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鉴别诊断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鉴别诊断

时间:2023-05-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动脉导管未闭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5%~21%。1.症状体征 动脉导管未闭病人的症状取决于导管的大小、肺血管阻力、年龄以及有无合并畸形。发绀型心脏病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不能单独结扎导管,需同期行畸形矫正。动脉导管未闭切断缝合术 多适用于成年病人,较粗大动脉导管合并有严重肺动脉高压病人。手术切口和显露与动脉导管结扎术相同。胸腔镜下钳闭动脉导管目前已被导管介入封堵所替代。

第一节 动脉导管未闭

【概述】

动脉导管未闭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5%~21%。根据未闭动脉导管的解剖形态,将其分成管型、漏斗型、窗型和动脉瘤型。

【临床表现】

1.症状体征 动脉导管未闭病人的症状取决于导管的大小、肺血管阻力、年龄以及有无合并畸形。有大量分流的动脉导管未闭病人常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表现为易激惹、心率快、呼吸困难和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中等大小以下的动脉导管未闭病人,由于代偿良好,儿童时期很少有自觉症状,部分是在体检时发现,当发生左心功能不全或肺动脉高压后才出现症状,最早为劳累时呼吸困难,运动耐量下降,并随左心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加重而全身症状加重。当动脉导管未闭病人发展为严重肺动脉高压时,除有劳累后心悸、气急加重,活动耐量差外,并逐渐出现发绀,是由于静脉血由动脉导管分流至降主动脉分布到下半身,临床上出现下肢发绀较上半身明显。

可见心前区搏动增强,心尖搏动弥散;在肺动脉瓣区常扪及细震颤,多为连续性;胸骨左缘第2,3肋间闻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并向颈部、背部传导。周围血管体征:收缩压正常或略高,舒张压下降,脉压差增大。由于脉压差增大触摸脉搏洪大有冲击感,称为“水冲脉”。甲床、口唇及眼结膜等部位可有毛细血管搏动现象,腹股沟部股动脉可闻及“枪击音”。末梢出现发绀和杵状趾,提示右向左分流明显,已出现艾森曼格综合征,尤其是杵状趾比杵状指明显者,更具诊断意义。

2.辅助检查

(1)心电图 正常或左心室肥大,肺动脉高压时左、右心室肥大。

(2)X射线胸片检查 心影增大,左心缘向左下延伸;主动脉结突出,呈漏斗状;肺动脉圆锥平直或隆起,肺血管影增粗。

(3)超声心动图 左心房、心室增大,二维切面显示未闭动脉导管,多普勒超声发现异常血流信号。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症状、杂音的性质、位置,周围血管征,结合超声心动图、X射线胸片和心电图检查结果,一般不难诊断。不典型病例需做右心导管检查或逆行主动脉造影检查。

2.鉴别诊断 注意与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主动脉窦瘤破裂、冠状动脉右心瘘或冠状动静脉瘘,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心血管疾病相鉴别。一般超声心动图和心血管造影能明确诊断。

【治疗】

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方法仍以外科手术为主。内科治疗仅用于术前控制心力衰竭和感染。

1.手术适应证 早产儿、婴幼儿反复发生肺炎、呼吸窘迫、心力衰竭或喂养困难者,应及时手术。无明显症状者,多主张学龄前择期手术,近年来大多尽早手术。发绀型心脏病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不能单独结扎导管,需同期行畸形矫正。

2.手术治疗

(1)导管介入封堵术 此法创伤小、危险系数低、住院时间短、病人康复快,目前单纯动脉导管未闭大多采用此方法。

(2)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 此手术方式目前已被导管介入封堵术所替代。

(3)动脉导管未闭切断缝合术 多适用于成年病人,较粗大动脉导管合并有严重肺动脉高压病人。手术切口和显露与动脉导管结扎术相同。充分游离动脉导管和暂时降低血压后,用导管钳或Pott-Smith钳钳闭动脉导管,在两钳之间边切边用4-0或5-0prolene线连续缝合主动脉和肺动脉切缘。此法适用于导管粗大、损伤出血或感染后不宜结扎或钳闭的病例。

(4)体外循环下经肺动脉闭合动脉导管 适用于部分诊断心内畸形而漏诊动脉导管未闭的病人,动脉导管广泛钙化,不能常规进行结扎或切断缝合,或合并导管内膜炎,肺动脉侧有赘生物形成,术中须同时清除赘生物者。在体外循环开始后,将鼻咽温控制在32~34℃之间,阻断上、下腔静脉,不阻断升主动脉,心脏跳动下进行。暂时降低体外循环灌流量,切开肺动脉干远端,用手指按堵动脉导管开口或用球囊导管放入导管主动脉侧,充生理盐水阻断导管血流。对动脉导管开口在1.0cm者可采用带小垫片涤纶无创伤线间断褥式缝合法进行闭合。对于动脉导管开口>1.0cm者,宜采用补片修补。

(5)其他 如体外循环下经主动脉切口封闭动脉导管开口,对于成人合并严重钙化者或导管再通者,有学者建议采用此方法。胸腔镜下钳闭动脉导管目前已被导管介入封堵所替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