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常用一般局部麻醉方法及护理
(一)一般局部麻醉方法
一般局部麻醉分为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
1.表面麻醉 将渗透性强的局麻药与局部黏膜接触,穿透黏膜作用于神经末梢而产生的局部麻醉作用称为表面麻醉。常用于眼、鼻、咽喉、气管和尿道等部位的浅表手术或内镜检查。临床上常用的表面麻醉药有0.5%~1.0%丁卡因。一般眼部的表面麻醉多采用滴入法,鼻腔内黏膜常用涂敷法,咽喉及气管内黏膜用喷雾法,尿道内黏膜用灌入法。
2.局部浸润麻醉 是指局麻药物注射于手术区的组织内,阻滞神经末梢而达到麻醉作用。其基本方法为沿手术切口线由浅入深分层注射局麻药,阻滞神经末梢。常用药物为0.5%普鲁卡因或0.25~0.5%利多卡因,成人普鲁卡因一次最大剂量为1.0 g,普鲁卡因过敏的患者可选用利多卡因。利多卡因一次最大剂量为500 mg。药液内加用肾上腺素2.5 μg/mL,可缓解药物吸收,延长作用时间,减少术中出血。
3.区域阻滞麻醉 指在手术区四周和底部注射局麻药,以阻滞进入手术区的神经干和神经末梢,称为区域阻滞麻醉。适用于浅表肿块切除术。
4.神经阻滞麻醉 是指将局麻药注入神经干(丛)周围,使其所支配的区域无痛的麻醉方法。常用的神经阻滞有臂神经丛阻滞(图1-1)和颈神经丛阻滞,适用于上肢手术、肩部手术。
图1-1 臂神经丛阻滞
(二)护理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了解有无麻醉或手术史,尤应注意有无局麻药过敏史,有无发热、咳嗽、麻醉部位皮肤感染等情况。
2.身体评估 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以便与术中生命体征做出比较。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了解心肺情况,X射线平片、CT、MRI的检查结果。
4.心理及社会评估 了解患者精神紧张、焦虑和恐惧的程度。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2.潜在(局麻)并发症 局麻药毒性反应、局麻药过敏反应等。
【护理目标】
患者焦虑或恐惧程度减轻,能以最佳心态接受和配合麻醉;潜在并发症能被及时发现,并得到有效处理。
【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 体谅患者面临麻醉和手术室的陌生环境所产生的心理变化,以和蔼的态度接待患者,耐心询问和说明有关问题,并配合适当的肢体语言,让患者感到亲切可信,减轻其紧张、焦虑或恐惧情绪。
2.协助麻醉 局麻有时由麻醉师实施(如颈丛阻滞),有时由手术者实施(如局部浸润麻醉)。应协助摆放麻醉体位,提供良好的灯光照明,保证麻醉部位有充分的暴露,以便于操作,同时应照顾到患者的舒适和隐私部位的保护;查看局麻药物过敏试验结果,准备好注射器、消毒物品等;提供并查对局麻药物,掌握好局麻药的用量和浓度,以防一次用量过大、短时间内用药过多或浓度过高,引起局麻药毒性反应。
3.观察和处理并发症 局麻并发症主要有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
(1)毒性反应 是因局麻药吸收入血后,血药浓度超过一定阈值所致。常见原因有:①一次性用量超过限量;②局麻药误注入血管内;③注药部位血供丰富、患者体内缺水或局麻药液中未加肾上腺素,药物吸收过快;④患者体质衰弱,对局麻药物的耐受性差。中毒后,早期表现精神紧张、烦躁不安,血压升高、脉搏和呼吸加快等兴奋现象,若未及时处理,患者可转为嗜睡、眩晕、惊恐、视力模糊、肌肉颤抖、言语不清、语无伦次等抑制表现,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抽搐、惊厥、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心率缓慢,甚至心搏和呼吸停止。一旦发现上述情况,立即协助处理。常用措施:①立即停药、给氧;②建立静脉通道,输液,应用地西泮、苯巴比妥类药物,抽搐和惊厥者给予硫喷妥钠,并配合气管插管;③血压下降者给麻黄碱或间羟胺等维持循环功能;④一旦呼吸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2)过敏反应 较少见。酯类局麻药普鲁卡因可引起过敏反应。轻者,出现荨麻疹、咽喉水肿、支气管痉挛、低血压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等;重者可有突然惊厥、失语、意识障碍和休克等。对过敏反应,应以预防为主,用药前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并进行药物过敏试验。一旦发生过敏反应,立即配合处理如加快输液速度、给氧、给予抗过敏药物和升压药物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