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病毒受理化因素作用而失去感染性,称为病毒的灭活。灭活的病毒仍能保留其它特性,如抗原性、红细胞吸附、血凝和细胞融合等活性。了解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对于预防病毒的感染和确保临床标本、毒种的保存,以及生产和研究疫苗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物理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1.温度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56℃30 min或100℃几秒钟即可灭活病毒。但有的病毒如甲型肝炎病毒需100℃5 min,乙型肝炎病毒需100℃10 min才能灭活。病毒在室温下也可灭活。长期保存病毒时温度应在-70℃以下,如用低温冰箱(-70℃)或液氮罐(-196℃)保存,病毒感染性可保留数月至数年。反复冻融可使病毒感染活性下降甚至灭活。
2.射线和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和紫外线等均可使病毒灭活。X射线与γ射线能引起核苷酸链发生致死性断裂,而紫外线照射可使核苷酸链形成胸腺嘧啶双聚体,抑制病毒核酸的复制。例如脊髓灰质炎病毒经紫外线灭活后,若再用可见光照射则可切除双聚体,称为光复活,故不宜使用紫外线来制备灭活疫苗。
3.酸碱度多数病毒在pH值5.0~9.0范围内稳定。但肠道病毒在pH值3.0~5.0时稳定,而鼻病毒在pH值3.0~5.0时可迅速被灭活。因此,耐酸试验可鉴别这两种病毒。
(二)化学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1.脂溶剂乙醚、丙酮、去氧胆酸盐等脂溶剂可使有包膜病毒的包膜脂质溶解而灭活,失去吸附能力,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等。无包膜病毒(如肠道病毒)对脂溶剂不敏感,借此可鉴别包膜病毒和无包膜病毒。
2.消毒剂病毒对各种氧化剂、酚类、醇类消毒剂敏感,H2 O2、高锰酸钾、甲醛、苯酚、漂白粉、碘酊、过氧乙酸等均可灭活病毒。
3.其他病毒对抗生素不敏感,待检标本中加抗生素的目的是抑制细菌生长,便于分离病毒。中草药对某些病毒有一定抑制作用,如板蓝根、大青叶、大黄、贯仲和七叶一枝花等。大多数病毒对甘油的抵抗力比细菌强,故常用含50%甘油的盐水保存和运送病毒标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