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立克次体属

立克次体属

时间:2023-05-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体虱感染普氏立克次体后,在肠管上皮细胞内繁殖,并随粪便排出。由于体虱可因普氏立克次体感染而死亡,且不经卵感染子代,故仅是传染媒介而非储存宿主。立克次体是严格细胞内寄生的病原体,故体内抗感染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为辅。3.血清学试验外斐反应是用普通变形杆菌的菌株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有无立克次体抗体的凝集试验。近年,核酸杂交技术及PCR技术检测立克次体核酸可进行病原学快速诊断。

一、立克次体属

立克次体属分为斑疹伤寒群和斑点热群。其中斑疹伤寒群包括普氏立克次体(R.pruwazekii)、斑疹伤寒立克次体(R.typhi)或称莫氏立克次体、加拿大立克次体3个种;斑点热群包括立氏立克次体、西伯利亚立克次体、澳大利亚立克次体、康氏立克次体、小株立克次体5个种。我国常见的是普氏立克次体和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一)临床意义

立克次体细胞壁中的脂多糖,可刺激单核巨噬细胞产生IL-1和TNF-a。IL-1具有致热性,引起发热;TNF-a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微循环障碍、中毒性休克和DIC等。其脂酶A能损伤宿主细胞膜及溶解胞内吞噬体膜,以利于病原体穿入宿主细胞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微荚膜样黏液层,与黏附宿主有关,具有抗吞噬作用。

普氏立克次体是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虱传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体虱是主要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为虱-人-虱。体虱感染普氏立克次体后,在肠管上皮细胞内繁殖,并随粪便排出。由于体虱可因普氏立克次体感染而死亡,且不经卵感染子代,故仅是传染媒介而非储存宿主。当受感染的体虱叮咬人体时,常排粪于皮肤上,粪中普氏立克次体从抓破的伤口进入人体。有时含普氏立克次体的虱粪也可经空气侵入呼吸道或眼结膜使人感染。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是地方性斑疹伤寒(又称鼠型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啮齿类动物是主要储存宿主,主要传播媒介是鼠蚤或鼠虱,自然感染周期为鼠蚤、鼠虱-啮齿类动物-鼠蚤、鼠虱。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在鼠蚤的肠管上皮细胞内繁殖,并随粪便排出。鼠蚤叮咬人体时,常排粪于皮肤上,粪中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从抓破的伤口进入人体。干燥的蚤粪尘埃也可经口、鼻、眼结膜进入人体而致病。此时人体若有人虱寄生,可以人虱为传播媒介,继发性地在人群中传播。

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临床症状相似,以高热、头痛、全身皮疹为主要特征。有的伴有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系统症状和实质性器官损伤。

立克次体是严格细胞内寄生的病原体,故体内抗感染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为辅。病后可获得较强的免疫力。

(二)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多形态性,球杆状或杆状,长0.3~0.6μm,宽0.8~2.0μm。革兰染色阴性,但着色不明显,常用Gimenza或Giemsa法染色,前者立克次体被染成红色,染色效果好,后者染成紫色或蓝色。

在感染的宿主细胞内,立克次体排列不规则,不同种的立克次体在细胞内分布的位置各异,此特点可供初步识别。例如普氏立克次体在细胞质内分散存在;立氏立克次体可在细胞质内和核内生长。

2.培养特性 立克次体在活细胞内生长,以二分裂方式繁殖,繁殖一代约需6~10 h。培养立克次体常用的方法 有动物接种、鸡胚接种和细胞培养。动物接种是最常用的方法 ,采用豚鼠、小鼠可对多种病原性立克次体进行繁殖。鸡胚卵黄囊常用于立克次体的传代。目前常用的组织培养系统有鸡胚成纤维细胞、L929细胞和Vero单层细胞,孵育最适温度为37℃。

3.抗原构造 立克次体有两种特异性抗原,一为群特异性抗原,为其脂多糖;另一为种特异性抗原,与细胞壁外膜的表面蛋白成分有关。斑疹伤寒等立克次体的脂多糖与变形杆菌某些菌株(如OX19、OX2、OXk等)的菌体抗原有共同的抗原成分。由于变形杆菌抗原易于制备,其凝集反应结果又便于观察,因此临床检验中常用这类变形杆菌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这种交叉凝集试验称为外斐试验(Weil-Felix test),用于检测人类或动物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供立克次体病的辅助诊断。

(三)微生物学检验

立克次体易引起实验室污染,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操作规程,注意防止感染事故的发生。

1.标本的采集主要采集病人的血液以供病原体分离或做免疫学试验。流行病学调查时,尚需采集野生小动物和家畜的器官以及节肢动物等。采集时间一般在发病初期、急性期和应用 抗生素前采血,否则很难获得阳性分离结果。血清学试验需采集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以观察抗体滴度是否增长。

2.分离培养由于标本中立克次体含量较低,直接镜检意义不大。可将标本(血液、血块或其他组织悬液)接种至雄性豚鼠腹腔。若接种后豚鼠体温>40℃,同时有阴囊红肿,表示有立克次体感染,应进一步将分离出的毒株接种于鸡胚或细胞培养,用免疫荧光试验加以鉴定。

感染组织和皮肤病变活检标本可用免疫荧光法、免疫蛋白印迹法、蛋白质指纹图谱分析法等鉴定。

3.血清学试验外斐反应是用普通变形杆菌的菌株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有无立克次体抗体的凝集试验。如滴度≥1∶160或随病程延长而血清滴度增长≥4倍,为阳性反应。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均可出现阳性反应。由于该试验为交叉反应,必须同时结合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才能作出正确诊断。

此外,还可以采用ELISA法或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抗体。近年,核酸杂交技术及PCR技术检测立克次体核酸可进行病原学快速诊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