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如何获得死亡的尊严
尊严死亡的意义,诚如库布勒·罗斯女士所言,乃是人的(生命)成长的最后阶段,是人的生命的最后完成。就此而言,获得尊严死亡,是人的生命品质的完整体现,对个体生命而言意义重大。但是对于芸芸众生来说,如何获得死亡的尊严呢?
首先必须清楚的是,所谓死亡的尊严,实在是与个体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体认分不开的。对死亡的思考即是对人生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讲,深思熟虑、有准备的死亡是获得死亡的尊严的前提条件。
绝大多数人在正常的生活状态下都不愿意谈论和思考死亡问题。人们执着于现实的热闹生活,对人生终点的即将到来视而不见,置若罔闻。人们都宁愿生活在一个没有死亡的虚幻世界里。人们甚至对他人的死亡避之唯恐不及。谈论死亡成为一种文化禁忌。看似理性的死亡态度,终将被死亡到来时的手足无措证明为非理性。时时思考人生的意义,提醒自己人生的短暂和有限,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理性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当死亡真的到来时,我们已经完成了我们的使命,做了我们该做的一切,同时也已经享受了人生的美好。那时,对死亡从容不迫的迎接必将彰显人性的尊严与人生的崇高。
其次,有准备的死亡不仅意味着对自己人生意义的积极体认,还意味着对自己人生意义的肯定性评价,即充分肯定自己一生存在的价值,对已经活过的日子没有懊悔之心。这样,当死亡来临时,个体能保持心境的坦然。尽管死亡会使个体生命失去曾经拥有的一切,在死亡的必然性面前,当个体的人生价值已经实现,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已经得到过彰显,无悔的人生必然能使个体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而绝无遗憾。这种对待死个体的正面积极心理体验高度彰显了个体的死亡尊严。
再次,由于对自己的人生和死亡已经深思熟虑,对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死亡阶段也早就有所准备。诚然,并不是每个充分思考过人生和死亡的个体都能自主选择自己的死亡方式,比如某些人会难以避免的车祸、自然灾害、火灾及其他生活意外,但是对于多数人们来说,正常的死亡方式通常为老死或者病死。如果我们在发觉死期将近甚至在我们还很健康时,就预先决定自己在处于某种状态(比如不可逆转的昏迷)下医生或家人应该如何处置自己,那么这样的死亡岂不是很有尊严的吗?这种被称为预留指示的做法在西方的流行应该也可以说明西方人在追求死亡的尊严方面先行一步吧!
如果每个社会个体都能在健康时对将来的死亡有充分思考,并对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意义有充分的体认并做出肯定性评价,当死亡即将到来时有条件自己选择死亡方式,那么他必定能获得死亡的尊严。
参考文献
[1]傅伟勋:《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
[2]索甲仁波切著,郑振煌译:《西藏生死书》,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7。
[3]《辞源》第二册,商务印书馆,1979,878。
[4]王海明:《新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1,398。
[5]柏拉图著,严群译:《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商务印书馆,1983,98,转引自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7。
[6]傅伟勋:《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3。
[7]沈毅:《人对死亡的态度及其意义》,《浙江学刊》,1995,5:126。
[8]傅伟勋:《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7。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医学伦理学研究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