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高度重视,明确使命,充分发挥人才科技优势,立足当地实际,整合多方资源,举全校之力,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定点扶贫工作,推动了景东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此同时,浙江大学积极支持滇西应用技术学院普洱茶学院的筹建工作,为推进云南省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
根据要求简要汇报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扶贫先必扶智,二是支持产业发展
一、扶贫先扶智——实施求是强师工程,走教育脱贫之路
(一)启动研究生支教团工作
在团中央的支持下,浙江大学在景东设立了研究生支教点。4年来,学校已组织4批研究生支教团共21名学生分别赴景东银生中学、职业高级中学等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充实师资队伍力量,这群可爱的研究生为支教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受到了景东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好评。同时,浙江大学学生会的学生骨干、热心校友也分赴景东县,与研究生支教团一起组织了形式多样的青少年夏令营活动,丰富了当地中小学生的暑期生活。此外,学校还择优选派优秀本科生赴景东各个乡镇开展挂职锻炼活动。
(二)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研究生实践基地
2013年7月,浙江大学云南普洱市、景东县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正式挂牌成立;每年暑期,浙江大学学生会组织学生赴景东县开展爱心支教、三支一扶、青少年夏令营等活动,以丰富当地中小学生的暑期生活。目前已有累计160多名浙大学子到景东参与这些活动。
(三)设立一项求是奖教金和求是助学金
一是设立“求是助学金”和“求是奖教金”。学校每年向景东捐赠20万元设立用于奖励优秀中小学教师的“求是奖教金”和20万元用于资助贫困优秀学子的“求是助学金”,此外,浙大累计向普洱市思茅区和景东县捐赠了总价值约900万码洋的图书。2015年5月,浙江大学公共体育与艺术部又为景东捐赠了篮球、排球、足球等270件体育用品。
二是发起“爱在滇西”公益助学活动。2014年3月底,浙江大学第一批赴景东研究生支教团联合浙江日报社共同发起了首届“爱在滇西”万人助学大型公益活动,通过微博、微信、博客、公益热线等渠道进行宣传和募集款项,为景东县成绩优异但家庭困难的学子提供资助,本次活动共募集资助款项29万余元,物资价值16万余元。其中,收到浙江大学60余位老师或以党支部名义捐助的善款43400元。2015年5月,第二届助学活动继续进行。截至目前,“爱在滇西”公益助学活动累计资助各类资金40余万元和总价值20万多万元的物资,援助景东县贫困中小学生454名。
三是汇聚热心校友的爱心。2013年,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校友会出资12.5万元在景东一中建立“浙大求是书屋”,目前该工程已完工;浙大海外校友陈建萍代表浙大教育基金会向景东太忠乡中学捐赠10万元,用于师生饮用水改造工程。
四是设立梦想中心。2015年6月,浙江大学—浙大网新集团梦想中心启动仪式分别在思茅二小和景东县小举行,此举由浙江大学、浙大网新集团、上海真爱梦想基金会共同促成,旨在促进普洱市和景东县的教育发展。2016年7月联系上海真爱梦想基金会向景东县投入物资120万元建12所梦想中心。
五是积极参加赈灾活动。2014年10月7日,云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发生6.6级地震,普洱市、景东县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学校高度重视,党委书记金德水做出指示,要求相关部门密切关注地震灾情,党委常委会专题听取汇报,并决定捐赠20万元支持普洱市思茅区、景东县灾后重建。2016年景东7·02洪灾发生后,挂职干部第一时间投入抗洪救灾,第一时间向学校汇报景东的情况,浙江大学向景东捐赠10万元支持景东灾后重建,挂职干部主动联系杭州千训慈善基金会和杭州温州慈善基金会为景东捐款40万元。
(四)实施“求是强师”培训工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每年选派景东中小学老师到浙江大学和杭州市著名中小学参观学习,提高景东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2015年10月份在千训慈善基金会的支持下,选派26名优秀教师去杭州培训10天,并观摩杭州著名中小学校园建设和名师授课。
(五)加大招生名额,树立优秀典型
为了让景东考生能进入浙江大学深造学习,挂职干部向浙江大学招生处和云南省招生考试院领导汇报景东情况,邀请招生处副处长金涛教授、姚莉老师亲临景东银生中学举办“你的大学”主题报告会。为了推动招生工作,积极跑到云南省招生考试院向高院长做了专题汇报,在学校大力支持和我尽心尽力推动下,2016年将景东县考生李明嘉、李芳同学录取到浙江大学深造学习,实现了景东县考生进入浙江大学求是园历史性突破,考虑两位考生家境贫困,挂职干部积极联系浙商和校友,李明嘉同学获青基会40000元奖学金及昆明温州商会王会长四年大学全部学费;李芳同学获昆明校友会周会长5000元资助及昆明温州商会王会长四年大学全部学费。
二、脱贫需要产业——设首席科学家制度,走科技脱贫之路
结合景东产业结构和实际,浙江大学在景东设有1+6专家模式:景东县人民政府顾问黄祖辉教授;蚕桑首席专家鲁兴萌教授,品牌战略发展首席专家胡晓云教授、茶产业发展首席专家汤一副教授、电子商务首席专家曲江老师、食用菌首席专家陈再鸣副教授、乌骨鸡首席专家尹兆正副教授。先后邀请了36位教授亲临景东调研考察并会诊产业发展,其中胡晓云教授和曲江老师为景东县800名县乡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做了题为“品牌经济与价值再造”和“农村电商的趋势和机遇”专题讲座,带去最新的发展理念和思路,引起大家共鸣。积极推动并落实胡晓云教授团队为景东核桃产业做品牌规划与推广,胡教授团队“关于景东核桃品牌设想与推广”思路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评价和重视。推动并成立浙江大学与景东联建野生食用菌研发实验室,积极探索野生食用菌保护与促繁技术。在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建立起了一块40多亩的野生食用菌监测样地,建设了围栏并且实现了通电通水,为今后的监测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前期工作成效,组织申报了教育部滇西边境片区精准扶贫典型落地项目“野生菌资源生态保护与森林功能促进”并获得教育部批准,这是浙江大学在滇西首个精准扶贫典型落地项目。
现重点介绍一下“野生菌资源生态保护与森林功能促进”项目实施情况。
(一)主要做法
1.注重优势发挥,增强工作实效
2013年5月开始陈再鸣教授被聘为“景东彝族自治县食用菌资源开发首席专家”后,首席专家组织团队3次到景东,深入乡村进行实地调研,与各界人士充分座谈、讨论,当年撰写了“从资源禀赋看景东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的调研报告,为今后对景东野生菌资源的保护和生态促进利用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并将其作为科技介入、资源开发、精准扶贫的重要依据。2014年,针对景东野生菌资源无序利用、资源永续遇到挑战的现状,通过对国内外食用菌生产、消费等环节的充分论证,再次撰写了《景东药食用菌产业发展建议书》,指出:景东野生菌开发利用,要瞄准目前国内外人工栽培食用菌生态循环产业链发展和野生菌资源生态保护利用两大方向,重点开发富有景东资源优势的人工生态食用菌产业和景东所特有的珍稀野生菌品种(如珍稀灵芝、小香菌、茯苓、大红菇等),并将野生菌对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放在首位,创新对野生菌利用的新模式,做到资源永续,践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建议书得到了景东县政府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时任景东县常务副县长杨波会同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县林业局、县自然保护局等职能部门对此进行了细致、详尽的论证,并在随后的2年里,与首席专家团队进行了多层次、反复的沟通,把建议书中的内容不断推向实施。
2.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鉴于项目任务的繁重、复杂和艰巨,首席专家团队创新工作方式,发挥社会力量,特别是注意发挥校友和浙商力量,集聚社会资源共同参与扶贫工作。探索“大学+政府机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六位一体”运行新模式,内引外联,整合资源,希望通过与景东建立开放式的帮扶体系,进一步带动景东农民致富、农业发展、生态发展,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扶贫工作带来的变化和实惠。同时做好与正在筹备中的景东浙江商会合作事宜,依靠商会平台更好宣传景东,为景东招商引资和发展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
(二)实施成效
1.成立“浙江大学—景东野生菌资源保护实验室”和“浙江大学景东哀牢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菌监测站”,开展景东野生菌资源调查和保护利用
野生菌资源保护实验室位于景东徐家坝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浙江大学与景东自然保护局共建。同时正式挂牌的还包括“景东野生菌资源研发中心”“浙江大学景东野生菌资源开发首席专家工作室”和“浙江大学景东哀牢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菌监测站”。这将为保护区野生菌的监测、保护与促繁提供良好研究条件,为景东特色野生菌资源的功能促进和开发利用奠定坚实基础,在保护自然森林资源的前提下,促进林下经济产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为使实验室投入正常运作,首席专家为景东自然保护局培养3名本土技术人员,到浙江大学首席专家实验室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培训学习,使他们基本掌握了野生菌调查、驯化和人工栽培的实验技能。目前,实验室已具备对野生菌根菌研究、标本鉴定、纯菌分离和扩繁等功能。
截至2016年6月,在哀牢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菌监测站,已监测收集了200多种珍贵大型真菌资源,为进一步保护、开发景东野生菌资源开了一个好头。
名贵野生菌与森林系统形成菌根共生,形成一种相互促进、密不可分互利关系。为探索野生菌资源保护和森林功能促进的新生态利用模式,改变对名贵野生菌(如大红菌等)不合理采摘导致的森林系统功能退化弊端,项目选定在景东县自然保护局哀牢山徐家坝地区建立野生菌—森林功能促进实验区,对多块不同规格实验区进行监测,收集、整理和掌握名贵野生菌相关基础监测数据。第一期60亩实验区已建成,在其外围架设围栏,安装30个监控探头、30个报警器组成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监测保护管理的远程信息化,合计已投入经费66万元,为监测研究工作提供了技术基础和保障。目前已取得了野生大红菌阻挠因子、物候、植被等方面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取得了初步成果。
为保证野生菌—森林功能促进实验区监测研究的可持续性,2015年10月,首席专家于景东自然保护局签订了“景东哀牢山野生菌资源生态保护与功能促进研究”合作协议。
2.野生菌资源调查和人工驯化研究取得成效
首席专家陈再鸣教授在2013年提出进行景东野生菌资源调查工作,两年来,在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按计划启动野生菌资源调查,并有望在2016年底前完成调查任务。
另外,首席专家和本土团队对景东特有珍稀野生“小香蕈”、珍稀野生灵芝“白肉灵芝”等5个野生菌资源进行标本采集、分离纯化,经过3年培养,成功获得它们的纯菌种。这是完全利用浙大科技在国内获得的第一个野生纯人工培养物。目前,已将他们扩繁成栽培菌种,在景东规模化栽培,建立基地6处。经人工栽培的“小香蕈”“白肉灵芝”等,其外形、风味与野生菇无异,有望成为景东野生药食菌资源开发利用和科技精准扶贫的新成果。
3.建立生态食药用菌产业基地,探索“大学+政府部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六位一体”产业新模式
项目建立了以浙江大学首席专家为主要科技、成果和人才支撑,以景东自然保护局为主要责任主体,县林业局、扶贫办、蚕桑办、供销社、农科局和大朝山东镇等单位共同参与,联合浙大校友企业杭州滢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杭州雪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商企业龙泉瓯缘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与景东新会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景东富民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组成扶贫联合体,建立茯苓、灵芝、小香菌等示范基地,带动贫困农户共同发展生态食用菌产业。上述联合体2015~2016年已取得如下工作成效:在景东花山乡营盘村、文井镇新会村、文井镇都拉村和大朝山东镇彭家村等建立生态食用菌基地7个,面积100余亩,总投资1092.76万元,带动周边农户210多户,回收茯苓、灵芝等食药用菌产品800多吨,总产值预计950余万元,总利润150余万元,合作社社员户均增收7100余元。联合体中校友企业杭州雪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县林业局、景东新会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景东富民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签订服务与产销合作协议3份,为景东注册成功“无量菇嫂”“雪禾银生”两个县域公共品牌,为实施品牌战略,创造景东地方名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奠定了基础。名贵野生白肉灵芝纯菌种和多孢灵芝新品种,已相继建立人工驯化栽培基地5处,栽培面积约60亩,2016年农业产值预计可达到480万元。
4.探索科技、文化与市场三结合的内涵式产业扶贫之路
2016年4月,首席专家陈再鸣教授邀请校友“滢宝(香港/杭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汤滢董事长到景东考察野生菌产业,探索基于“六位一体”的扶贫新模式下,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文化和市场手段,聚焦发展珍稀野生(生态)灵芝,培育、打造景东本地龙头企业,培育景东生态灵芝特有品牌。考察结束后,汤滢董事长代表滢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景东县签署了会议纪要,提出以下几点扶贫互助意向:一是依托滢宝“中华灵芝文化研究院”,在景东设立“中华灵芝文化研究院景东分院”,并由滢宝(香港/杭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景东县政府和首席专家三方共同筹建“中华灵芝文化艺术馆(景东馆)”;二是滢宝(香港/杭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每年将择优对景东农学专业学生提供在杭州实践深造的机会(培养方式和人数等细节今后由浙江大学、滢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景东县政府三方共同商定);三是探索利用景东丰富的桑枝进行生态灵芝生产,为景东桑枝灵芝产业发展作相关基础工作;四是示范生态灵芝(孢子粉)栽培,建立示范基地,为促进农民增收、助推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进步、实现精准脱贫做贡献。
到6月底,由景东自然保护局牵头,成立了“景东绿宝灵芝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注册资金60万元,社员人数15人。合作社已与杭州滢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景东生态灵芝孢子粉基地建设协议书”,双方计划2016年在景东共同建立20亩生态灵芝孢子粉基地,共投入资金80万元,预计可产灵芝孢子粉10吨,收获干子实体灵芝9吨,产值约137万元,利润约57万元。协议同时明确,基地日常管理由景东绿宝灵芝专业合作社负责,基地灵芝子实体及孢子粉产品由杭州滢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按照市场价进行回收,首席专家负责对基地技术人员的培训、管理规范制定和政策咨询等。目前,基地建设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