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尿标本的细菌检验
(一)标本采集、运送
1.采集方法 根据需要采用中段尿采集法、直接导尿采集法、膀胱穿刺法及留置导尿管24 h尿收集法等。最常用的尿液标本收集方法 是留取早晨清洁中段尿标本。收集步骤是首先用肥皂水清洗会阴部及尿道口,再用清水冲洗,排弃前段尿液,收集中段尿10~20 mL,直接排入专用的无菌容器,加盖立即送检。
2.标本运送与保存 尿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及时接种,否则尿液细菌迅速繁殖,使尿中细菌计数不准确。不能立即送检的标本室温保存时间不能超过2 h,4℃冷藏保存时间不能超过8 h。疑为淋病奈瑟菌感染患者的标本不能冷藏保存。
(二)细菌学检验
1.检验流程:尿液标本细菌学检验流程见图18-3。
图18-3 尿液标本细菌学检验流程
2.涂片镜检 取尿液标本5~10mL放于无菌试管中,应以3 000 r/min离心30min,取沉淀物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对疑为念珠菌感染者,取沉淀物直接用高倍镜观察;也可制成薄片革兰染色,用油镜观察。疑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时,尿液标本经4 000 r/min离心30 min,取沉淀物涂片进行抗酸染色镜检。根据染色性及形态特征向临床医生发初步报告。
3.尿液细菌计数 通常取患者中段尿作定量培养,常用的方法 是定量接种环法:用定量加样器取患者中段尿尿液5μL,滴加于血琼脂平板上或直接用定量接种环取尿液,在血平板上作连续划线接种,然后置35℃培养18~24 h后计数菌落,再计算出每毫升尿液中的细菌数。
4.分离培养与鉴定 根据检验目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 进行微生物分离培养。
(1)一般细菌培养:取尿液标本离心沉淀物接种于血平板和麦康凯平板35℃培养18~24 h,根据菌落特征、涂片染色结果及生化反应等进行鉴定,同时作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2)淋病奈瑟菌:疑为淋病奈瑟菌感染时,标本接种于巧克力色平板,置35℃含5%~10% CO2环境中培养24~48 h,根据菌落特征、涂片染色结果及生化反应等进行鉴定。
(3)真菌:疑为真菌感染时,标本接种于沙保弱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按照真菌检验方法 进行鉴定。
(4)厌氧菌:疑为厌氧菌感染时,必须采集膀胱穿刺尿液接种于厌氧培养基,按照厌氧菌检验方法 进行鉴定。
(5)结核分枝杆菌:疑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时,用米氏7H-10培养基或罗-琴氏培养基分离培养,按照结核分枝杆菌检验方法 进行鉴定。
5.结果报告
(1)尿沉淀涂片镜检结果:普通细菌根据形态及染色性,报告“找到革兰×性××细菌”。如见到革兰阴性双球菌、肾形、存在于细胞内(外),报告“找到革兰阴性双球菌,存在于细胞内(外),形似淋病奈瑟菌”,抗酸染色见到抗酸阳性杆菌,可报告“找到抗酸杆菌”,见到革兰阳性、卵圆形的芽生孢子和管状假菌丝,报告“找到酵母样细胞,形似白假丝酵母菌”。
(2)尿液细菌计数结果:革兰阴性杆菌大于105 cfu/mL、革兰阳性球菌大于104 cfu/mL时有诊断意义。分离培养后,立即进行微生物学鉴定及标准化的药敏试验,最后报告“检出××细菌”,并报告药敏试验结果。
(3)阴性结果:培养48 h仍无细菌生长者,报告“48 h培养无细菌生长”。
(三)尿液中常见的病原菌
泌尿系感染的细菌中80%为革兰阴性杆菌,其中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占泌尿系感染的70%以上,其次为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肠杆菌、沙雷菌等;20%为革兰阳性菌,其中以肠球菌多见,其次为葡萄球菌、粪链球。此外还有淋病奈瑟菌、结核分枝杆菌等。
(四)临床意义
泌尿系感染是指大量细菌在尿路生长繁殖而引起的尿路炎症。感染可累及肾盂、膀胱和尿道。泌尿系感染通常由尿道口上行感染所致,极少数为从体内其他感染病灶经血流或经淋巴管播散。临床症状主要有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和腰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