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服从父母,上班服从领导,等等。“服从”是我们社会生活中普遍的现象。
一、服从概述
(一)服从的定义
服从是指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外界压力来自两方面:一是他人,二是规范。
服从和从众虽然都是迫于外界压力而产生的相符行为,但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1.压力的来源不同:服从的压力源于外界的规范或权威的命令,从众的压力实际源于个体的内心。
2.发生方式不同:服从是被迫发生,带有强制性;从众是自发形成的。
3.造成的后果不同:不服从会使人受到惩罚,同时也会引起社会或组织运转的失调,无法维持正常的秩序;不从众只会引起个体内心的不安和失衡。
(二)服从的意义
1.满足个人的利益
由于服从带有强制性,所以不服从会使个体受到惩罚。如,开车闯红灯会受到制裁,使个人利益受损失。而服从一般会得到社会、团体、家庭等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使个人利益得到满足。
2.协调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必然需要一定的服从,如果谁都不服从必使关系紧张,就服从他人来说,一个人对他人的服从,往往意味着对他人的肯定和尊重。就服从规范来说,一个人对规范的服从,往往能维护他人的利益,从而获得他人的接纳和肯定。违反规范会使他人受损,从而会被他人视为越轨者,产生抵抗排斥心理,例如“加塞”排队。所以,必要的服从是人际关系协调的前提。
3.实现集体目标
对领导的服从,对既定规范的服从,可以使集体在统一指挥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大家齐心协力,为实现集体目标而共同努力。
二、有关的实验研究
如果一个人被命令进行违背自己良心的行为时,他会怎么办?如果权威的命令是违反伦理道德的,人们还会服从吗?为此,米尔格莱姆进行了一项关于服从权威的经典实验。
米尔格莱姆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招聘40名不同年龄、职业的男性市民为受试者,并被告知参加一项研究惩罚对于学习效果影响的实验。两人一组,抽签一人做教师,一人做学生。老师朗读配对关联词,学生记住这些词,然后在给定的四个词中选择一个正确的,选错了,老师则按电钮电击学生以示惩罚。实际上,每组被试中一人为真被试,一人为实验者的助手。抽签时真被试当老师,安排助手当学生。老师面前有30个电钮,电压强度从15伏-450伏。实验者首先请老师接受45伏电击,虽很轻微,但老师已感到难以忍受。学生被带到另一个房间,并被拴在椅子上。老师看不到学生,相互之间通过电讯保持联系。
实验开始后,学生故意频频出错。老师从15伏开始,每错一次增强一次电压。从15伏至75伏,学生对电击没有反应。从90伏开始抱怨,120伏大声诉苦,135伏呻吟,150伏强烈抗议“我不想做实验了”,270伏发出苦闷的尖叫,315伏发出极度痛苦的悲鸣,已不能回答问题,330伏以后,学生就没有任何反应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实验者不断督促老师说:“你必须继续下去,必须给予电击。”并说一切责任由实验者来承担,与老师无关。在这种情况下,会不会有人把电击升至450伏呢?结果,26个被试服从了实验者的命令,虽然他们有激烈的内心冲突,电压增至450伏。另外14个被试在不同程度上拒绝服从实验者的命令。事实上,学生并未受到电击,所有呻吟都是事先录了音的。
为什么有人服从,有人不服从,哪些因素对服从产生影响呢?
三、影响服从的因素
(一)命令者的权威性
命令者的权威性越大,越容易导致服从现象。构成权威性的因素有职位较高、权利较大、知识丰富、年龄较大、能力突出、财富较多等。另外,命令者手中如果掌握奖励或惩罚服从者的权利,也会使服从行为大大增加。
(二)服从者的道德水平
在涉及政治、道德等问题的时候,人们是否服从权威,并不单独取决于服从心理,而与他的世界观、价值观等密切相关。米尔格莱姆采用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问卷测验被试,发现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五六阶段上的人在实验中有75%的人拒绝服从,处于三四阶段上的人12.5%的人拒绝服从。也就是说,道德水平越高,服从权威的可能性越小。
(三)服从者的人格特征
米尔格莱姆对参加实验的被试进行人格测验发现,具有明显权威主义人格的人具有较大的服从性。
具有这种权威主义人格的人,往往十分重视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主张对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他们往往追求权利和使用强硬的手段,毫不怀疑地接受权威的命令,表现出个人迷信和盲目崇拜。
(四)情境压力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探讨情境压力对服从的影响。
1.权威者的靠近程度
权威越靠近,来自外界的压力就越大,服从率就越高;反之,则降低。
2.受害者的靠近程度
一个人给他人造成的伤害越直接,他感到的内心压力就越大,服从率就越低;距离越远,就越容易服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