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椎管内麻醉及护理
椎管内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入椎管内的蛛网膜下隙、硬脊膜外隙或骶管,阻断部分脊神经的冲动传导,使一定平面以下区域的感觉、运动及反射消失,伴肌肉松弛(图1-2)。椎管内麻醉时,患者保持清醒、镇痛效果确切、肌肉松弛良好,但对生理功能有一定的影响,也不能完全消除内脏牵拉反射。
图1-2 椎管内麻醉
(一)蛛网膜下隙阻滞
蛛网膜下隙阻滞(又称腰麻)是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阻滞部分脊神经的传导功能,使其所支配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的方法。
【适应证】
适用于2~3 h以内的下腹部、盆腔、下肢及肛门、会阴部手术。但对于精神病或小儿等不合作的患者,除非先用基础麻醉,否则不用腰麻。由于腰麻后神经系统并发症较多,麻醉时间受到限制,现多被硬脊膜外隙阻滞所取代。
【禁忌证】
腰麻的禁忌证包括: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脊膜炎、颅内压增高;②休克;③穿刺部位皮肤感染或脓毒症;④脊柱外伤或结核;⑤急性心力衰竭或冠心病发作;⑥严重腰背痛史、凝血机制障碍、明显腹内压增高。
【常用麻醉药】
腰麻常用的麻醉药为普鲁卡因、丁卡因、布比卡因、利多卡因。应根据手术种类和手术时间长短加以选择,为了延长作用时间,通常在麻醉药液内加入肾上腺素。普鲁卡因常用于手术时间在1.5 h以内的手术(如刮宫术);利多卡因可用于手术时间在1.5~2 h的手术(如疝修补术);布比卡因、丁卡因多用于2~3 h的手术(如关节置换术)。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了解有无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等病史;有无腰椎畸形、受损或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无休克、恶病质,有无高血压史及其是否已得到有效控制。既往手术史、过敏史、家族史等。
2.身体评估 是否是婴儿或不合作者;腰部穿刺部位有无破损或感染病灶;有无神志不清、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弹性差、尿少等缺水或血容量不足现象;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病情控制情况。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X射线平片、CT、MRI的检查结果,了解心肺情况,腰椎有无畸形、受损等。
4.心理及社会评估 患者由于担心腰麻效果和并发症而产生焦虑、恐惧心理反应;同时家属和社会医保经济支持情况,也会影响患者情绪。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焦虑、恐惧 与担心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有关。
2.疼痛 与手术创伤有关。
3.潜在并发症 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呼吸抑制、头痛、全脊髓麻醉等。
【护理目标】
患者焦虑恐惧情绪有所缓解或消失,患者疼痛减轻、舒适感增强,患者无并发症发生或并发症发生后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
【护理措施】
1.生活护理 患者腰麻后去枕平卧6~8 h,以预防和减轻麻醉后头疼;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且病情需要可安置手术后体位。术后6 h后,非胃肠道手术可根据病情恢复情况给予流质、逐步半流质饮食。
2.对症护理 疼痛影响患者休息、早期活动、饮食时,给予镇痛处理;恶心、呕吐者及时清理口腔呕吐物,防止误吸,反复呕吐者给予止吐药治疗;尿潴留者,应给予局部热敷,诱导排尿,必要时无菌操作下插导尿管处理。
3.并发症防治
(1)低血压 由交感神经阻滞所致。防治措施:加快输液速度,增加血容量;若血压骤降可用麻黄碱15~30 mg静脉注射,以收缩血管,维持血压。
(2)呼吸抑制 常见于胸段脊神经阻滞,表现为肋间肌麻痹,胸式呼吸减弱,潮气量减少,咳嗽无力,甚至发绀。防治措施:谨慎用药,吸氧,维持循环,紧急时行气管插管人工呼吸。
(3)头痛 主要因腰椎穿刺时穿破硬脊膜和蛛网膜,致使脑脊液流失,颅内压下降,颅内血管扩张刺激所致。典型的头痛可发生在穿刺后6~12 h、患者术后第一次抬头或起床活动时,疼痛常位于枕部、顶部或颞部,呈搏动性,抬头或坐起时加重。约75%患者在4 d内症状消失,多数不超过1周,但个别患者的病程可长达半年以上。预防:麻醉时采用细穿刺针、避免反复穿刺、提高穿刺技术、保证术中、术后输入足量液体。
(4)尿潴留 主要因下腹部、肛门或会阴部手术后切口疼痛,下腹部手术对膀胱的直接刺激,以及患者不习惯床上排尿等所致。应先诱导排尿,无效时应导尿。
4.心理护理 引导患者说出自己的担忧、困惑,并针对其实际情况进行解释说明,同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麻醉的相关知识,以缓解其焦虑情绪。
(二)硬脊膜外阻滞
硬脊膜外阻滞也称硬膜外阻滞,是指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间隙,阻滞脊神经根,使其支配区域产生暂时性痛觉消失的麻醉方法。适应于除头部以外的任何部位手术,尤其对上腹部手术更为适宜。其禁忌证与腰麻类似。给药方式有单次法和连续法两种。
【分类】
1.高位硬脊膜外阻滞 于C5~T6之间进行穿刺,阻滞颈部及上胸段脊神经,适用于甲状腺、上肢或胸壁手术,高位硬膜外阻滞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和麻醉意外,从安全角度考虑,目前临床已很少采用。
2.中位硬膜外阻滞 穿刺部位在T6~T12之间。常用于腹部手术。
3.低位硬膜外阻滞 穿刺部位在腰部各棘突间隙。适用于下肢及盆腔手术。
4.骶管阻滞 经骶裂孔进行穿刺,阻滞骶神经。适用于肛门及会阴部手术。
【常用麻醉药】
临床最为常用的是利多卡因、丁卡因和布比卡因。
1.利多卡因 优点是起效快,5~12 min发挥作用,在组织内浸透能力强,阻滞准确,麻醉效果好。缺点是作用持续时间较短,仅1.5 h左右。临床常用浓度为1%~2%,成人一次最大用量为400 mg。
2.丁卡因 一般10~15 min起效,维持时间可达3~4 h,常用浓度为0.25%~0.33%,成人一次最大用量为60 mg。
3.布比卡因 一般4~10 min起效,作用时间较长,可维持4~6 h,最长可达15 h以上。常用浓度为0.5%~0.75%,但只有浓度达到0.75%时,才能取得满意的肌松弛效果。
4.罗哌卡因 用于术后镇痛和无痛分娩。常用浓度为0.2%,成人剂量可达12~28 mg/h。
【影响硬膜外阻滞的因素】
1.药物容量和注药速度 药物容量越大,注射速度越快,感觉阻滞平面及范围越广。分次间隔给药可增强阻滞效果。
2.导管位置和方向 导管向头端插入时,药物易向头端扩散;向尾端插入时,多向尾端扩散;导管偏于一侧,可出现单侧麻醉。但最终决定药物扩散方向的仍是导管口所在位置。
3.妊娠 妊娠后期由于下腔静脉受压,硬膜外间隙静脉充盈,间隙相对变小,用药量减少。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了解麻醉穿刺部位有无皮肤感染、脊柱畸形,凝血机制有无障碍,有无休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
2.身体评估 检查穿刺部位皮肤和脊柱情况,有无牙龈出血或皮下瘀斑,有无心肺功能不全、高血压、糖尿病等情况。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凝血四项以了解凝血功能状态;X射线平片,了解心肺情况;脊柱X射线平片、CT,了解有无畸形改变。
4.心理及社会评估 患者担心麻醉效果和麻醉插管创伤而产生紧张、焦虑情绪;同时由于对麻醉相关知识认识的不够和家属、单位对患者麻醉后身心支持程度,也会影响其心理变化。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焦虑、恐惧 与担心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有关。
2.疼痛 与麻醉插管创伤和手术有关。
3.知识缺乏 与缺乏有关麻醉的注意事项和配合知识有关。
4.潜在并发症 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全脊髓麻醉、硬脊膜外腔血肿或感染等。
【护理目标】
患者能说出应对焦虑、恐惧心理的措施并有焦虑减轻或消失,患者疼痛缓解或减轻,患者能说出有关麻醉须知方面知识,患者无并发症或发生的并发症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
【护理措施】
1.生活护理 硬脊膜外阻滞患者,一般术后平卧6 h,待病情稳定后,可取半卧位;非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6 h麻醉恢复后,可进流质饮食,待肠蠕动恢复后可进普食。
2.对症护理 疼痛、恶心、呕吐、尿潴留等参见腰麻部分相关内容。
3.并发症防治
(1)全脊髓麻醉 是硬膜外麻醉最危险的并发症,系硬膜外阻滞时穿刺针或导管误入蛛网膜下隙未及时发现,致超量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而产生异常广泛的阻滞。若未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可发生心搏骤停。一旦疑有全脊髓麻醉,应立即行面罩正压通气,必要时行气管插管维持呼吸,加快输液速度,给予升压药,维持循环功能。预防:麻醉前常规准备麻醉机气管插管器械,穿刺操作时细致认真,注药前先回抽、观察有无脑脊液,注射时先用试验剂量(3~5 mL)并观察5~10 min,改变体位后要再次注射试验剂量,以重新检验,有效防止患者术中躁动。
(2)其他并发症 ①脊神经损伤:穿刺针或导管质硬损伤脊神经或脊髓。应选择质地柔软的导管,穿刺时应观察感觉和运动功能变化。对出现神经损伤征象者,一般予以对症治疗,数周或数月后可自愈。②硬脊膜外血肿:多因硬膜外穿刺和置管时损伤血管而致硬膜外血肿,也可见于凝血功能障碍或应用抗凝药物者。尽早发现和处理,一旦发现血肿压迫征兆,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手术准备,争取在血肿形成后8 h内进行椎板切开减压术。③硬膜外脓肿:多因无菌操作不严格或穿刺针经过感染组织,将细菌带入硬膜外腔引起感染而逐渐形成脓肿。患者常出现放射性疼痛、肌无力和截瘫,并伴感染征象。一旦明确为硬膜外脓肿,应遵医嘱应用抗生素,并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尽早行椎板切开引流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