需要借助于在催眠状态下受暗示性较强的特点,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

尽管催眠心理治疗常常能收到奇特的疗效,但对于象肿瘤患者这样心理问题较严重的情况,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不能操之过急。一般治疗分五个步骤,各步骤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注意联合应用。以下就癌症病人的催眠心理治疗分别叙述之。

(1)增强信心,改善情绪。在催眠状态下,用肯定、自信的语气,简单明了地说明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癌症是可以治愈的;有先进的诊疗手段和机体强大的抵抗力,有抗癌明星作榜样,癌症是可以战胜的,癌症不可怕。并正面暗示病人:经过这次催眠,你的情绪会好起来,信心会增强,一定有一个好的治疗效果。

(2)消除症状。由于疾病本身的和治疗的原因,癌症病人往往有许多症状,如疼痛、失眠、恶心、焦虑、抑郁等。每次针对一到二个突出的症状进行暗示治疗。消除焦虑和抑郁症状可与第一步的增强信心、改善情绪结合起来。当通过疏导患者认识到癌症是可以治愈的,癌症并不可怕时,其焦虑和抑郁的情绪自然就会减轻。再通过进一步地暗示:“你接受的治疗是非常合理的,你现在的病情有所好转,将来效果一定很好。”针对患者的失眠,首先要说明睡眠对人体是很重要的,足够的睡眠有助于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有利于疾病的康复。然后针对失眠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暗示治疗。假如病人是因惧怕癌症而失眠,通过上述治疗即可奏效;若病人是因害怕治疗的副作用而失眠,应当解释副作用与疗效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处理副作用的有效措施,消除病人的顾虑。另外,可暗示病人:催眠能很好地解除失眠,以后每当睡觉时要想到现在是睡觉的时候了,今晚一定能睡个好觉,醒后精力充沛。针对癌症病人的疼痛,催眠可起到特殊的治疗作用。调查发现,心理因素在癌性疼痛中占有较重的成分,很适合做心理治疗,再加上催眠状态下有使痛觉消失的作用,所以有实践证明,催眠治疗对缓解癌痛有较好的作用。术中针对某个部位的疼痛可这样暗示病人:“你的疼痛已经消失,你已体会不到疼痛,这种感觉在你醒后仍然存在,疼痛就会消失。”注意暗示要重复几次,语调要肯定。

(3)发掘症结。一般来讲,癌症病人的心理问题或障碍都是惧怕癌症会夺取自己的生命或围绕诊治过程中的一些不解的问题而产生的。然而,也不乏有其他如家庭的、社会的原因,还有一些病人因怕别人说自己不坚强,虽心情不好,也不愿说明是惧怕癌症引起的。对于这些,在催眠状态下,通过诱导病人可讲出真情,然后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疏导和暗示治疗。

(4)调整性格。性格特征与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目前已知C型性格的人较易患癌。患癌后有许多病人被癌症所压倒,表现出退却和懦弱的性格。这些都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催眠中可用分析的方法帮助病人克服和纠正不良的性格特征,鼓励病人以正确的和积极的心理面对现实,不怕困难,敢于向癌症作斗争。

(5)挖掘潜力。催眠术是通向心灵的一把钥匙,是打开潜意识的一个有效方法。通过催眠能使人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癌症患者依靠心理较强,治疗靠医生,生活靠家属。催眠治疗时,要充分说明自身抵抗力是战胜癌症的重要力量。通过讲解癌症自愈的现象、机体存在一整套抗癌免疫机制等,以调动患者参与抗癌的积极性。术中还可暗示病人“只要从心理上和行动上与医生积极配合,一定会有好的治疗效果”。

(十)建立医生、家庭及社会支持体系与癌症病人的心理治疗

癌症病人不仅忍受着身体上的痛苦,而且忍受着极大的精神上的痛苦。在治疗期间癌症病人完全丧失家庭及社会适应性,即使到了康复期,病人仍需要一个较长的疗养和恢复阶段,仍不能参加正常的家庭建设、工作、学习和其他社会活动。也就是说病人不能靠自己的劳动付出来换取生活中的乐趣。而且,病人离开家庭、工作岗位和亲朋好友,住进医院,一时不能适应新的环境;或出院后在家调养,与社会接触减少,均可使病人出现孤独感。因此,针对上述情况加强医生、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心理支持对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是非常必要的。其实,病人也渴望得到心理上的帮助和支持,渴望了解自己的病情及其变化。肿瘤心理咨询和康复指导过程中也发现,每当病人得到一些心理上的支持,了解到一些有关的治疗和康复方面的知识,都会出现情绪高涨,战胜疾病的信心倍增。调查也发现,给癌症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社会心理治疗,对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提高疗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