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右下肺静脉ct解剖

右下肺静脉ct解剖

时间:2023-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富血管性原发性肝癌,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动脉期可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密度高于正常肝;于门静脉晚期和肝实质期病灶密度又低于正常肝。肝内血管在T1WI及T2WI均为黑色流空信号,与正常肝实质形成明显对比。如果信号不均,则称为混杂信号病变。③病灶大小及数目:MRI可发现肝内直径为0.5 cm以上的病灶。肝内多发病灶多为转移癌,单发病灶多见于肝囊肿、血管瘤、肝脓肿等。

第一节 影像学表现

一、X线

肝动脉造影时,依肝内血管显影的次序,可分为三期:①动脉期:可见肝区内自肝门向肝左右叶呈树枝状、管径渐细、分布均匀、走行自然的动脉血管影;②毛细血管期:动脉影消失,取而代之的为多数细小毛细血管影;③实质期:肝密度呈普遍均匀性增高。在腹腔动脉造影时,由于脾静脉回流,还可见肝内门静脉显影。

异常的血管造影表现有:①占位征象:表现为血管被推移、拉直、分离或呈弧形包绕移位,多由肿瘤或囊肿引起;②肿瘤血管:管径粗细不均,走行方向紊乱而无规则,部分呈“血湖”表现,是恶性病变的重要征象;③血管浸润:血管壁僵硬、不规则狭窄、闭塞;④肿瘤染色:与正常肝区相比,肿瘤内循环缓慢,排空延迟,在实质期,呈密度增高影;⑤充盈缺损:病变区无血供,实质期为无对比剂染色的空白区,常见于肝内囊性病变或肿瘤液化坏死;⑥静脉早显:在动脉期可见肝内静脉或门静脉显影,多为肿瘤破坏动脉和静脉,造成动静脉短路所致。

二、USG

正常肝实质为均匀分布的细小光点,中等回声。肝内管道结构呈树状分布。肝内门静脉管壁回声较强,可观察至三级分支。肝静脉及其一级分支也可较好显示,但管壁很薄且回声弱。肝内胆管与门静脉伴行,管径较细,约为伴行门静脉的1/3。肝内动脉一般难以显示。

彩色多普勒检查,肝内门静脉血流为朝肝流向,呈持续性平稳频谱。肝静脉显示为离肝血流,显兰色频谱呈三相波型与下腔静脉相似。正常肝右叶前后径为8~10 cm,右叶最大斜径为10~14 cm,左叶厚度和长度分别不超过6 cm和9 cm。

三、CT

(一)正常表现

CT平扫:肝实质呈均匀的软组织密度,高于脾、胰、肾等脏器,CT值为50~70 Hu。

正常肝脏轮廓光滑,其断面形态和结构依断面位置而不同(图2-1)。

img1

图2-1 肝平扫:密度均匀,略高于脾脏

肝门内有肝动脉、门静脉和胆管进出。平扫肝内门静脉和肝静脉密度低于肝实质,显示为管道状或圆形影,越近门静脉或下腔静脉平面越粗大。

螺旋CT双期和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肝内动脉明显强化,肝实质无强化;门静脉期,门静脉和肝静脉强化明显,肝实质开始强化;门静脉晚期或肝实质期,门静脉和肝静脉内对比剂浓度迅速下降,肝实质达到强化的峰值,此时静脉血管的密度与肝实质相当或低于后者。正常肝内胆管分支细小,平扫及增强都不易显示。

(二)异常表现

CT平扫:①病变密度:相对于正常肝组织密度而言,肝脏病变可表现为低密度、等密度、高密度及混杂密度影。一个病灶内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密度者则为混杂密度病变。多数良、恶性肿瘤及肝脓肿为低密度灶,其CT值在水与正常肝之间。肝内高密度灶可见于血肿与钙化。此外极少数肝肿瘤可表现为等密度灶,单作CT平扫易漏诊。②病变形态:肝内病变多呈圆形或类圆形,恶性肿瘤边缘不清,良性肿瘤、肝脓肿等边界光滑。③病灶大小:CT可发现直径0.5 cm以上的病灶。④病灶数目:肝转移瘤常为多发病灶。原发于肝脏的良、恶性肿瘤及肝脓肿等既可单发也可多发。

增强扫描:病灶可表现为不强化、环状强化及不同程度的病灶实质强化。囊性病变不强化。脓肿壁呈环状强化,脓腔不强化。肝肿瘤呈不同程度的强化,且肿瘤性质不同,其强化的高峰时期也不同。富血管性原发性肝癌,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动脉期可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密度高于正常肝;于门静脉晚期和肝实质期病灶密度又低于正常肝。肝海绵状血管瘤于门静脉期出现病灶周边强化,在肝实质期及其后的延迟扫描中,对比剂逐渐向病灶中心填充,最后病灶可呈等密度。少血供性肿瘤如多数转移癌,强化程度低,增强扫描的各个时期病灶密度均低于正常肝。增强扫描还可显示病灶引起的肝内血管异常。

四、MRI

(一)正常表现

MRI平扫:正常肝实质在T1WI上呈均匀的中等信号,比脾信号稍高,T2WI信号强度明显低于脾。肝门区及肝裂内因含有较多脂肪,故在T1WI呈不规则高信号,T2WI上其信号稍减低。肝内外胆管因含胆汁,在横断面上呈圆点状或长条状长T1低信号和长T2高信号。肝内血管在T1WI及T2WI均为黑色流空信号,与正常肝实质形成明显对比。

增强扫描:正常肝实质在增强后呈均匀性强化,即肝实质信号强度在T1WI上高于平扫,同时肝脏血管结构亦出现对比增强,而肝内胆管不增强。

(二)异常表现

肝脏异常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病变形态:肝内良性肿瘤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光滑;恶性肿瘤形态多不规则,边界不清。②病灶信号强度:肝内病变信号强度高于、等于或低于正常肝实质信号分别称为高信号、等信号或低信号病变。如果信号不均,则称为混杂信号病变。大多数肝内病变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但不同性质的病变,信号强度存在差异。如肝癌及肝血管瘤在T1WI上均为稍低信号,而在T2WI上肝癌为稍高信号,血管瘤为极高信号。肝囊肿在T1WI上呈极低信号,T2WI上呈明显高信号。巨块型肝癌有液化坏死或出血者以及血管瘤伴血栓形成者常为混杂信号。肝内结石或钙化在T1WI及T2WI上均为低信号。极少数肝内病变在MRI平扫上可为等信号,需作增强扫描方可显示。③病灶大小及数目:MRI可发现肝内直径为0.5 cm以上的病灶。肝内多发病灶多为转移癌,单发病灶多见于肝囊肿、血管瘤、肝脓肿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