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急性乳腺炎
【概述】
急性乳腺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常在短期内形成脓肿,多见于产后3~4周哺乳妇女,尤其是初产妇。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为链球菌。产后乳汁淤积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病菌一般从乳头破口或皲裂处进入,沿淋巴管侵入乳腺组织导致感染,也可直接侵入乳管,上行至腺小叶引起感染。
【临床表现】
起病时常有高热、寒战等全身中毒症状,患侧乳房体积增大,乳房胀痛,哺乳时更甚,乳汁分泌不畅,局部变硬,皮肤发红,有压痛及搏动性疼痛。患侧的腋窝淋巴结常有肿大,白细胞计数常增高。如果短期内局部变软,说明已有脓肿形成。脓肿的临床表现与其位置的深浅有关。位置浅的脓肿在早期即有局部红肿、隆起,而深部脓肿在早期局部表现常不明显,以局部疼痛及全身症状为主。脓肿可有单个或多个,有时自行破溃或经乳头排出,也可以侵入乳腺后间隙的疏松组织,形成乳腺后脓肿。感染严重者,可并发脓毒血症。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产后哺乳的女性如出现乳房胀痛以及局部红、肿、热、痛,并可扪及痛性肿块,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炎症反应,不难作出诊断。
2.鉴别诊断 急性乳腺炎需与浆细胞性乳腺炎及炎性乳癌相鉴别。
(1)浆细胞性乳腺炎 多见于非哺乳期,病程长且顽固,由于乳晕下导管堵塞,引起导管扩张,管壁周围浆细胞浸润,引起炎症。多见乳头内陷或回缩,在乳晕周围出现肿块,并可出现皮肤粘连,有时肿块逐步软化形成脓肿,穿破后形成经久不愈的瘘管。
(2)炎性乳癌 没有明确的肿块,开始时局限于乳头及其周围区域。不久即扩展到乳房大部分皮肤,皮肤发红、水肿、增厚、粗糙、表面皮温升高。皮肤活检在皮下淋巴组织发现癌细胞可确诊。急性乳腺炎时皮肤红肿可较局限,短期内可形成脓肿,而炎性乳癌时皮肤改变广泛,往往累及整个乳房。急性乳腺炎和炎性乳癌均可见到腋下淋巴结肿大,急性乳腺炎的腋下淋巴结相对比较柔软,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活动性好;炎性乳癌的腋下淋巴结肿大而质硬,与皮肤及周围组织粘连,用手推之不活动。从全身症状来看,急性乳腺炎常有寒战、高热等明显的全身性炎症反应;而炎性乳癌通常无明显全身炎症反应,如伴有发热,则为低热或中等热度。
【治疗】
早期乳腺炎时患侧乳腺应停止哺乳,同时用吸乳器吸出乳汁,局部用热敷或鱼石脂软膏外敷,全身应用抗生素。已有脓肿形成时,应及时切开引流。深部脓肿可行超声定位,穿刺证实后再行引流。切口可循乳管方向取放射状切口,深部脓肿或乳房后脓肿可沿乳房下缘做弧形切口,经乳房后间隙引流。感染严重或脓肿引流后并发乳瘘,应停止哺乳。可口服溴隐亭1.25mg,每日2次,服用7~14d,或己烯雌酚1~2mg,每日3次,服用2~3d。
本病虽然治疗效果较好,但发病后痛苦,乳腺组织破坏引起乳房变形,影响哺乳。因此,对本病的预防重于治疗。哺乳期应保持乳头清洁,如有乳头内陷,应将乳头轻轻挤出后清洗干净。每次哺乳后将乳汁吸净,不能吸净时可用手按摩挤出或用吸乳器吸出。如果乳头已有皲裂或破损,应暂停哺乳,用吸乳器吸出乳汁,待伤口愈合后再行哺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