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隔离预防技术与医院感染控制
一、国外的隔离预防技术
将处于传染期内的病人、可疑传染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同其他病人分开,或将感染者置于不能传染给他人的条件下,即称之为隔离(isolation)。隔离的目的是防止微生物在病人、医务工作人员和媒介物中扩散,切断医院感染链,因此,它是防止传染性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为了达到隔离的目的而实行的一系列设施和操作,统称为“隔离预防技术”(isolation precaution)。它对医院感染的控制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隔离预防技术和种类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一些发达国家都为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公布了相应的隔离技术和操作条例,它们对医院感染的控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如: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制定的《医院内隔离技术手册》详细地阐述了各种隔离方法。1983年美国CDC又将推荐性的隔离技术手册改编成指导性文件———《医院内隔离技术指南》,并列入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系列书中。《指南》的内容做了重大修订,保留并完善了三类隔离:严密隔离、呼吸道隔离及肠道隔离,增加了四类隔离:接触隔离、结核病隔离、引流/分泌物隔离和血液/体液隔离,总数为七种隔离类型;取消保护性隔离类型,但专题讨论了对免疫缺损病人的特殊感染的预防;明确隔离预防的依据为传染性;根据分泌物、排泄物、渗出物、体液及组织的检验,来判定疾病的传染性,并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隔离措施;在某些疾病的感染预防中,婴幼儿与成人的隔离措施必须区别对待,对前者的要求应更为严格,因为这些疾病在婴幼儿中扩散和流行的结果具有更严重的威胁;增加重症监护病房及婴幼儿室的隔离预防技术等内容。1985年,针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流行,为减少经血传播病原播散危险的新策略,美国隔离工作首次将血液和体液的隔离措施用于所有病人,称为“普遍预防”(universal precaution,UP)。为了寻求和探索新的隔离方法,美国加利福尼亚圣地亚哥大学医学中心流行病学研究组及华盛顿州西雅图的哈伯维(Harborview)医学中心流行病学部合作,又于1987年研究出一种新的隔离方法,称之为“体内物质隔离法”(body substance isolations,BSI)。新隔离方法的重点放在病人的体内物质、非完整性的皮肤及黏膜组织对医护工作者的影响。我国于1992年将“BSI”列入《实用医院感染管理手册》,向全国同行推荐。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6年),美国CDC又提出了“标准预防”(standard precaution),它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特点进行了综合,将以类目为特征的A系统由7类改为3类。“标准预防”较之前面的隔离种类更完善,已逐渐成为医院隔离种类的首要选择。
(二)实施隔离预防相关人员的责任
正确地实施隔离预防措施,医院、工作人员及病人都负有各自的责任。
1.医院的责任
医院负有确保病人处于正确的隔离预防状态的责任。医院制订的管理政策中,必须明确指定医务人员负责对病人实施预防隔离。当发生问题时医院就有权决定有关隔离预防的各项事宜。
2.医院工作人员的责任
医院所有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护工)、技术员、后勤人员、实习学生及其他人员,都有责任遵守隔离预防的各项规定,并必须及时地将观察到的违反规定的现象报告给有关负责人。医生、护士可通过适当方法不断向病人解释隔离措施的意义,可在隔离开始时发给病人一张书面说明,写清隔离程序、目的、要求,以及病人怎样具体配合隔离工作等。在解除隔离时发给另一张说明,建议病人及其家属怎样才能巩固已获得的治疗效果和保证不再患或扩散这类传染性疾病,以及其他应注意的事项等。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心理护理方式。
3.病人的责任
病人有义务遵守隔离预防。同时,病人家属和探视者同样必须遵守隔离预防的规定。
4.专职感染管理者的责任
感染管理者必须由有关专业水平较高的医生或护师来担任。他们应参与有关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制订,也有责任参与有关隔离技术管理和监督,必要时还应对隔离预防措施做出评估。感染管理者、感染监控护士,还应参与对人员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应包括实施隔离的对象、范围、具体要求措施,技术操作、规章制度等。培训对象主要是两类人:直接接触病人的人员和工作中常与隔离区域或污染物接触的人员,后者包括专司清洁卫生、病人饮食管理和后勤供应等人员。
(三)隔离预防技术
隔离的技术随着对感染理解的深化,在不断发展和充实。有不少隔离预防技术不仅可应用于已发生感染或疑似感染的病人,而且也适用于对一般病人。基本的隔离预防技术包括:隔离室设置、洗手、防护用品(口罩、护目镜、手套、脚套、隔离衣)的使用、医疗废弃物和污物的处理、标本的处理、病人用品(病人餐具、杯子、水瓶、被服和衣裤)的处理、探视者防护、传染性或带菌病人的运送、隔离病房终末处理等。
1.隔离室的设置
设置隔离室的目的是将感染源与易感宿主从空间上分开,减少或去除任何途径的传播机会,同时也是提醒医务人员离开隔离室去接触另一病人之前,必须认真执行隔离常规。
(1)适用隔离室的条件:应用隔离室来控制感染的主要是下述3类病人:①具有高度传染性疾病的病人;②细菌培养分离出流行性或感染有多重耐药性微生物的病人;③无法坚持个人卫生习惯的或无法配合做好隔离措施的病人:如婴幼儿或智力低下者等。
(2)隔离室必备的设施:最好是一人一间,为了充分利用病房或暴发流行时,相同疾病的或处于同一期疾病的可同住一个隔离室。隔离室内除一般病房应有的设施外,还必须有下述的一些特殊设施。
1)入口处必须设有小房间(通过间)或放有隔离车,主要放置隔离防护用品:如口罩、帽子、手套、脚套和隔离衣等必需用物。
2)专用的洗手设备和单独的卫生淋浴设备。
3)空调装置:有条件的医院应在易感宿主隔离室(保护性隔离室或称反向隔离室)采用正压空调;而在已发生感染病人的隔离室采用负压空调,以防本室内污染空气扩散到室外环境。
4)室内空气的交换次数应保持在每小时至少6次;以降低病原菌通过空气传播的可能性。
(3)隔离标志:隔离室的周边必须设有隔离标志(图案或文字均可,应明确且能引人警戒),以提醒工作人员、病人和来访者遵守隔离的规章制度。隔离室所用的某些器具必要时也应有隔离标志,以防止不慎或混用而造成感染扩散。
2.洗手
洗手是预防感染的最简单、有效而重要的手段,但也是最难做好的一项技术(详见第六章第五节洗手指征)。
3.防护用品的使用
(1)口罩的应用(面罩):戴口罩可以防止吸入气溶胶。微生物气溶胶在离病人1米之内最多,所以医务人员在近距离接触感染病人时必须戴口罩。此外,戴口罩也可减少病人的体液、血液等传染性物质溅到医护人员口腔及鼻腔黏膜。戴口罩应盖住口鼻,不能挂在颈上反复使用。常用的有一次性口罩、棉纱口罩及防护口罩。一次性口罩透气性较差,隔离效果不如棉纱口罩。防护口罩可分为长方形和密合型,配有鼻夹,具有良好的表面抗湿性,对皮肤无刺激。口罩如潮湿或污染要立即更换。
(2)护目镜(眼罩)的使用:护目镜主要由外科等手术医生和口腔科医生使用,可防止病人的体内物质如血液等溅到眼睛及其他黏膜组织,现提倡急诊医生和护士也使用。眼罩是由塑料制成的,用完后进行清洗和消毒可以再利用。
(3)手套的应用:医务人员在接触分泌物、渗出物、血液及体液等感染物质时必须戴手套。从医疗护理角度讲,戴手套通常有3种作用:①手套可以预防病人身上的微生物感染医务人员的可能性;②手套可以防止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转移给病人的可能性;③手套可以预防医务人员变成传染微生物时的媒介,即防止医务人员将从病人或环境中污染的病原在人群中传播。应用一次性乳胶的清洁和无菌两种手套为好,如果进行污染性较大操作或医护人员手部有伤口时,需戴两层手套。用过的手套应放在指定的污物袋内。医疗护理操作时一旦触及病人的分泌物、渗出物等,虽然医疗护理工作尚未结束,要更换手套;接触一个病人后再接触另一病人时,必须更换手套。注意戴手套不能取代洗手。
(4)脚(鞋)套:有些医护人员在进入隔离室(区)时就穿上脚套。这样,就会因穿着脚套进出病人房间而造成病房以外的区域被污染。而且,穿着脚套走路很不方便,还增加了脚套的磨损,如果脚套破了,非但起不到隔离的作用,还造成了浪费。正确的做法是:只在进入病人房间时才穿脚套,出病房时立即脱去。常用的有一次性的和乳胶脚套,原则应是防水、防污染材料。
(5)隔离衣(防护服)的应用:并不是护理所有的病人都需穿隔离衣。只有在衣服有可能被传染性的分泌物、渗出物污染时才使用隔离衣。但进入隔离室的所有人员必须穿隔离衣,如进入住有严重疾病(如水痘、播散型带状疱疹)病人的隔离室,一般情况用洗净的隔离衣即可;而护理大面积烧伤及大创面换药时,应穿无菌隔离衣。隔离衣样式同手术衣,不可用前面对襟的工作衣代替。隔离衣有一次性的、棉布的和新型的防护服等品种。防护服有联体式和分体式两种。隔离衣只穿一次,潮湿、污染和破损后,应立即更换。隔离衣只能在隔离区中使用,离开隔离区时,必须脱掉隔离衣。提倡使用一次性隔离衣或塑胶围裙。脱掉时应将污染面向里,然后放在污衣袋内,做上隔离标记,运送洗衣房消毒、清洁处理。穿脱隔离衣要求操作正确,衣服的前身、背后腰下和袖中部均属污染区。穿戴清洁隔离衣的步骤:洗手穿隔离衣并系好颈后带子、袖口及腰带、戴口罩、戴护目镜、戴手套。脱掉污染隔离衣的步骤:解开腰带、脱手套、洗手脱护目镜、脱口罩、解开颈后带子,并将污染面向里脱下,放入污衣袋内、洗手。
4.医疗废弃物和病人污物处理
(1)外科有关废弃物,包括手术截除肢体、脏器、胎盘、脐带、死产儿、病理标本、实验动物尸体及其脏器等,应用红色或特定颜色并印有“感染性废弃物”标记的塑胶袋盛装。袋内只能装物80%,留有封紧袋口的余地。封好后的袋子送去焚烧炉焚化。
(2)消耗性医疗废弃物包括纱布、棉花、绷带等,也可用上述方法装袋和焚烧处理。
(3)塑胶类有关医疗废弃物,包括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和各种导管等,使用后不可故意折断或弯曲。应弃于指定的防渗漏、耐刺的容器内,封闭容器后或送去焚烧、或压力蒸汽灭菌毁形、或浸泡在含氯消毒剂内充分消毒后再经压碎机处理、或经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厂家(必须有行政部门加盖公章的许可证)统一回收处理。
(4)尖锐物品:包括针头、手术刀片、缝针等,使用后应投入防渗漏、抗刺的容器内,封闭后送去毁形、焚烧处理。
(5)传染性病人废弃物:包括排泄物、分泌物、引流物、血液、体液、输注后废血、废水、手术失血及其接触过的一次性器物、剩余的饭菜等,固体部分装袋、密封并标记送去焚烧;液体部分以含氯消毒剂充分消毒后排入医院专用下水道。
(6)污物袋的应用:用过的物品从隔离病房运出时,要装在污物袋内,以防止与其他病人接触或污染环境。袋子如果不易破损或袋外未被污染,单层就可以了,否则需要双层袋。污物袋应有防水渗出功能,防止传染的污物袋要有标志,并按规定销毁处理。
5.标本的处理
病人的检验标本应放在有盖的盒内,必须防止漏出。送检过程中应多加小心,如盒外被污染或疑有污染,必须做盒外消毒或外面再用一袋套好。来自传染病人的标本,送检时要外套一袋子,并做好标记。所有检验标本及微生物室、生化室、病毒检验室等所用过培养基、吸管等均应压力蒸汽灭菌后再丢弃。
6.病人物品的处理
(1)餐具、饮水用具、便盆、尿壶、书籍、玩具等:传染病人用过的餐具和饮水用具,应遵照先消毒、再清洗,用后灭菌的方法处理。便盆和尿壶最好每个病人固定专用,并有清洗和消毒制度。书籍、玩具等个人物品一旦被污染,要消毒、灭菌及焚烧等处理。
(2)病人被服和衣裤处理:用过的应装入污物袋中,有污染物者应标记。不可在病房内清点,防止污染空气和周围环境,应在洗衣房指定地点清点,清点者做好防护措施。传染性的物品先在专用洗衣机内消毒清洗,再清点。
7.探视者防护
隔离室和隔离病房一般不接待探视者。有必要时,探视者在进入隔离室前应经医护人员指导后按规定进行隔离防护,包括使用隔离衣、口罩、手套、脚套等防护用具及了解必要的隔离知识。
8.传染性或带菌病人的运送
减少病人的移动和转换病房,病人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检查、手术、转移)才离开隔离室。应告知病人运送的方法和隔离措施,以取得配合。病人的防护: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接收者必须预先知道病人到达时间及隔离预防要求,以便做好准备工作。
9.隔离室终末处理
终末处理是指病人解除隔离或已不再排出感染物,或病人死亡以后的病室环境消毒。必须选用有效的消毒液。工作人员在消毒时仍要做好防护措施。消毒包括病人床、床上用品和家具、地面和墙壁及空气。
(四)隔离的种类及措施
目前可供选用的隔离种类有以类目为特点的隔离系统(A系统)、以疾病为特点的隔离(B系统)、普遍预防(universal precaution,UP)、体内物质隔离系统(body substance isolation,BSI)和标准预防(standard precaution)。
1.以类目为特点的隔离系统(A系统)
(1)严格隔离:为预防高度传染性及致命性强毒力病原体感染而设计的隔离,以防止经空气和接触等途径的传播。接受隔离的病人染有强传染性疾病,主要有咽部白喉、肺鼠疫、天花、免疫缺损、播散型带状疱疹及病毒性出血热。
1)隔离的主要措施有:①设专用隔离室,门窗关闭,感染同一病菌或病毒的病人可同居一室;②凡进室内者均要戴手套;③凡进室内者均要穿隔离衣;④凡进室内者均要戴口罩、帽子,套脚套;⑤小心利器,用后放入防水耐刺容器内统一回收处理;⑥接触病人或污染敷料及护理另一个病人前必须洗手;⑦污染敷料在隔离室内要立即装袋,在全部操作完成后,再将其装入隔离室外的另一袋中(双袋法),标记后运送焚烧炉焚烧;⑧探视者有必要进入隔离室时,应先通知值班护士,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2)隔离标记:采用黄色标记。
(2)接触隔离:为预防高度传染性及有严重流行病学意义,并经接触途径(直接和间接飞沫)传播的感染而设计的隔离类型。其感染性微生物多集中于病人的分泌物、脓液及引流物中。应采用这类隔离的疾病主要有: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咽炎或肺炎、新生儿淋球菌眼结合膜炎、葡萄球菌引起的新生儿脓疱病、新生儿播散性单纯疱疹病、风疹、狂犬病、皮肤白喉、A群链球菌子宫内膜炎、大面积皮肤伤口和烧伤感染、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的多重耐药菌株感染或定植。
1)隔离的主要措施有:①设隔离室,同种病原菌感染者可同室隔离。在暴发流行时,婴幼儿具有相同的呼吸道症状,可同住一室;②接触病人或可能污染物品后,以及护理另一病人前,必须洗手;③接近病人时戴口罩、帽子;④接触传染性物质时戴手套;⑤有可能污染工作服时,应穿隔离衣;⑥污染物品应装袋并标记,送去焚烧或消洗处理;⑦探视者有必要进入隔离室时,应先通知值班护士,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2)隔离标记:采用橙色标记。
(3)呼吸道隔离:主要为防止传染病经空气中气溶胶(飞沫)短距离传播而设计的隔离。应予以隔离的疾病有:儿童嗜血流感杆菌或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脑膜炎双球菌脑肺炎、脑膜炎菌血症、麻疹、腮腺炎、百日咳、传染性红斑等。
1)隔离的主要措施:①设隔离室,但同一病原菌感染者可同住一室;②接近病人戴口罩、帽子;③接触病人或可能污染物品后,以及护理下一个病人前,要洗手;④污染敷料应装袋、标记,并送去焚烧或洗消处理;⑤探视者有必要进入隔离室时,应先通知值班护士,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⑥不要求穿隔离衣;⑦不要求戴手套。
2)隔离标记:采用蓝色标记。
(4)结核菌(病)隔离:针对结核病人而设计的隔离。婴幼儿肺结核一般不要求此类隔离。
1)隔离的主要措施:①要有特别通风的隔离室,门要关闭,可同种疾病合居一室;②在密切接触病人时应戴口罩;③防止工作服弄脏时才穿隔离衣;④接触病人或污物后,或护理下一个病人前洗手;⑤用过的敷料装袋,并标记送焚烧或洗消处理;⑥探视者有必要进入隔离室时,应先通知值班护士,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⑦一般可不戴手套。
2)隔离标记:采用灰色标记。
(5)肠道隔离:用于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性粪便而传播的疾病,目的是切断粪—口传播途径。应施行这类隔离的疾病主要有:霍乱、副霍乱、甲型肝炎、脊髓灰质炎;传染性腹泻或胃肠炎(病原体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侵袭性大肠埃希菌、产毒素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弧菌、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隐孢子菌、阿米巴原虫、蓝氏鞭毛虫等引起的胃肠炎)、由肠道病毒引起的脑膜炎、坏死性肠炎、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心包炎、心肌炎、柯萨奇病毒感染、埃可病毒感染、新型肠道病毒感染、病毒性胃肠炎(病原体如: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肠腺病毒、星状病毒等)、由艰难梭状芽胞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小肠结肠炎、未知病原菌的假定有传染性的肠道感染。
1)隔离措施主要是:①病人卫生状况差时,应住隔离室。同种病原体感染者可同居一室;②接触污物或病人后或护理另一个病人前必须严格洗手;③被粪便污染的物品要随时消毒或装袋,并标记后运送焚烧或洗消处理;④接触污物时需戴手套;⑤在环境被污染易玷污工作服时需要穿隔离衣;⑥探视者有必要进入隔离室时,应先通知值班护士,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⑦不要求戴口罩。
2)隔离标记:采用棕色标记。
(6)引流物-分泌物隔离:为防止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性脓液或分泌物的传染,包括轻型皮肤伤口及烧伤感染(重型的则需接触隔离)而设计的隔离。适用此类隔离的主要疾病有:轻型脓肿及烧伤感染、结合膜炎、小面积感染性溃疡、皮肤及伤口感染等。
1)隔离的措施有:①接触病人或污染物后,以及护理下一个病人前要洗手;②污染物品应装入有标记的污物袋,并封闭后送去洗消灭菌处理或焚烧;③接触污染物质时戴手套;④有可能污染工作服时才穿隔离衣;⑤探视者有必要进入隔离室时,应先通知值班护士,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⑥可不设隔离室;⑦不要求戴口罩(换药或接触感染性物质时才戴)。
2)隔离标记:用绿色标记。
(7)血液-体液隔离:为防止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性血液及体液的感染而设计的隔离。适用于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艾滋病、第一期和第二期梅毒(具有皮肤黏膜病灶者)、疟疾、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登革热、黄热病、鼠咬热等。
1)隔离的措施有:①接触血液、体液时需戴手套;②在血液、体液可能污染工作服时,应穿隔离衣;③小心防止注射针头等利器刺伤,病人用过的针头不要戴帽,应放入防水、耐刺并有标记的容器内,直接送去焚烧或灭菌等无害化处理;④在手与血液、体液接触或可能接触后应立即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洗手;⑤被血液、体液污染的敷料应装袋标记,并送去焚烧或洗消处理;⑥被病人血液污染之处要立即用消毒液清洗;⑦探视者有必要进入隔离室时,应先通知值班护士,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⑧同种病原感染者可同室隔离,但若病人卫生状况差,不能自理,或出血不能控制易造成环境污染者应单人隔离;⑨可不戴口罩,但在防止血溅污染时则应戴口罩及护目镜。
2)隔离标记:用红色标记。
以上是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1983年建议并发表的新的隔离预防感染的部分方法,也是近年来我国大多数医院所采用的类目隔离法。为了便于临床护士掌握和记忆,将各种隔离的预防措施列成表7-4-1。
表7-4-1 A系统———类目隔离法的预防措施
注:+,需要;-,不需要;+A,处理污物时需要;+B,接触感染材料时需要;+C,病人卫生条件差时需要;+D,对接近传染病人者需要。
此外,可在隔离室门外,或病人床头或墙壁上安置不同颜色的提示卡,以表示不同性质的隔离,其作用是指导和告诫医护人员及其他人(探视者,同室的病人等)遵守隔离预防措施。隔离提示卡的颜色同类目隔离标记,也分黄、橙、蓝、灰、棕、绿、红七色,内容正面为隔离预防措施要求。反面为需要隔离预防的疾病种类。这种提示卡能迅速传递有关信息资料,它既是实施隔离技术的基础,也可作为后期评价隔离措施的依据。
2.以疾病为特点的隔离系统(B系统)
在这一系统中,采用的隔离措施是根据每种疾病的需要单独考虑的,即“依病选择”其隔离措施。一般患有同样性质感染的病人可安置在同一病房内。对某些疾病或病情虽允许住大病房内,可是病人本身不能保持卫生习惯时,为了防止污染环境及共用物品,应安置于单间病房。同样,对某些疾病,只有在接近病人时(1 m之内)才须戴口罩,只有在处理污物或接触感染性材料时才需要穿隔离衣、戴手套等。“洗手”没有列入项目中,是因为它早已成了医护人员固定的规范。不管病人是否为感染性疾病,为了防止传染性物质扩散,在护理病人前后,洗手均是必不可少的预防手段。分泌物、渗出物、排出物、体液和脑脊液分为传染的或可能传染的建议而拟定的。大便和脓液被认为是传染性物质,应予隔离处理。同时还提出了预防期限以及医护人员在接触感染或带菌病人时应注意的事项。另外,以疾病为特点的隔离系统也采用了相应的隔离措施提示卡。B系统对医护人员的专业要求较高。
3.普遍预防(universal precaution,UP)
(1)隔离的范围:医疗机构内预防非胃肠道、黏膜和不完整皮肤暴露于经血传播的病原体(HIV、HBV)。
(2)预防目的:防止医务人员受到感染。
(3)预防措施
1)手套:在接触血液和特殊体液时、在接触病人的黏膜和不完整的皮肤、触摸被需要采取通用预防措施的血液或体液污染的物品、在进行血管穿刺和介入性操作时均应戴手套。在接触每名病人后都应换手套。
2)在脱掉手套后应立即洗手。
3)预防损伤及锐器处理:避免各种原因引起的损伤,如:在操作时针、刀片和其他锐器或设备引起的损伤;在操作后整理、清洁或丢弃时引起的损伤。一次性注射针头、手术刀片和其他锐器用过后,应放入防渗耐刺的容器内,以便运送到再处理的场所。
4)口罩、护目镜或面罩:在进行有可能产生需要采取预防措施的血液或其他体液微滴的操作时,为防止口、眼和鼻腔黏膜暴露于这类微滴,应戴口罩、护目镜或面罩。
5)隔离衣和塑胶围裙:在进行有可能产生需要采取预防措施的血液或其他体液喷溅的操作时,应加穿隔离衣或围裙。
6)污物处理:被血液或血性体液污染的多种布类制品和物品应放在防渗漏的袋内运送。
7)在预计要进行心肺复苏的地方,准备口罩、手套、护目镜等用品。
8)禁止有渗出性损伤或皮肤炎症的卫生工作者从事病人的直接护理工作或触摸病人的诊治器械,直至伤病痊愈。
4.体内物质隔离法(body substance isolation,BSI)
(1)隔离的对象:为“所有”病人。不管对象是已知或未知为血液或体液感染的病人,都应采用屏障隔离措施。
(2)体内物质隔离的范围:体内物质隔离是对血液和体液的全面隔离。体液范围主要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脑脊液、心包液、腹膜液、胸腔液、滑液和羊水,但不包括汗液、泪液、唾液、粪便、鼻分泌物、尿液、痰和呕吐物(后者除非明显带血,否则不列为需要体内物质隔离预防的对象)。
(3)预防目的:防止医务人员受到感染。
(4)预防措施
1)手套:当手可能接触到病人的体内物质、损伤的皮肤和黏膜组织时应戴手套。每个病房都应设有放置手套的盒子。这不但方便于实际使用,而且可以强化接触体内物质时必须戴手套的意识。
2)塑胶围裙:当工作服可能受到体内物质污染时应穿围裙。
3)口罩、护目镜:当病人的体内物质可能溅到眼睛及黏膜组织时,应戴口罩、护目镜。
4)空针及尖锐物品:使用后针头不再套回针帽内,针头、注射器及尖锐物品应弃于耐刺之硬壳防水容器内,且该容器应放置在治疗区附近和治疗车上。
5)洗手和洗手设备:应经常并严格地洗手。医院应有方便而实用的洗手设备,使医护人员能在必要时及时洗手。
6)废弃物和用过的布单及其他污物:应放入不会渗透的污物袋内,并依据各地的有关规定慎重处理。
7)标本:以适当及安全的方法操作。保持容器清洁与干燥,盖子应确实盖紧。
5.标准预防(standard precaution,SP)
(1)隔离的对象:是针对医院中所有接受治疗的病人而采取的预防措施(不必考虑其诊断)。
(2)隔离的范围: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其是否具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既能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能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3)预防对象:既强调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护人员,也强调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和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再传至病人。因此既保护医务人员,又保护病人即双向保护。
(4)预防措施
1)洗手:在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不论其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在摘除手套后、接触两病人之间、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他人时必须立即洗手。
2)手套:在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接触病人黏膜和非完整皮肤前均应戴手套。对同一病人如果先接触污染部位后接触清洁部位时应更换手套。
3)在上述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护目镜、口罩、穿隔离衣。
4)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仪器设备、被服和床单应及时清洁和消毒。
5)空针及尖锐物品:使用后针头不再套回针帽内,针头、注射器及尖锐物品应弃于耐刺之硬壳防水容器内,以便运送,且该容器应放置在治疗区附近。
6)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应置于隔离室。
7)在预计要进行心肺复苏的地方,准备口罩、手套、护目镜等用品。
8)如遇空气传播的疾病时,病人所处的环境应通风和作适当的消毒处理。医务人员和其他进入该环境的人均需呼吸道保护装置。
(秦 薇)
二、我国目前使用的隔离预防技术
(一)基本原则
(1)隔离门诊与病区应明确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与污染区,并不得交叉,人流与物流分别进出;安装纱窗纱门与防虫防鼠设施;各个区域内配备紫外线杀菌灯、消毒箱与非手触式洗手消毒装置;区域间放置浸湿有消毒液的擦脚垫。
(2)隔离门诊与病区空调系统应独立设置,新风量与换气次数不得低于设计规范要求。严禁使用下列空调系统:有循环回风的全空气空调系统;既不设新风,又不能开窗通风换气的水-空气空调系统;既不能开启外窗,又不设新风、排风系统的空调器(机);采用绝热加湿装置的空调系统。
(3)医务人员进入污染区应穿戴符合相应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诊治每个病人前后、接触污染物品后、离开污染区时必须进行手的清洗消毒。
(4)隔离门诊与病区内所有物品必须经消毒处理后才能拿出,排泄物与污水必须消毒后排放。
(5)呼吸道传染病隔离,应按不同病种分室收治;工作人员进行诊疗护理时应戴口罩;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传播性强、危害大的传染病,应采取严格的隔离防护措施。
(6)肠道传染病隔离,应尽量按不同病种分室收治;当不同病种传染病病人收治在同一病室时,应采用床边隔离,对患者进行隔离宣教;工作人员进行诊疗护理时,应按不同病种分别穿戴隔离衣、帽、鞋、手套、消毒双手。
(7)经血传播传染病隔离,严格执行一人一针,注意防止血液与体液污染,避免针伤事故;当可能接触血液、体液与感染性材料时,应穿戴防水隔离服、帽、鞋、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镜、防水围裙与袖套。
(8)动物源性传染病,对狂犬病患者置单独病室。医务人员进行诊疗护理时,必须穿戴隔离衣、裤、鞋、手套和防护镜。患者分泌物、污染物一律焚毁,医疗器械严格消毒。对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护理毋须穿隔离衣。
(9)昆虫媒介传染病隔离,病室置纱窗纱门,灭蚊蝇,毋须穿隔离衣。
(10)其他传染病隔离,破伤风毋须穿隔离衣,患者使用后的换药器械煮沸消毒30 min以上,压力蒸汽121℃作用30 min,伤口敷料焚毁。
(11)接触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人员,有条件的可接种乙肝疫苗进行预防。
(二)肠道传染病隔离技术
1.床边隔离
(1)隔离床置于病房一角,与其他床位相距1 m以上(隔1张床),围有屏风,病床前悬挂隔离标志。
(2)床旁设洗手消毒设施、挂衣架、避污纸等。
(3)患者物品(如体温计、餐具、便器等)应专用,由专人消毒。
2.穿脱隔离衣与手套
(1)穿隔离衣前,先洗手、戴口罩与帽子,取下手表,卷袖过肘。
(2)穿隔离衣:手持衣领取下隔离衣,两手将衣领的两端向外折,使清洁面向自己,并露出袖子内口。伸一手臂入袖,举起手臂,将衣袖抖上。再用另一手持衣领,依上法穿好另一袖。两手由领前沿领边至领后扣上领扣,放下手臂使衣袖落下扣好袖口。两手在背后将隔离衣两边交叉,并将里面的衣服完全覆盖,解开腰带,在后侧部处系好腰带。
(3)戴手套:手拧住手套翻折部分内面对准五指戴上。已戴手套的手插入另一手套翻边外面,同法戴好手套。手套翻边扣套在衣袖外面。
(4)脱隔离衣:解开腰带,将腰带在前面松松打成活结。解开袖口,在外面肘部处将衣袖向上拉5 cm左右。然后将双手握在胸前,到近处刷手。用清洁的手沿领边至领后解开领扣。一手伸入另一手袖口内拉下衣袖过手,再用衣袖遮住的手在外面拉下另一衣袖过手。两手在袖内使袖子对齐,双臂逐渐退出,以右手撑起衣肩,使领子直立,再以退出的左手提起衣领。将衣服内表面朝外卷起,放入污物袋内,待消毒。
(5)脱衣套:解开后缘扣子、腰带,将手套与衣服一起脱下。将衣服与手套内表面朝外,放入污物袋内,待消毒。
(6)注意事项:①穿衣时袖口不可触及面部、衣领和帽子,隔离衣领应全部遮盖工作服,手不要触及隔离衣前部与袖口;②脱下隔离衣,不使衣袖露出或衣边污染面盖过清洁面;③未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手套外面,戴手套的手不能触及未戴手套的手与手套的里面;④手套破裂,立即更换。
(三)经血传播传染病隔离技术
1.正确操作,减少受伤与污染
(1)污染的针头与其他锐器不应故意用手弯折或拔除,必须使用机械方法。
(2)复用的锐器应直接放入安全处置盒内,不应采用需用手进入的容器。
(3)打碎的可能被污染的玻璃不应用手去取,应用钳等机械方法清除。
(4)血液与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应采用能使溅出物与液滴产生最少的方法进行。
(5)使用后污染的复用锐器,应放置在有标准色标的防刺、防漏、防渗透容器内;如果容器外有污染,应再套在外有标准色标的能防漏液的容器内;在搬动前应关闭容器,以防运输时溢出。
(6)复用的污染容器不应用手或其他易使皮肤损伤的方法打开、倒空或清洗。
(7)血液与感染性材料检样应放置在外有标准色标的能防漏液的容器内收集、运输、贮存、操作;如容器外污染,应再套在外有标准色标的能防漏液的容器内。
(8)被血液或其他潜在感染物污染的仪器设备应贴上污染标签,使医务人员知道,在操作前应保证仪器已经清洁消毒。
(9)污染的衣物应在原地打包,不要在原地分类或冲洗;包或容器外按规定贴色标;如衣物是湿的,应放入防漏的包或容器内;接触污物的工作人员应戴手套与其他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
2.个人防护技术
(1)个人防护用品包括手套、隔离衣、面罩、眼罩、口罩等,这些物品在正常情况下使用能阻挡血液与其他潜在感染物穿透而达到内衣、皮肤、眼睛、口腔或其他黏膜。
(2)如隔离衣破损能被潜在感染物穿透,应在离开工作区前立即脱去。
(3)个人防护用品脱去后应放在合适的区域或容器内贮存、洗涤、消毒或丢弃。
(4)当手接触血液或其他潜在感染物、黏膜、破损的皮肤、污物或进行动静脉操作时应戴手套;如手套不能起屏障作用时,应及时更换或丢弃;一次性手套不能复用。
(5)当血或其他潜在感染物可能产生溅出、喷雾、液滴时,应戴口罩、眼罩或面罩。
(6)接触血或其他潜在感染物后,或脱去手套与其他个人防护用品时应立即洗手。
3.环境控制,减少污染
(1)所有仪器、环境、工作表面在完成操作后、工作结束后、污染后应立即用合适的消毒剂去污染。
(2)用于覆盖仪器和环境的保护性覆盖物,如塑料单、铝箔或吸收纸等,在工作结束或污染后应立即更换或丢弃。
(3)有的容器一旦污染应立即更换;正常情况下定期清洁和消毒。
(4)食物、饮用水不应放在血或其他潜在感染性材料可能存在的冰箱、冷柜、物架或其他区域。
4.安全医疗用品与安全操作
(1)改进屏障(手术衣、手术巾、隔离衣等)设施,应能防渗水、渗血与渗病毒。
(2)发展安全注射装置,减少针伤事故。如自动毁形注射器、回缩或自钝注射器等。但有一种不接触人体的喷射型注射器,曾一度认为能有效预防交叉感染而被推荐,后来发现可造成病人与病人间、病人与医务人员间和环境污染,目前已被禁止使用。
(3)建立废物安全处理系统与感染性废物安全焚烧场,配备锐器安全处置盒、感染性废物压缩机等。
5.HBV、HIV实验室特殊要求
(1)工作区与其他区域分隔,有两个出入口,门能自动关闭。
(2)配备压力蒸汽灭菌器,每个工作区设有洗手与洗眼设备。
(3)通风系统排出的气体未经处理不得进入其他区域。
(4)工作区门、表面、天花板等应能防水,并易于清洁消毒。
(5)配备特殊防护用品,如特殊防血渗透保护衣、呼吸器、离心安全杯、密闭离心旋转器、防污染罩等。
(6)注射针直接放入硬质安全储盒内,固体废物应双层包装,封口后焚毁或压力蒸汽灭菌。
(四)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隔离技术
1.基本要求
(1)医院应在易于隔离的地方设立相对独立的发热门(急)诊、隔离留观室,收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与疑似病例的定点医院应设立专门的隔离病区。室内与室外自然风通风对流,自然通风不良则必须安装足够的机械通风设施(如排气扇,应设在无公众走动的区域),进行强制排风。有条件的医院应采取措施形成从清洁区到污染区的室内压力梯度。
(2)使用空调系统的,应设全新风空调系统,并调整气流方向,使气流从清洁区到半污染区、再到污染区,污染区域内应保持负压。每周对空调系统清洗消毒1~2次,对空调冷却水集中收集,消毒后排放。
(3)加强预检,由一定工作经验并熟练掌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断标准的医护人员在挂号前认真做好预检,发现可疑患者时应引导患者到发热门诊诊治。
(4)坚持首诊负责制,一旦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可疑病人,应让病人戴上口罩,以传播危险最小的方式立即收入专门的留观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或疑似病人应转到定点医院治疗。
(5)发热门(急)诊、留观室、隔离病区内所有的物品应专用,并经严格的消毒后方可送出(包括化验单、病卡、钱币与病人的物品等)。医护人员在接触不同的病人前应进行手消毒并更换个人防护用品。
(6)注意防止化验与放射检查过程中病原的传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的血样应放入外表面无污染的密封袋内并作好标记直接送指定的化验室检测,拍片应在病人床边进行,及时做好污染场所、运输工具和废弃物的消毒及医务人员的防护。
2.发热门(急)诊的隔离要求
(1)应设立在相对独立的区域,与其他门(急)诊分开,有明显标识,设单独的出入口,与其他部门的空调系统或气流不相通。诊室消毒期间,应当有备用诊室。
(2)在出入口、病房门口与区域交叉处应放置浸有2 000 mg/L有效氯的脚垫,不定时补充消毒液,保持脚垫湿润。
(3)近距离内有隔离卫生间。有条件的,可以指定专门的检验室和放射检查室。
(4)室内保持空气流通,病人进入发热门诊应戴口罩。
3.留观室的隔离要求
(1)应设立在相对独立的区域,与其他留观室分开,有明显标识,设单独的出入口,与其他部门的空调系统或气流不相通。
(2)应分设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各区之间无交叉。在出入口、病房门口与区域交叉处应放置浸有2 000 mg/L有效氯的脚垫,不定时补充消毒液,保持脚垫湿润。
(3)留院观察病例一人一室,病人戴口罩,不得离开留观室,严禁病人间相互接触。
(4)留观室内应配备必要的盥洗条件,病人的排泄物经消毒后方可排放。
(5)医务人员办公室应与留观室分隔无交叉,并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
(6)如确需使用空调,应采用单机空调并开窗通风。每周对空调系统清洗消毒1~2次。对空调冷凝水集中收集,消毒后排放。
4.隔离病区的隔离要求
(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人与疑似病人必须收治在专门的隔离病区,应通风良好,独立设区,与其他区域相隔离(包括通风系统),有明显标识。医务人员走道与病房间设双层密闭传递窗,用于传递食物、药物等。
(2)专门病区内应分设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各区域间无交叉;工作人员出入口处设强制性卫生通过室,区域交界处设通过型更衣场所;病区出入口、病房门口及区域交叉处应放置浸有2 000 mg/L有效氯的脚垫,不定时补充消毒液,保持脚垫湿润。病房的门应保持关闭。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人与疑似病人的病区也应相隔离。病人应一人一室,病房内的用品应分别消毒或使用。
(4)每间病房内设单独的盥洗室;每间病房与其他区域间设缓冲室(区),室内放置丢放污物的容器以及非手触式洗手与手消毒装置。病人应戴口罩,不得离开病区,严禁病人间相互接触。
(5)设置病人出院卫生处置室,病人及其物品离开病区前应进行卫生处置与消毒。
(6)应采用全新风直流式空调系统,室内保持负压。新风应设初、中效过滤器,空气流向应由清洁区流向半污染区,流向缓冲室(区),再流向污染区。排风应经高效过滤消毒后排放。受条件限制的,在应急情况下可采用单机空调,合理开启部分外窗,使室内外空气流通。过滤器与过滤网应一次性使用。过滤器与过滤网应一人一换,更换前应先消毒后更换。对空调冷凝水集中收集在密闭容器内,消毒后排放。
(7)重症病人应收治在重症监护病房或者具备监护和抢救条件的病室,收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的重症监护病房或者具备监护和抢救条件的病室不得收治其他常规病人。
(8)医护人员办公室应通风良好,与病房分隔无交叉(包括通风系统),并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
(9)严格探视制度,不设陪护,病人家属不应进入隔离病区。
(10)在隔离病区附近设置密切接触病人的医务人员的生活区域,与隔离病区完全分隔,间隔一定距离,实行全封闭管理。
5.ICU隔离与操作要求
(1)ICU应设在隔离病区内,出入口设强制性卫生通过室。室内不设护士值班室,医务人员工作室与监护室之间设大面积玻璃观察窗远程监护设备。ICU旁设专用通过式污物消毒间,一端以门与ICU分隔,另一端直接通向污染通道。
(2)医务人员应使用符合N95的医用防护口罩、防护手套与防护眼镜,工作时不得触摸鼻子或眼睛。接触病人后、戴手套前和脱手套后、进出ICU、使用键盘与电话等设备之间应洗手并更换手套。离开ICU前以及防护服一旦被污染时,应更换防护服。
(3)笔不能带出ICU,寻呼机应放在透明的一次性密封袋中,离开ICU前应将密封袋丢弃在指定的污物袋内。
(4)病人进行通气时,在呼气口安装高效防水细菌过滤装置以过滤呼出的气体,关闭吸气管的抽吸器。
(5)医护人员应防止被溅到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一旦污染应立即采取消毒措施。
6.病人转运过程中的隔离要求
(1)急救中心(站)或定点医疗机构应配备专门医务人员、司机、急救车辆,负责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的转运工作,急救车辆的车载医疗设备(包括担架)应专车专用。病人转运时保证最大新风量,并开窗通风。
(2)驾驶室与医疗室应严格密封并隔离。医疗室的下部还应安装具有高效空气过滤消毒的排风装置,其冷气和暖风应独立控制。
(3)车内应设专门的清洁区放置防护用品和清洁消毒用品;并设专门的污染区域放置密封的污物存放容器。
(4)配备通讯设备以及手消毒装置、紫外线消毒灯、消毒剂与喷雾器等必需的消毒设备。
(5)医务人员、司机接触病人后,要及时将全套防护物品、污染物品放入密封的污物存放容器内送规定的地点消毒。同时对车内空气、物体表面以及设备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后打开门窗通风。
7.化验室与放射检查室隔离与操作要求
(1)设置相对独立的化验室与放射检查室,出入口设强制性卫生通过室,办公区与检查区分开。化验室应符合相应的生物安全级别要求。
(2)明确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与污染区,三区不得交叉。在出入口与区域交叉处设置浸有2 000 mg/L有效氯消毒液的脚垫,不定时补充喷洒消毒液,保持脚垫湿润。
(3)化验室与放射检查室内所有物品应专用,并须经严格消毒后方可带出。
(4)进入化验室与放射检查室应穿戴相应级别的个人防护用品,在操作中注意自身保护,减少液体溅出和气溶胶产生,并防止操作过程中的交叉污染。
(5)应使用密封的离心杯进行样品离心,以防溅出。
(6)使用后的器材应按规定立即丢入消毒液内处理。
(7)实验完毕,先消毒物体表面,再按规定程序脱下个人防护用品丢入相应的包装袋内立即进行消毒,并开启紫外线杀菌灯作空气消毒。
(8)离开化验室与放射检查室前必须消毒双手。
(9)化验室与放射检查室物体表面与空气消毒完毕,开窗通风,并取出被消毒物品。
8.医务人员的防护
(1)工作人员分级防护原则
1)一级防护:适用于进入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应穿戴工作服、隔离衣、工作帽和防护口罩。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的清洗和消毒。
2)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留观室与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转运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与疑似病例的医务人员与司机,接触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与疑似病例及其标本、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对留观室、隔离病房、疫点及其污水污物实施消毒的人员,更换空调过滤器的工作人员等。上述人员必须戴防护口罩,穿戴隔离服、防水连体带帽防护服、防护鞋套,防护手套,并戴防护眼镜。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的清洗和消毒。注意呼吸道及黏膜防护。
3)三级防护:适用于对病人实施吸痰、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的医护人员,采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与疑似病例咽拭子等标本的工作人员。上述人员除按二级防护要求外,将口罩、防护眼镜换为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2)口罩的正确使用
口罩应与脸始终保持紧贴,如有胡须应刮去。每次与病人接触前应检查口罩与脸吻合情况,方法为:双手放在口罩上方并做深呼吸,如果鼻子周围有空气泄漏,应调整鼻夹,如果口罩边缘漏气,重新调整口罩带子。口罩在连续使用4 h或感潮湿时应丢弃或消毒,不能储存在包中,不能与他人共用,不能吊在头颈上。如口罩遭到分泌物飞溅或弄湿,应严格洗手并带上手套,然后进行更换。
(3)个人防护用品穿戴程序:①一级防护时穿隔离服,二级防护还应加穿防水连体带帽防护服;②穿上防护鞋套,并将裤管折褶后塞入鞋内。接触污水、污物、尸体或实施消毒的人员,应穿长筒胶鞋;③戴手套,并将外衣的袖子塞入手套内;④戴口罩和防护眼镜,最后穿连体防护服,注意将头部包严实。
(4)个人防护用品脱去程序:①消毒戴手套的手;②用经消毒的戴手套的手脱下鞋套(胶鞋)与防护衣,将污染面朝里,放入专用丢弃袋内。操作时,注意只能接触衣物的外部,不要污染里面的衣服;③脱下手套(在脱第2只手套时,手指只能接触手套的里部),将污染面朝里,放入专用丢弃袋内。再用手消毒液洗手;④用经消毒的手脱下防护眼镜和口罩,放入专用丢弃袋内;⑤用手消毒剂彻底洗手至肘,然后用皂液与流动水冲洗。
(5)手的消毒方法:手的消毒可用有效碘含量为3 000~5 000 mg/L的碘伏溶液或75%的乙醇溶液揉搓手部1~3 min。
(沈 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