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染性休克的分类以及治疗手段是

感染性休克的分类以及治疗手段是

时间:2024-05-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感染性休克是一种分布性休克,血流动力学治疗方面与其他分布性休克具有很多相似之处。本病可继发于以释放内毒素的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的感染,如急性腹膜炎、胆道感染、绞窄性肠梗阻及泌尿系感染等,称为内毒素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有高动力型和低动力型2种。病人皮肤湿冷,又称为冷休克。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建议使用氢化可的松治疗,每日剂量不超过300mg。

第二节 感染性休克

【概述】

感染性休克是一种分布性休克,血流动力学治疗方面与其他分布性休克具有很多相似之处。本病是外科多见和治疗困难的一类休克。本病可继发于以释放内毒素的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的感染,如急性腹膜炎、胆道感染、绞窄性肠梗阻及泌尿系感染等,称为内毒素性休克。内毒素与体内的补体抗体和其他成分结合之后,可刺激交感神经引起血管挛缩并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有高动力型和低动力型2种。前者外周血管扩张,阻力降低,心输出量(CO)正常或增高(又称为高排低阻型),有血流分布异常和动静脉短路开放增加,细胞代谢障碍和能量生成不足。病人皮肤比较温暖干燥,又称为暖休克。低动力型休克(又称为低排高阻型)外周血管收缩,微循环淤滞,大量毛细血管渗出致使血容量和CO减少。病人皮肤湿冷,又称为冷休克。

实际上,“暖休克”较为少见,仅是一部分革兰阳性菌感染引起的早期休克。“冷休克”较多见,可由革兰阴性菌感染引起。

【治疗】

1.早期病因治疗 感染性休克病理生理变化比较复杂,治疗也比较困难,原则是在休克未纠正之前,应着重治疗休克,同时治疗感染;在休克纠正之后,着重治疗感染。原发性感染病灶是发生休克的主要原因,应及早处理,才能纠正休克和巩固治疗效果。

2.补充血容量 首先应以输注平衡盐溶液为主,配合适当的胶体液、血浆或全血,恢复足够的循环血量。一般应作中心静脉压监测维持正常CVP值,同时要求血红蛋白100g/L,血细胞比容30%~35%,以保证正常的心脏充盈压、动脉血氧含量和较为理想的血黏度。

3.控制感染 主要措施是应用抗菌药物和处理原发病灶,对病原菌尚未确定的病人,可根据临床判断最可能的致病菌种应用抗菌药,或选用广谱抗菌药。在已知致病菌种时应用敏感而窄谱的抗菌药。

4.纠正酸碱平衡 感染性休克的病人,常伴有严重的酸中毒,且发生较早,需及时纠正,一般在纠正、补充血容量的同时,经另一静脉通路滴注5%碳酸氢钠200ml,并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再作补充。

5.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在进行充分的容量复苏之后应采用血管扩张药物进行治疗。通常选用一种或多种短效的拟肾上腺素类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等。临床试验显示,去甲肾上腺素(或加用多巴酚丁胺)在改善全身输送的同时,还能纠正组织缺氧,对于感染性休克的疗效优于多巴胺、肾上腺素或血管加压素

6.激素治疗 使用大剂量皮质激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不能改善全身性感染患者的生存率,而且可能由于增加继发性感染的危险性使患者预后恶化。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建议使用氢化可的松治疗,每日剂量不超过300mg。糖皮质激素能抑制多种炎症介质和稳定溶酶体膜,缓解SIRS,但应用局限于早期、用量宜大,可达正常值的10~20倍,维持不宜超过48h。

7.其他治疗 包括营养支持,对并发的DIC、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的处理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