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其他腹外疝
(一)股疝
股疝是指腹腔内器官或组织经股环、股管,自卵圆窝向体表突出者。较少见,发病率约占腹外疝的5%,多发生于中年以上妇女。
【病因及发病机制】
股管是一个狭长的漏斗形间隙,上口称股环,下口为卵圆窝,覆有一层薄膜,称筛状板。它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端的下方。股疝的原因与女性骨盆较宽大、联合肌腱和腔隙韧带较薄弱,导致股环上口宽大松弛有关。妊娠导致的腹内压增高是主要原因。对着股管上口的腹膜,被下坠的腹内脏器推向下方,经股环向股管突出而形成股疝。疝内容物常为大网膜或小肠。由于股管几乎是垂直的,疝块在卵圆窝处向前转折时形成一锐角,且股环本身较小,周围又多坚韧的韧带,因此股疝容易嵌顿。在腹外病中,股疝嵌顿者最多。股疝一旦嵌顿,可迅速发展为绞窄性疝。
【临床表现】
表现为腹股沟韧带下方大腿根部的卵圆窝处突出一半球形肿块。可复性疝多无临床症状,常为偶然发现。由于疝囊颈较小,咳嗽冲击感也不明显。若内容物为肠管常伴急性机械肠梗阻症状,疝块嵌顿后局部有明显疼痛。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B超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可与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或其他肿块做出鉴别。
【治疗要点】
股疝是最易嵌顿的腹外疝。因此,一旦确诊应及时手术治疗,常用McVay法疝修复术。此法不仅能加强腹股沟管后壁而用于修补腹股沟疝,同时还能堵住股环而用于修补股疝。另一方法是在处理疝囊后,在腹股沟韧带下方把腹股沟韧带、腔隙韧带和耻骨肌筋膜缝合在一起,借以关闭股环。也可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法或经腹腔镜疝修补术。对嵌顿性和绞窄性股疝,应急诊手术治疗。
【护理】
同本章第一节腹外疝概述。
(二)脐疝
脐疝是指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自脐环突出者。脐疝分为婴儿型(先天性)和成人型(后天性)两种,以婴儿型多见。
【病因及发病机制】
1.婴儿型脐疝 因脐环闭锁不全或脐部组织薄弱,在哭闹、便秘及包茎所致排尿困难等因素的作用下可形成脐疝。
2.成人型脐疝 较少见。多发生于中年以上妇女,多因过度肥胖、多次妊娠使腹壁薄弱或肝硬化、腹腔肿瘤等导致腹内压增高等所致。
【临床表现】
1.婴儿型脐疝 表现为生后数周、数月脐部出现球形肿块,哭闹时出现,安静时消失。肿块回纳后可触摸到脐环的边缘。多属易复性,极少发生嵌顿或绞窄。
2.成人型脐疝 内容物易与疝囊发生粘连,疝块常不能完全回纳,因脐环狭小,且边缘较坚韧而缺乏弹性,故容易发生嵌顿或绞窄。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B超检查有助于诊断,并可明确疝内容物的性质。
【治疗要点】
1.非手术治疗 2岁以内的小儿,可用自制压迫垫(柔软的纱布包裹大于脐环的硬币或圆形硬质片状物)压迫脐部,外加绷带包扎固定。这种方法可阻止疝内容物突出,随着小儿身体的发育,腹壁肌肉逐渐强壮,脐环可自行闭合。
2.手术治疗 2岁以上的小儿,若脐环直径大于1.5 cm,应行手术治疗。成人型脐疝,应适时手术治疗,若发生嵌顿应行急症手术。手术方法是切除疝囊、缝合疝环。手术时应注意保留脐眼,以免对患者(特别是小儿)产生心理上的影响。
【护理】
同本章第一节腹外疝概述。
(三)切口疝
切口疝是指腹腔内脏器自腹壁手术切口瘢痕处突出者。可发生于各种腹部切口,但以经腹直肌切口最常见。
【病因及发病机制】
1.腹部纵切口 ①除腹直肌外,腹壁各层肌及筋膜、鞘膜等组织的纤维大体上都是横行的,纵切口可切断除腹直肌以外的腹壁各层肌及筋膜、腱膜等;②缝合时缝线易在组织纤维间滑脱;③已缝合的组织常因受到肌肉的横向牵力而裂开。
2.切口愈合不良 切口感染、留置引流物、血肿或缝合不严密,以及肥胖、老龄、营养不良、糖尿病等因素均可导致切口愈合不良,使局部承受不起腹内压力而向外突出,形成切口疝。
3.腹内压增高 术后剧烈咳嗽、胃肠胀气致切口内层裂开,也是切口疝的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
表现为手术或外伤后数周或数月,在伤口疤痕处出现柔软的肿块,站立或用力时更为明显,平卧或用手推送可缩小或消失,肿块回纳后可摸到腹壁深处的缺损。较大的切口疝有腹部牵拉感,伴食欲减退、恶心、便秘、腹部隐痛等表现。多数切口疝无完整疝囊,疝内容物常可与腹膜外腹壁组织粘连而成为难复性疝,有时还伴有不完全性肠梗阻。
检查时可见切口瘢痕处肿块,有时疝内容物可达皮下。此时常可见到肠型和肠蠕动波。切口疝的疝环一般比较宽大,很少发生嵌顿。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B超检查有助于诊断,并可明确疝内容物的性质。
【治疗要点】
以手术治疗为主。对较小的切口疝可切除原手术瘢痕,回纳疝内容物后在无张力的条件下拉拢疝环边缘,逐层缝合健康的腹壁组织。对较大的切口疝,可用合成纤维网片或自体筋膜组织加以修补。
【护理】
同本章第一节腹外疝概述。
(寇应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