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接凝集技术
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称为直接凝集。凝集反应中的抗原称为凝集原,抗体称为凝集素。常用的直接凝集技术有玻片和试管凝集技术。
(一)玻片凝集技术
【原理】
玻片凝集技术为定性检测技术,是在玻片上进行的直接凝集技术,根据有无凝集现象的出现,可用已知的抗体检测未知的抗原。
【试剂与器材】
(1)待检样品OXl9变形杆菌18~24 h琼脂斜面培养物。
(2)OXl9变形杆菌诊断血清。
(3)生理盐水。
(4)载玻片、接种环、滴管等。
【操作方法】
(1)于洁净载玻片一端加诊断血清1滴,另一端加生理盐水1滴作对照。
(2)用接种环挑取OXl9变形杆菌培养物分别混于生理盐水和诊断血清中,充分混匀。
(3)将玻片轻轻摇动1~2 min,观察结果并记录报告。
【结果判断】
对照端不发生凝集,为均匀混浊的乳状液。在诊断血清中,如混悬液由混浊变澄清并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小块为阳性结果;如与对照相同,则为阴性结果。
【注意事项】
(1)载玻片应洁净、干燥、中性,以防止和减少非特异性凝集。
(2)每一待检细菌均须作生理盐水对照,如对照凝集则表示细菌(粗糙型)发生自凝,试验结果无效。
(3)于载玻片两端涂布混合细菌时,应先将细菌与生理盐水混合,然后再将细菌于诊断血清中涂布混匀,以免将血清带入生理盐水中。
(4)试验后的细菌仍有传染性,应将载玻片及时放入消毒缸内。
(5)鉴定ABO血型时,室温若低于10℃,易出现冷凝集而造成假阳性结果。
【临床应用】
此技术为定性检测技术,操作简便,反应迅速,但敏感性较低,主要用于细菌菌种的鉴定、分型以及ABO血型抗原的鉴定等。
(二)试管凝集技术
【原理】
试管凝集技术是在试管内进行的直接凝集,是将已知的颗粒性抗原悬液定量地与一系列倍比稀释的待检血清等量混合,静置一段时间后,根据各管的凝集程度,判断待检血清中抗体的有无及其效价。
【试剂与器材】
(1)待检血清、伤寒沙门菌H、O菌液(10亿/mL)、生理盐水。
(2)37℃水浴箱、试管、1 mL刻度吸管、吸球等。
【操作方法】
(1)取洁净试管16支,分成两排放于试管架上,依次编号。
(2)另取一支试管作为稀释试管,取待检血清0.1 mL和生理盐水1.9 mL充分混匀,于每排第1管各加0.5 mL;于稀释试管内加生理盐水1 mL充分混匀后吸出1 mL于每排第2管各加0.5 mL;同法依次稀释至第7管。第8管不加血清,各加生理盐水0.5 mL作为对照。至此,第1~7管的血清稀释度为1∶20,1∶40,1∶80,1∶160,1∶320,1∶640,1∶1 280。这种稀释方法称为连续倍比稀释法。
(3)第一排每管加诊断菌液H抗原0.5 mL,第二排每管加诊断菌液O抗原0.5 mL,此时第1~7各管内血清稀释度又增加1倍,分别为1∶40,1∶80,1∶160,1∶320,1∶640,1∶1 280,1∶2 560。
【结果判断】
判断结果时,要有良好的光源和黑暗的背景。先不振摇,观察管底凝集物和上清浊度。然后轻摇或用手指轻弹管壁使凝集物悬浮,观察凝集块的松软、大小、均匀度和悬液浊度。
(1)先观察盐水对照管:对照管应无凝集现象。管底沉积呈圆形、边缘整齐,轻摇则沉积菌分散,均匀混浊。
(2)再观察试验管:伤寒沙门菌O抗原凝集物呈颗粒状,轻摇时不易升起和离散,往往黏附于管底;H抗原凝集物呈棉絮状,沉于管底,轻摇易升起和离散。根据凝集的强弱程度,可将试验结果划分为以下等级:
“++++”:细菌全部凝集,管内液体澄清,可见管底有大片边缘不整的白色凝集物,轻摇时可见明显的颗粒、薄片或絮状物。
“+++”:细菌大部分凝集,液体轻度混浊,管底有边缘不整的白色凝集物,轻摇时可见较明显的颗粒、薄片或絮状物。
“++”:细菌部分凝集,液体较混浊。
“+”:细菌仅少量凝集,液体混浊。
“-”:细菌不凝集,液体混浊度和管底沉集物与对照管相同。
(3)判断待检血清抗体的效价:以出现“++”凝集强度的血清最大稀释度作为待检血清的抗体效价(滴度)。
【注意事项】
(1)抗原、抗体在比例适当时,才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如抗体浓度过高,则无凝集物形成,出现前带现象,此时须加大抗体稀释度重新试验。
(2)判断结果时,应在暗背景下透过强光观察。
(3)注意温度、pH值、电解质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4)抗原、抗体加入后要充分振摇,以增加抗原抗体的接触。
【临床应用】
该技术是一种经典的半定量检测技术,操作简单,但敏感性不高,主要用于辅助诊断疾病或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如诊断伤寒和副伤寒的肥达反应和诊断斑疹伤寒、恙虫病、立克次体感染的外-斐反应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