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我概念及其发展

自我概念及其发展

时间:2023-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外新近的大量研究也确认了自我概念在引导一致行为方面的作用。在经典的关于自我概念、自我意识以及自信心的研究之外,目前社会心理学家正将其研究的重点,转向关于自我的新的研究领域:自我效能、自控行为、自我关注等。而在这种不同的自我关注倾向性中,就会产生不同的社会行为和表现。
自我概念及其发展_社会心理学导论

一、什么是自我概念

在心理学领域,有两个不同的概念都被翻译成自我,一个概念原文是self被译成自我,指个人反身意识或自我意识。另一个同样被译成自我的概念原文为ego,它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人的个性中从本我(id)分化出来,指导个人适应现实社会生活,使个人行为超越简单快乐的原则,而遵循现实原则的个性部分,具有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关系功能。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我的方式。

二、自我概念的功能:

伯恩斯在其《自我概念发展与教育》一书中,提出自我概念具有三种功能:

(1)保持内在的一致性;(2)决定个人对经验怎样解释;(3)决定人们的期望。

个人怎样理解自己,是其内在一致性的关键部分。因此,个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达顿等人发现,当人们自认为自己没有种族歧视,但情境使人们遭遇可能被怀疑为具有种族偏见时,人们会努力做出显示自己的确没有种族歧视的行动,向自己证明自己反对种族歧视的倾向具有一致性。国内外新近的大量研究也确认了自我概念在引导一致行为方面的作用。自我胜任概念积极的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习投入及成绩明显优于自我胜任概念消极的学生。在这个意义上,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自我概念的第二个功能是它起着经验解释系统的作用。一定的经验对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由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每一种经验对于特定的个人的意义也是特定的。一个自认为能力一般,只该获得平均成绩的学生,对于比较好的成绩结果会认为是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其心理反应可能是十分欣喜与满足。而对于同样成绩,一个具有能力优秀,应当获得出众成绩自我概念的学生,会解释为遭到了很大的失败,并体会到极大的挫折。詹姆斯在他的有关自我的论述中曾经提出过一个自尊的经典公式:

自尊=成功/抱负

实质上,这一公式所说明的是:个人的自我满足水平并不简单决定于获得多大成功,还决定于个人怎样解释所获得的成功对于个人的意义。

自我概念的第三个功能,是它决定着人们的期望。在不同情境中,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待,对于情境中其他人行为的解释,以及自己在情境中的表现都高度决定于自己的自我概念。金盛华有关儿童自我概念的实验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他发现差生的成绩落后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整个行为动力系统都出现角色偏差的结果。在差生消极自我概念的基础上,他们的自我期望、学习动机、外部评价与对待都偏离了学生的角色。成绩长期落后对于普通生是不正常的。但对于差生,由于他们的整个行为动力系统都出现了偏离,并在偏离的状况下,形成一个新的自我一致系统,因而系统内部一切都并没有不正常。落后的成绩正是差生自己期待得到的结果。教师、家长与同学也认为那是他们应得到的成绩。消极的自我概念,不仅引发了自我期望的消极,而且也决定了人们只能期待外部社会的消极评价与对待,决定了他们对消极的行为后果有着接受的准备,也决定了他们不再愿意更努力学习,决定了学习对于他们不再有应有的吸引力(兴趣低下)。

自我概念在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客观地决定了积极自我概念的养成在儿童社会化目标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三、自我概念的发展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人们的“自我”实际上是一种多重的组合,具有多重的重要意义。在经典的关于自我概念、自我意识以及自信心的研究之外,目前社会心理学家正将其研究的重点,转向关于自我的新的研究领域:自我效能、自控行为、自我关注等。

1.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被认为是自我概念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所谓自我效能是指当人们面临一个特定任务或工作时,对自己能力或对自己胜任能力的评价。

一般来说,自我效能主要是一种情境性的表现。一个好的自我效能感,会提高其工作表现,有助于完成工作或任务。

2.自控行为

自控行为主要是指一个人根据外在的环境以及别人的反应(较高的自控),或者是根据自己的内在感受(较低的自控)来调节自己行为的程度。

自控行为的早期研究认为,较高的自我控制,一般与人们的角色行为有关,与期望得到别人积极评价有关。最近,有人提出,较高的自控不但与角色有关,而且与特定的环境有关。所以,人们一般将根据别人的反应和外在行为来调节自己的行为,称之为较高的自控行为。于是,具有较高自控行为的人,将会表现出对别人或对环境的较多关注;而具有较低自控行为的人,则表现出较多的对自己或自身的关注。

3.自我关注

自我关注可以解释为一个人对其内在自我关注的程度。

社会心理学家所研究的“自我关注”实际上是一个人自我感的倾向性。我们可能是将自己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自己内在的自我(自我关注),或者是更多地集中于外在的环境。而在这种不同的自我关注倾向性中,就会产生不同的社会行为和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