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态度的结构
帕克最早提出了态度的两极性问题。他认为人类最基本的行为形式有两种,即接近的趋势和远离的趋势,而态度的两极性则表现为赞成与反对或积极与消极。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态度表现的复杂性,也普遍存在着所谓中性的态度。
中性态度的产生有两种情况:一是不表明态度,不置可否的中立;一是模棱两可的态度,含含糊糊的中立。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对事件的认识、了解不够,无法表态;有对事件的顾虑,不便表态;或是由于当事人自身的人格或个性特点等。一般来说,中性的态度并不是没有态度,而是尚未形成或尚未表明某种明确的态度。中性态度的存在,表明态度实际上是一种趋于赞成或反对的反应趋势。
对于态度结构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一)态度的多元两极性结构
态度的多元两极性结构是指态度是由许多具有两极倾向的对象因素配置组合而成。这是从态度与其对象之间接近与远离关系的角度,来对态度的结构所进行的分析。例如,对改革开放的态度。一般会由对市场经济的看法,对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看法,对引进外资的看法等构成,表现为态度的多元性。其次,在对这些问题是赞成还是反对,或中性的选择问题上,表现为态度的两极性。
(二)态度的层次性结构
态度是由三种具有层次性的心理成分配置组合而成,即认知成分、感情(或情感)成分、意向(或动机)成分。在态度的这三种成分中,认知成分所包含的是对事物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所包含的是对事物的喜爱或厌恶程度;意向成分所包含的是反应倾向或行为的准备状态。
1.认知因素
认知因素规定了态度的对象。态度总是有一定的对象,其对象可以是人、物、群体、事件,也可以是代表具体事物本质的一些抽象概念(如勇敢、困难等),还可是制度(如高考制度、婚姻制度)。如果只是笼统地说某人有善意的态度,那是不确切的,态度必须有明确的对象,例如对待自己妹妹的态度,对于学习的态度等。认知因素带有好坏的评价与意义叙述的成分,叙述内容包括个人对某个对象的认识与理解以及赞成与反对,如对善―恶,有希望―无希望等的判断。
2.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是个人对某个对象持有的好恶情感,也就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一种内心体验,如喜欢―厌恶;尊敬―轻视;热爱―仇恨;同情―冷漠等。根据当代大多数心理学家的观点看,态度是评价性的,但它涉及喜欢与不喜欢。态度定义的中心论点是假定人们具有某种态度后,即有一种情绪上的反应。
3.行为意向因素
行为意向因素是个人对某个对象的反应倾向,亦即行为的准备状态,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但此所谓行为意向还不是行动本身,而是做出行动之前的思想倾向。行为意向与需要的关系很密切,如想靠近―想远离、想占有―想丢弃等都是。
以上三个心理因素是相互协调一致的,态度中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个因素十分和谐,并无矛盾。但有的时候会发生不一致。当三者不一致时,其中的情感因素起主要作用。生活中确实有这样的情况,有些道理大家都懂,但并不能真正转变一个人的态度,因为认识上的转变是容易的,而要在思想情感上得到转变就比较困难,也很缓慢。如果双方发生误会,有过口角。即使经过第三者调停而知道了事实真相,也不能保证双方在感情上融洽。意向取决于认识与情感,只要认识清楚了,情感增强,做出行动的思想准备也就随之而来。
二、态度的功能
(一)认知功能
态度能帮助人们组织和吸收外界复杂的信息,从而为个体的行为反应提供具体信息。某一特定态度一旦形成,成为一定的心理结构时,就会影响对后继刺激的接受,对于后继刺激所具有的价值能够发挥判断作用与理解作用。态度能使个体有选择地接受有利于自己的、合适的信息,拒绝不合适的信息,也可能曲解地接受错误信息而产生错误的认识,形成偏见。
(二)动机功能
态度能帮助人们获得奖励,避免惩罚,故态度具有动机作用,态度能驱使人们趋向或逃离某些事物。它规定什么是偏爱的,什么是期望的,什么是渴求的,什么是想要避免的。例如,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传统中的人们,对于食物的爱好或禁忌并不是根据它们的营养价值,而是决定于他已形成的固有的态度。对许多人来说,蛇肉是恶心的、可怕的,如果要他们吃,他们将竭力反对。因而态度的动机功能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1)适应功能:态度促使个体转向为实现自己目标而服务的某一对象;(2)表现功能:态度可使主体摆脱内部紧张,成为表现自己的工具;(3)防御功能:态度可使个体解决内部矛盾,超脱群体情境以保护自己。
(三)价值观表达功能
态度能表达人们深层的价值观,它既来自价值观又能表达价值观,这是态度性质中最主要的一点,即价值观是态度的核心。价值观,是指态度的对象对人的意义。人们对于某个事物所具有的态度,取决于该事物对于人们的意义大小。社会心理学提到态度,就离不开态度对象的价值。奥尔波特认为人们的价值观有六个方面:(1)经济的价值观:认为生活的主要目标是财产和得失;(2)理论的价值观:力求在知识系统内发现新东西;(3)审美的价值观:把美作为人生的根本追求;(4)权力的价值观: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支配他人;(5)社会的价值观:认为最有意义的工作是能增进社会福利;(6)宗教的价值观:把精力放在向往神秘的东西上。
由于环境与教育条件的不同,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同一事物对人有无价值,具有什么价值,这不是绝对的,而是取决于人的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倾向的制约。同样一个事物,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如一张外国邮票对一般人来说并无很大价值,但对一个集邮爱好者来说是很有价值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