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的涵义

“人”的涵义

时间:2023-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是一个由多要素构成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生理要素、心理要素和社会要素,因此“人”的涵义可概括为三个层面:生物学层面、心理学层面和社会学层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社会关系为基础的,人正是在不断追求生命的良好的存在状态中形成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的。人的涵义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属性。在不同的语境下,“人”的含义会有不同方面的强调。

一、“人”的涵义

“人”是一个由多要素构成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生理要素、心理要素和社会要素,因此“人”的涵义可概括为三个层面:生物学层面、心理学层面和社会学层面。

1.人的生物学结构

生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作为高级生命的人是从动物中提升出来的,“人是适应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1]同动植物相比,人的身体也是由理化物质构成,食欲、性欲、新陈代谢、世代交替和自我保存同样是人不可缺少的性质,作用于各物种的生命规律在人身上同样发挥作用。在生理结构上,人能够直立行走,有灵巧的可以脑动的双手和复杂的大脑。人类进化形成了独特的人类基因组。独特的人体是从这些基因组发育出来,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人类的生物学有机体能够完成各种生理活动,也包括复杂智力活动。人类跟其他动物一样,是通过世代交替来获得动态生存的,即保持了物种的延续。人体采取种种遗传的自动程序式反应来实现物种的自我保存并且追求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人的生物学结构是人之为人的一个必需的要素,任何缺乏这一结构的实体都不能称为人,在伦理学上都无法获得“人”的地位。例如,机器人没有血肉之躯就不能算作“人”。

2.人的心理学结构

人具有感知觉、情感、自我意识、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人是有理性的主体,人之为人须以具有自我意识为前提,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标志着主客体的分化。人如果丧失了自我意识,大脑活动犹如梦境一般。没有自我意识的意识状态是潜意识状态,自我意识是对潜意识进行管理的操作程序。人能够对伤害感受到痛苦,能够思维,能够表达,能够行动,因此人类将把自己有利的方面当作价值评判标准,为自己设定特权、神圣性和尊严。

历史上很多哲学家研究了一些人之为人的心理属性。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强调具有“理”是“人”的标准。荀子曾说,“人之所以为人者何也者?曰:以其有辨也”。[2]早在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就明确指出,人的同一性在于意识的同一,就是说,个人的自我认同是由他的意识活动决定的。在康德看来,人是一个合理性的活动者,能够行使自由。[3]现代心理学证明,意识活动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脑细胞处理外部刺激的综合反应,是复杂的生理心理过程。人的大脑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出现意识活动,都是后天经验的结果。这就说明,即使出现了克隆人,他的身份也不是由供体的基因组决定的,而是由他的意识活动决定的,就是说,是由克隆人自己后天形成的经验决定的。每个克隆人都应当是不同于其供体的一个独立的个体。

有人认为自由意志是生命的本质,这强调了人的心理属性,不可否认自由创造性和决策意志成为人的重要核心部分。但是它似乎忽略了人的生理和社会方面的丰富属性。

人的涵义不仅要强调人的社会学属性,而且要从另一个角度强调克隆人的生理和心理改变的意义。社会生活离不开更为基础的遵循生理规律和心理规律的个人生活,如独立的自由创造、感情和信仰等。社会性是人之为人的重要属性,但是人所归属的类是大自然中的“生命”,人的社会生活本身包含了生理、心理活动。

3.人的社会学结构

社会属性是人性中最重要的、也是最独特的方面,如果说在生理方面人同动物有很多共同的东西,那么社会属性是为人类所特有的,生命活动的扩大化导致了社会的形成。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社会关系为基础的,人正是在不断追求生命的良好的存在状态中形成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的。

社会关系是人类在演化史中追求生存和发展而进行自我建构的结果,人的社会性组织和交流是人类在发展到高级阶段后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是对不断扩张的生命存在的适应。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和社会文化的有效遗传有利于人类的适应和生存发展,因此社会组织的形成具有生物史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随着人类基因组密码的破解,人们进一步争论基因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人。环境决定论或者教育决定论在几百年前就已被提出,是基因决定论的另一个侧面。我们在多大程度上相信基因决定论?人是一个系统概念,除了生理结构之外,心理结构和社会因素也很重要。生理结构主要是由基因所决定,不过,基因决定论走向极端,片面夸大基因的作用,有失偏颇。人的社会属性主要是由教育和环境因素所决定,社会关系亦具有继承性;心理结构则是由基因和环境、教育两方面所决定。

人的涵义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属性。当某人提到一个“人”时,包含了关于这个人的所有方面,是一个整体。在不同的语境下,“人”的含义会有不同方面的强调。如果说科研仪器和劳动工具可以看作是人的肉体器官的延伸,那么移动电话、网络通信则加强了信息的输入、输出,电脑加强了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它们都成为人体系统的扩展部分。肉体和心灵的关系犹如电脑的硬件和软件,彼此不可缺少,而社会结构犹如连接电脑的网络结构。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主要之处在于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和社会生活。在心理学层面,人有自我意识、创造性、喜怒哀乐的情感等。在社会学层面,包括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在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如人所承担的权利和义务等。应该把人定义为:人是处于现实社会关系中运用理性意识追求生存发展的生命体。预设的成体克隆人是适合这个定义的。追求生存和发展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社会关系则建立在人类良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之上。人必须以社会组织作为个人生活的手段,这样更好地解释了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关系。

人的类本质在于人类社会有机系统要不断地适应环境,追求良好的人类生存状态,是否符合这一要求是克隆技术取舍的最重要的判断原则,如果生命伦理标准与这一要求违背,被修正的往往是可以变化的伦理标准。如果有些克隆技术对人类有利的论证是合理的,例如医疗性克隆和人工基因选择等,那么它与上述原则是一致的,人类不应当为它们设立科学的禁区。

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不断改善的有意识的生存发展,人首先意识到自己的自主性生存,即我思故我在;人处于一种动态过程:维持自己的存在和追求更好的生存状态。[4]先天程序性反应在人的求生存之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衣食住行性等需求的生理反应是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程序性反应(往往表现为一种产生快感的反应),这些需求本是为了求生存而设的手段,但人往往追求快感,误把程序性反应本身当作生存目的,而求生存的终极目的性却被无意藏匿了。克隆人继承了人的全部基因(硬件)和本能程序性反应(软件),克隆人亦有维持自己的存在和追求更好的生存状态的本能。克隆人又生活于一定的社会组织之中,因此克隆人应当是一种有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