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粪便标本的细菌检验
(一)标本采集、运送
粪便标本采集有自然排便法和直肠肛拭法,多采用自然排便法。患者用药前自然排便后,采集有脓血、黏液部分粪便2~3 g;外观无异常的粪便应从粪便不同部位取材;液体粪便取絮状物,盛于无菌容器或保存液中送检。对于不易获得粪便或排便困难的患者,可采用直肠拭子法采集。将拭子前端用无菌甘油或盐水湿润,然后插入肛门4~5 cm(幼儿2~3 cm)处,轻轻在直肠内旋转,擦取直肠表面黏液后取出,盛入无菌试管或保存液中送检。
粪便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如不能立即送检,放入Cary-Blair运送培养基或pH值7.0的磷酸盐甘油(0.033 mol/L PBS与等体积的甘油混合)中运送和保存。
(二)细菌学检验
1.检验流程粪便标本志贺菌属和沙门菌属的检验流程见图18-5。
图18-5 粪便标本志贺菌属和沙门菌属的检验流程
2.涂片镜检粪便标本一般不直接涂片镜检,只有当检查霍乱弧菌及菌群失调优势菌时才直接涂片镜检。
(1)霍乱弧菌检查:①染色镜检,霍乱患者的粪便通常呈米泔样,取新鲜标本涂片2张,分别进行革兰染色和1∶10稀释的苯酚复红染色,显微镜观察是否有鱼群状排列的革兰阴性弧菌。②动力检查:取新鲜粪便制成悬滴标本或压滴标本检查细菌动力,如观察到穿梭运动极度活跃的细菌,再加O1群霍乱弧菌诊断血清做制动试验,若原来运动活跃的细菌停止运动,为制动试验阳性,可初步诊断为疑似O1群霍乱弧菌。
(2)酵母样菌检查:在载玻片上加1滴生理盐水与标本混合,加盖玻片后直接显微镜观察或者革兰染色后镜检,根据染色性及形态结构等特征进行初步诊断。
(3)粪便中优势菌检查:取粪便标本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根据细菌染色性、形态、排列及相对比例等推定主要优势菌,及时报告结果。
3.分离培养与鉴定根据检验目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 进行微生物分离培养。粪便标本的常规细菌检验是指对沙门菌及志贺菌的检验。取送检标本接种SS平板及麦康凯平板(或伊红亚甲蓝/中国蓝平板),35℃培养18~24 h后观察生长现象,取无色可疑菌落通过生化反应及血清学试验进行鉴定。
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小肠结肠耶尔森菌、空肠弯曲菌等引起肠道感染的特殊细菌的检验按照有关检验程序进行。
4.结果报告涂片镜检一旦发现阳性结果,应立即向临床医生发出初级报告。分离培养后,立即进行微生物学鉴定及标准化的药敏试验,最后报告“检出××细菌”,并报告药敏试验结果。如果检出沙门菌或志贺菌,应根据血清血试验结果报告“检出××沙门菌”或“检出××志贺菌××群”。检出霍乱弧菌应立即向本地疾病控制中心报告。阴性结果应报告“未检出××菌”。
(三)粪便标本中常见的病原菌
肠道病原菌根据其致病机制,可分为以肠毒素为主的病原菌和以侵袭性为主的病原菌。前者主要有霍乱弧菌、志贺菌(福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致病大肠埃希菌(ETEC、EHEC、EAEC)、金黄色葡萄球菌、难辨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等;后者包括沙门菌、志贺菌(鲍氏志贺菌、痢疾志贺菌)、致病大肠埃希菌(EIEC、EPEC)、弯曲菌、副溶血性弧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等。此外引起肠道感染的还有病毒和真菌。
(四)临床意义
1.细菌性痢疾 是指由志贺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常有里急后重症状和脓血样便,中毒性痢疾常见于小儿。粪便细菌培养对于诊断细菌性痢疾有价值。
2.细菌引起的胃肠炎 此症最为常见,由多种病原体感染所致,临床常表现为腹泻、呕吐、高热等症状。病原体以沙门菌属、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结肠炎耶尔森菌、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葡萄球菌、弯曲菌、假丝酵母菌及病毒等为主。近年来病毒感染所致的胃肠炎呈上升趋势。
3.细菌性食物中毒 常见于沙门菌、副溶血弧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肉毒梭菌、腊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以暴发和集体发病为特征,常可危及生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