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其分析
(一)对社会心理学定义的理解
对一门学科定义的界说,体现着学科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实际上是对这门学科研究对象的界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很多,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众多的定义,实际上反映了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这也不足为怪,因为人的行为,尤其是人的社会行为,是复杂而多变的;不同的人不同的研究者,可能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1.阿伦森十分强调不同社会心理情境中社会影响因素的作用。他这样给社会心理学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对别人的信念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2.在美国社会心理学界,多数社会心理学家在社会心理学的界说上都采纳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1968年提出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试图理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为别人实际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的一门科学。
奥尔波特的这一定义,不仅指出了实际的、直接的社会相互作用会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而且指出了想象与隐含的间接社会存在,同样会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这就将社会相互作用的范围拓展到了人的全部生活。它意味着即便没有他人的实际存在,个人对于他人及自身社会角色的意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也会持续地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定义,是美国社会心理学界影响最大、最广泛、最持久的定义之一。后来,特别是近年内许多社会心理学家都沿用这一定义,并按照这一理解来构造自己的社会心理学体系框架。
3.我国心理学家胡寄南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社会中的每个个体一方面受到社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个体又对社会发生着作用,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的心理活动如何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受别人的影响,同时也研究个体行为如何影响社会中其他的人或群体。
基于以上定义,我们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做如下理解:
1.社会心理学强调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社会心理学必须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作为个体的人,总是处于与社会群体或他人的交往之中,通过相互交往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形成某种人格特点,产生形形色色的心理现象,这是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心理实质的出发点。
2.社会心理学重视关于社会情境的探讨
社会心理学最关心的是个体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即社会情境。社会情境是社会心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确定了一种基本的研究立场。所谓社会情境,是与个体直接相关的社会环境,它包含着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与个体心理相关的全部社会事实的组织状态。社会环境包括了整个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对个体而言是纯客观的,不同个体可以处于同样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情境则是社会环境中的某些特定的部分,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不同的个体总是处于不同的社会情境之中,未被个体所意识到的社会环境犹如社会情境的背景。
社会心理学十分重视个体与社会情境的关系,以小孩子不小心摔倒为例,同样是摔倒,同样是感到疼痛,但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孩子会发生不同的反应。孩子若在家里摔倒了,他看到、听到或想象妈妈来安慰自己,多半会哭起来;若孩子是在学校里摔倒了,他看到、听到或想象老师或是同学来鼓励自己,多半会坚强地爬起来。以显示自己的勇敢。另外同样是摔倒,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其疼痛感受也不同,或者感到痛得厉害,或者感到不怎么痛,人的不同社会心理反应,是受当时的社会情境制约的。
3.社会心理学也重视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虽然重视社会情境的影响,但在相同的情境下,由于人们的内在心理因素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个人的内在心理因素,主要指人格的各种心理特征,例如性格、动机、情绪、态度、价值观、自我意识等,这些心理特征都能对社会心理反应发生一定的影响。同样以孩子摔倒为例,即使在同样的场合,同样的社会情境下,由于每个孩子内在的心理因素不同,有的坚强,有的怯弱,有的痛觉敏感,有的则迟钝,因而也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这个事例说明,人们的社会心理活动存在着个别差异。根据这个道理,社会心理学要重视各种社会心理现象过程中的心理过程特点,包括内隐的知觉、想象、思维、动机、需要及外显的情绪表现、动作等。
(二)三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美国、日本、苏联等国家的学者。一般都把社会心理学分为三种: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SSP)、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PSP)、比较文化取向的社会心理学(CCSP)。
1.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是以美国奥尔波特的定义为代表,认为社会心理学是了解个人的思想、情感、行为怎样受到他人存在的影响,包括实际的存在和想象的或隐含的存在的影响。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应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与过程,来揭示影响个体行为的社会条件,并探讨制约个体行为的动机、自我意识等心理机制对个体发生的影响。由于这种方法建立的社会心理学倾向于心理学方面,故称之为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中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主要有: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场地论、精神分析理论等。
2.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以苏联学者库兹明提出的定义为代表。他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不同水平的交往,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机构与个人之间、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交往。交往是社会心理学的中心现象,通过交往,人们相互感知与理解、模仿、暗示、信任、领导与从属、团结与冲突,进而形成态度和达到目标。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心理学应采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个体的行为,主要阐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揭示个体社会心理活动与其外部条件的联系。由这种方法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倾向于社会学方面,故称之为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有:符号交互作用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参照群体理论、社会角色理论。
当前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已趋向于合流。史密斯指出,现在的大部分社会心理学既不是纯心理学的,也不是纯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已出现了日益整合的趋势。
3.比较文化的社会心理学
比较文化的社会心理学正式建立是在1980年。起源于特里安德斯出版的《比较文化心理学大全》。“比较文化的”意指各种文化的比较,着重于文化作为一种因素,对人们行为的影响、调节作用。例如人类文化学家米德曾进行一项重要的现场研究,即新几内亚三个原始社会的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的差异,根据米德的解释,就是由于文化影响的结果。他们提出的理论称为文化决定论,认为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特征的不同,是由于不同社会文化的影响所决定的。事实上文化只是对社会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之一。
二、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社会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这是由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它既受心理因素的制约,又受社会因素的制约。社会心理学除了用心理学的观点与理论阐明社会与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其心理机制外,还广泛吸收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从而成为社会学与心理学这两个领域交叉点上的学科。尽管今后社会心理学还要从有关学科中吸收营养,但是现代社会心理学已经从心理学、社会学这两门学科的孕育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门具有独特观点及体系的独立的新学科,并且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于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归属问题,多数心理学者认为社会心理学应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而不认为它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一些社会学者则持不同的观点,认为社会心理学应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而文化人类学家自从创立了比较文化心理学后,主张其是比较文化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这些看法正反映了社会心理学的边缘学科性质。
三、社会心理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学者们对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提出了一些的观点,列举三种分述:
1.传统的观点——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许多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包罗万象,由它生发出各个分支,如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是并列关系。
2.洛莫夫的观点——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主干之一
20世纪70年代,洛莫夫将系统论引进心理学后,心理学界形成了一股重要的理论思潮——心理系统观。把人的心理成分看成一个由各种不同成分所构成的多水平、多层次的系统。若把心理科学比作科学之林中的大树,树干下面一段是心理学史,上面是普通心理学。树冠分两个枝杈:社会心理学包括民族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宣传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个体心理学包括神经心理学、动物心理学、缺陷教育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树根是哲学和生理学。
3.吴江霖的观点——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大支柱
吴江霖认为心理学是以社会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为其两大支柱。他指出,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因此心理学必须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理基础,研究大脑活动的心理机制,这是生理心理学的任务。社会心理学也研究个体的心理活动,其特点在于它所研究的个体是在社会中的个体,既研究个体的心理如何在社会影响下发生、发展与变化,也研究个体的心理活动又如何对社会团体及其他人发生影响。实际上,人的生理运动也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接触各种社会因素,转化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所以人的心理活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社会化了的生理运动。因而,把心理学中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社会基础这一侧面独立出来,加以更加详细、深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1.社会学家对社会心理学的贡献
在社会心理学形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社会学家起了重要的作用。如法国社会学家德克海姆提出了“集体表象”一词,认为相互作用的情境能产生自然形成的规范,这些规范有外化特性和强制力,从而制约你以后的行为。再如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雷朋等,主要研究人类面对面相互作用中的调节过程,注重模仿、暗示和同情的概念。美国社会学家罗斯所著《社会心理学》,从社会学角度集诸学者之大成,对社会心理学做系统的阐述。
上述社会学家的理论与观点还形成了社会学发展的心理学派。心理学派认为哲学与人类学应建立在心理学之上,认为心理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应主导其他一切人类科学。
2.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在理论与方法上彼此相通但又不同
两者在理论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它们都非常重视在社会环境与个人相互作用的关系上来分析人们的社会心理活动;都非常重视对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研究;都相互倚重对方的研究成果,社会学借助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完成了人―社会系统中的心理分析,而社会心理学借助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成功地把人的心理活动置于社会分析之上,“只有通过心理分析,社会和社会过程的真正特点才能得到理解。”最近社会学的研究工作越来越强调心理学的因素和概念,心理学家通过调查也了解到,掌握人的社会关系对理解一个人的心理特点十分重要。
在研究方法方面,两者也有相同之处,即双方都采用实验、测验、问卷及谈话等方法。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特征是实验科学,强调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方法的运用,注重揭示行为与社会相互作用之间的因果联系。而社会学由于所涉及的问题经常是难于进行实验研究的社会问题,因而社会调查法在社会学方法中具有特殊地位。由于方法上的特殊性,社会学研究较多采用描述及相关性研究,而较少进行因果关系的揭示。
3.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在研究课题上同中有异
双方在分析某些社会事件的原因和某些情况方面,有不同的角度与出发点。两者对于个人的价值观、动机、需要等都很感兴趣,研究方法也十分接近,但也有区别,社会学比社会心理学更具有概括性;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的深入和补充。
在研究取向和侧重方面,社会学着眼于社会本身,注重社会、群体的结构、功能、变化等问题;而社会心理学着眼于社会、群体背景中的个人,注重社会相互作用对人的影响。虽然两个领域的研究者有时会研究共同的问题,如犯罪或离婚,但研究视角有明显不同。社会学研究倾向于将犯罪与离婚当作社会的属性,将其作为衡量社会状况和进行社会比较的参数,而社会心理学则倾向于从犯罪与离婚是个人行为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社会学会注重从社会综合治理来解决犯罪与离婚问题,而社会心理学则试图从解决个人心理问题的角度使人的行为朝社会期望的方面变化。
(三)社会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
文化人类学是社会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来源,许多文化人类学家对社会心理学也有重要贡献。在理论和方法方面,社会心理学深受文化人类学的影响,这种趋势有增无减。文化人类学通过实地考察所收集到的丰富而生动的素材,对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问题的阐述有重大价值。例如社会化问题的研究,运用文化人类学家所积累起来的研究成果是很有说服力的。文化人类学家进行比较文化的研究时,也常用心理学的方法、理论解释一些问题,例如关于原始宗教的作用,用暗示、感染的原理来解释就更有说服力。两者的区别在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而文化人类学则侧重人类文化或社会中的生活方式做宏观研究,即使要进行民族性格的研究,人类学家也只是通过研究各民族的育儿方式以揭示文化与性格的关系。
四、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社会心理学派尚未有统一的理论,仅有许多适用范围较窄的“中层理论”及由它们派生出来的小型理论。由于文化视角、学术背景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不同,社会心理学家思考和研究问题时往往采用一种或几种理论,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符号互动理论。
(一)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其代表人物为奥尔波特、班杜拉等。
社会学习理论是以“刺激―反应”的观点为基础,并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扩大探讨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人产生某些习得行为的一种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观察学习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
1.对信息的注意;
2.保持,把示范行为表征化,即转换成意象和言语符号加以贮存,它不必都需要直接强化而仅需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3.制作或组织反应,产生即时性动作再现或延迟性的动作再现;
4.动机通过结果的信息反馈,获得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的认知与经验,形成具有自我评价、预期或自我调节功能的动机系统。
班杜拉还提出了环境、人、行为三者的交互决定论。他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人的内部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信息加工活动的结果;人的认知不仅会影响行为的组织,而且行为的反馈又会使人产生结果的认知与调节功能的提高;人的行为不仅改变着环境,环境也制约着人的行为。所以,人不是完全自由、为所欲为的实体。因为他受制于环境与社会;但同时,人又不是完全被动的反应者,因为他通过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以认知为中介的自我调节系统,他们是交互决定的。教育在促使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若能为他们展示规范行为的榜样与提供评价行为的信息,并创设一定的环境使他们通过活动反馈形成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的系统和能力,它就是有成效的。
(二)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该学派主张心理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个体在经验中所呈现的结构性或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个体经验不等于感觉和情感等元素总和,对新事物的理解是对已有结构的突然改组。20世纪50年代,阿希、费斯廷格等人用该理论解释社会心理现象,并发展为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认知结构的意义,认为认知是个体以已有的知识结构来接纳新知识,同时旧知识也从中得到改造与发展。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个体总是根据已有的经验,把外界刺激组织成简单的有序的形式加以解释。
此学派以认知理论为基础又发展了许多小的理论,如归因理论、社会比较理论、认知平衡理论。
(三)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始并由其追随者阿德勒和荣格等人推动形成的。
其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的动机,都和性本能冲动有关。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与此对应的人格则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本我”是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是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是按“道德原则”活动。在正常情况下,这三者处于相对平衡之中,因此,个人就会采取恰如其分的行动,适应周围环境。如果三者之间或它们与现实之间发生冲突,就会产生压抑现象,出现变态人格或失常行为。
精神分析理论单纯以性或其他本能来说明社会行为,而忽略社会原因和社会动机是不正确的。但它抓住潜意识这个中心进行深层探讨,重视动机冲突、移情、人格等的研究,对于后来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有许多启发。
(四)符号交互作用理论
符号互动论是社会学家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进行的理论研究,从社会心理学的构成方面来讲,其影响并不亚于精神分析理论。或者说,社会学家都是通过互动理论涉足社会心理学的。符号互动理论的创立者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他1863年生于美国麻省的南哈特莱。从他的思想体系来看,他主要受到了威廉、詹姆斯、库利、杜威以及冯特的关于“姿势”方面研究的影响。米德生前除了写过20多篇主要论文外,并没有发表过任何社会学或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专著,他的著作都是在他逝世后根据学生的课堂笔记整理而成的。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是以两个假设为前提的。1.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2.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因此人的心理也好,自我也好,社会也好,都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产生的,故它们具有社会的意义。
米德受达尔文主义和实用主义原则的启发,认为意识具有运用和理解符号的能力,通过这种能力,人们可以在心里对环境中的客体做出行为上的选择以调整自己对客体的活动,这一点在婴儿出生后就从关系到自己生存的人那里学到了。从这一观点出发,米德进一步研究了人的姿势,认为姿势作为自我意识的表现,具有社会性的意义,而另一方面他人也正是由于能理解这一姿势而做出相应的反应。姿势既可以是动作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口头语言,由于彼此交流的双方共知它们所具有的意义,因此能互相沟通和理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互动是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的,社会行为不可能仅靠“刺激―反应”来实现。
米德关于自我的论述也和他人相联系。根据詹姆士的“自我”概念和库利关于“镜中我”观点,米德认为人能运用符号理解他人,同样,也可以对待自己。作为一种在社会情境中形成的自我,它必须包含两个部分,即“主观我”与“客观我”。“主观我”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的冲动,具有主动性与创造性;“客观我”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由于个人具有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因此“客观我”就成为“一般化的他人”,或者说,自我能把分离出的“客观我”放在他人的位置上加以评价,从而使自我形象和他人的要求相一致,并能调整自身的行为。
总的看来,此理论认为,人们的心理就是符号行为,人们之间心理上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实际上就是符号的交互作用,因此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也就是研究人的语言符号活动。
五、社会心理学的任务
社会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社会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从理论上探讨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人们的社会行为、个性心理特征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二是探索其理论对于指导社会实践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一)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任务
社会心理学既然是研究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那就要深入研究一定的社会情境是怎样对个体心理发生影响的,个体又如何反作用于社会的。进一步说,社会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宏观的社会结构怎样透过微观的社会结构对个体发生影响,个体怎样把社会影响转化为主观意识;同时,它还要研究个体怎样通过微观的社会结构对宏观的社会结构发生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在社会上又产生了什么样的连锁性反应,等等。只有深入地揭示个体心理活动的规律,才能建立真正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才能更好地指导社会生活实践,充分显示它的价值。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三个彼此相联系的目的,即预见、控制和理解。预见是指预言未来事件进程的能力。控制是指形成这些事件进程的能力。理解是指阐明这些事件的发生与变化的能力。在许多科学领域内,预见和控制往往先于理解存在,而事实是只有真正的理解,才能有更好的预见和进行有效的控制。而要实现对这个研究对象的理解,有赖于全面和广泛的理论发展。
(二)社会心理学的实践任务
社会心理学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将其理论成果运用于社会的实际生活中去,为社会现实服务。
人们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和研究发现,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例如,态度和态度预测行为的社会心理研究,其结果不仅显示出人们行为的倾向性,而且也预示着人们会以何种方式对待行为的结果。再如,人为什么会侵犯别人?社会心理学有关侵犯问题的研究,正是要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除此之外,还有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群体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大众媒介与人们行为的关系、领导与权利的实现,以及环境与人们行为的关系等问题也都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但社会问题是复杂的,它受许多因素的制约,除心理因素外,还有政治因素、思想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等。社会心理学只是研究社会问题的一个方面即心理因素方面,因而不能盲目夸大社会心理学的作用。社会心理学要联合其他学科,如管理学、政治学、伦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协同研究,利用各学科的优势做出自己的贡献。社会心理学应该在研究社会问题时,运用自己的理论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社会心理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