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免疫球蛋白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一)血清Ig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1.低Ig血症
(1)先天性低Ig血症 主要见于体液免疫缺陷病和联合免疫缺陷病。一种情况是Ig缺如,如Bruton型无Ig血症,血中IgG、IgA与IgM含量明显减低。另一种情况是缺乏Ig中的一种或两种。
(2)获得性低Ig血症 引起获得性低Ig血症的原因较多,如大量蛋白流失的疾病(剥脱性皮炎和肾病综合征)、淋巴系统肿瘤(淋巴肉瘤、霍奇金病)、中毒性骨髓疾病以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2.高Ig血症
(1)非特异性多株峰免疫球蛋白增高症 慢性肝脏疾病如慢性活动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隐匿性肝硬化患者血清可见IgG、IgA、IgM均升高;慢性细菌感染如支气管炎、结核患者血清IgG可升高;患各种结缔组织性疾病时常见各型Ig升高;SLE患者以IgG、IgA升高较多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以IgM增高为主;宫内感染时脐血或出生后的新生儿血清中IgM含量可增高。
(2)特异性单株峰免疫球蛋白增殖症 主要是指患者血清中某一类Ig含量显著增多,这种异常增多的免疫球蛋白其理化性质十分一致,称之为单克隆蛋白(monoclonal protein,MP),即M蛋白。由此类异常增多的免疫球蛋白所致的疾病称为免疫球蛋白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恶性淋巴瘤、重链病、轻链病等。
3.IgD 正常人血中IgD含量变动范围较大,因此对一个机体一次的测定结果很难判断其临床意义。血清中IgD升高主要见于妊娠末期、IgD型骨髓瘤、甲状腺炎和大量吸烟等情况。IgD降低见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非肺硅沉着病(矽肺)以及细胞毒药物治疗后。
4.血清总IgE 血清总IgE对特异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探索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IgE升高常见于超敏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外源性哮喘、荨麻疹等)、寄生虫感染、IgE型多发性骨髓瘤、AIDS以及高IgE综合征;IgE降低见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肿瘤及化疗药物应用后。
知识与技能拓展
年龄与血中Ig含量的关系
年龄与血中Ig含量有一定关系,各年龄段血清中IgG、IgA和IgM正常参考值有所不同,因此在判断结果时应予以注意。新生儿、1岁儿童以及成人血中IgG的正常含量(g/L)分别为6.6~17.5、3.6~9.5和7.0~16.0;IgA的正常含量(g/L)分别为0.01~0.06,0.14~0.91和0.70~5.00;IgM的正常含量(g/L)分别为0.06~0.21,0.37~1.50和0.40~2.80。
(二)尿液Ig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正常人尿液中的Ig含量甚微。当机体的免疫功能异常或炎症反应引起肾脏疾病时,可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分子屏障破坏或电荷屏障受损,从而引起球蛋白及其他大分子蛋白质漏出增多。在滤过膜损伤轻微时,尿液中以IgG滤出增多为主,当滤过膜损伤严重时,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IgM也开始滤出。尿液Ig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主要有:
1.鉴定肾功能状态 微小病变及肾病活动期的患者尿中IgG、IgA含量明显增高。IgG含量变化可预测肾小球阶段性硬化加重和肾小管间质的变化。
2.作为某些疾病肾损伤程度的判断指标 SLE、糖尿病以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出现肾损伤时,尿中Ig量的增加幅度与肾小球基底膜病变的轻重密切相关,因此Ig的测定有助于判断肾损伤程度。
(三)脑脊液Ig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在生理情况下,血中Ig通过血脑屏障而进入脑脊液(CSF)内。Ig相对分子质量大小不同,其通过血脑屏障的难易度也不同,IgG较易通过,而IgA略难,IgM难以通过。所以IgG、IgA、IgM在CSF中的浓度依次递减。当脑组织或脑膜有病变时,导致血脑屏障发生破坏,通透性增加,或自身病变组织产生的病理性产物进入CSF,使其组分发生改变。
临床上主要通过测定白蛋白商值(Alb quotient,QALB),即CSF中白蛋白(AlbCSF)和血清白蛋白(AlbS)比值来反映血脑屏障受损程度。计算公式为:
白蛋白商值=[(AlbCSF/AlbS)×1000]
当商值<9时,提示血脑屏障无明显受损;9~15为轻度受损;15~33为中度受损;33~100为中度受损;>100提示血脑屏障完全破裂。
CSF中IgG增高见于:①血中IgG增高。②中枢神经系统内源性合成增加。③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一般以白蛋白商值反映血脑屏障功能,以IgG生成指数(脑脊液IgG/血清IgG)反映中枢神经系统鞘内合成IgG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