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慢性骨髓炎
【病因】
慢性骨髓炎大多数发生于急性骨髓炎的急性感染期,未能彻底控制感染或反复发作,遗留死骨、死腔、窦道,迁延为慢性骨髓炎。
【病理】
病灶区域内有死骨、死腔和窦道是慢性骨髓炎的基本病理变化。急性炎症消退后,局部留有大小不等的死骨,被其周围广泛的新生骨包壳包围,局部形成死腔,内有死骨、脓液、坏死组织和炎性肉芽组织,使感染呈慢性过程。小的死骨排出,窦道可暂时闭合,但是,由于死腔的存在,慢性炎症难以彻底控制,当患者抵抗力降低时,急性炎症可再发,炎症反复发作,由于炎症和分泌物的刺激,使窦道周围软组织产生大量瘢痕,皮肤色素沉着。
【临床表现】
1.畸形。患侧肢体增粗变形,邻近关节畸形。幼年发病,肢体可有短缩或内、外翻畸形。
2.瘢痕和窦道。窦道常流出臭味脓液,周围皮肤有色素沉着或湿疹样皮炎。
3.急性发作时有发热,局部肿胀、疼痛,表面皮肤红、肿、热及压痛,原已闭塞的窦道口可开放,排出多量脓液,有时排出小死骨片。在死骨排出后窦道再封闭,炎症逐渐消退。
4.全身衰弱、消瘦、贫血等。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X射线检查 早期有虫蛀状骨破坏与骨质稀疏,并逐渐出现硬化区。骨膜掀起并有新生骨形,骨膜反应为层状,部分呈三角状,状如骨肿瘤。在X射线片上死骨表现为完全孤立的骨片,没有骨小梁结构,浓白致密,边缘不规则,周围有空隙。
2.CT 可以显示出脓腔与小型死骨。
【治疗要点】
手术治疗为主,原则是清除死骨、炎性肉芽组织和消灭死腔。慢性骨髓炎急性发作时不宜做病灶清除,仅行脓肿切开引流。大块死骨而包壳未充分形成者,不宜摘除死骨。
1.病灶清除术 在骨壳上开洞进入病灶内,吸出脓液、清除死骨及炎性肉芽组织,切除窦道,肋骨、腓骨等处病灶,可将病骨整段切除。
2.消灭死腔的方法
(1)碟形手术 在清除病灶后,凿除死腔边缘的硬化骨质,使其成口大底小的碟形,以使周围的软组织逐渐贴近而消灭死腔。后用凡士林纱布填平创口,外用管型石膏固定,开洞换药。
(2)带蒂肌瓣填塞 将骨腔边缘略做修整后,用附近肌肉做带蒂肌瓣填塞,以消灭死腔。适用于骨腔较大者。
(3)闭式灌洗 适合于小儿。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了解患者发病的情况、治疗情况及效果、有无药物过敏史等。
2.身体评估 了解症状、体征以及疼痛情况,有无高热、寒战、窦道口排出臭味脓液、周围皮肤有无色素沉着或湿疹样皮炎等。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了解X射线、CT检查结果,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和红细胞沉降率情况。
4.心理及社会评估 评估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过程、治疗、护理的了解程度。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患者是否有自卑、恐惧心理等。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体温过高 与化脓性感染有关。
2.疼痛 与骨组织的炎性改变有关。
3.潜在并发症 病理性骨折。
【护理目标】
患者体温下降,逐渐恢复正常;疼痛减轻;无并发症或并发症得到及时发现和处理。
【护理措施】
1.生活护理
(1)患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限制患肢活动,维持肢体于功能位,以减轻疼痛、有利于局部病灶修复,防止关节畸形和病理性骨折。当必须移动患侧肢体时,应给予协助,动作要轻稳,做好支撑与支托,尽量减少刺激,避免患处产生应力。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消除焦虑情绪。按医嘱给予止痛药物。
(2)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食物要易消化,高热期间一般给予流食或半流食。
2.局部冲洗的护理 行药物灌注、冲洗、负压引流时,应注意观察局部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引流液逆流。如创口外渗液量多,应及时更换敷料,并保持床单位清洁。引流管与一次性负压引流袋或负压引流瓶相连,保持负压状态。引流袋或瓶位置应低于患肢50 cm。合理调节药物灌注的滴速,及时更换灌洗液,一般每天3 000~5 000 mL,随着冲洗引流液颜色的变淡逐渐减量。
3.用药观察 遵医嘱及时静脉输入抗生素,注意药物浓度和滴入速度,保证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有效输入。密切注意患者有无用药后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如联合应用抗生素2~3 d,不能控制炎症,应及时报告医生调整。
4.心理护理 护士应关心患者、耐心解释有关疾病的知识,使患者正确对待疾病,保持心理健康。
【健康教育】
1.加强患肢锻炼,恢复患肢功能。患者进行肢体和关节功能锻炼,避免患肢功能障碍。慢性骨髓炎患者,每天进行肌肉的等长舒缩练习及关节被动活动或主动活动。
2.出现局部疼痛时,及时就诊。
3.慢性骨髓炎易于复发,出院后应继续抗感染治疗,定期复诊。指导患者使用辅助器材,如拐杖、助行器等,减轻患肢负重,防止发生病理性骨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