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的预防是针对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的3个基本环节采取综合性措施,并根据每种传染病的特点、流行时间及地点等,分清主次,针对主导环节、重点等采取相应措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是预防和控制任何传染病的黄金法则。
【控制和管理传染源】
1.患者 对任何传染病患者必须做到四早: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并迅速向卫生防疫机构报告。
附: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原有37种,现有39种(其中乙类新增甲型H1N1流感,丙类新增手足口病)。
甲类: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肾综合征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对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脊髓灰质炎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均已纳入甲类传染病管理,即城镇应在2h内,农村应在6h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尚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该在上述时限内以最快的方式(如电话)并同时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6h、农村应于12h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丙类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如结核性胸膜炎、人感染猪链球菌、不明原因肺炎、不明原因发热等)以及2008年5月2日我国卫生部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管理的手足口病,均应当在24h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2.病原携带者 通过病原分离和培养方法来发现病原携带者,对发现的携带者进行登记、管理、治疗和卫生教育、调整工作岗位及随访观察,消除其病原状态。
3.传染病接触者 应按具体情况采取检疫措施(一般按某种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进行检疫)、密切临床观察、适当药物预防或预防接种。
4.传染病动物 对人类危害较大的动物或失去经济价值的动物,应进行捕杀;对有经济价值的动物,应有兽医定期检查,及时发现病畜及病原携带动物,根据情况予以隔离和治疗。
【切断传播途径】
各种传染病通过不同的传播途径进行传播和流行,因此切断传播途径是阻断传染病的流行和加强传染病管理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对消化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等尤为重要。其主要措施为隔离及消毒。
隔离是将患者、病原携带者妥善安置在指定的隔离单位(如传染病房或隔离室等),与其他人群暂时分隔开,并对其进行积极治疗护理,将其所有排泄物、分泌物、用具等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防止其体内病原体向外扩散。隔离是控制传染源的有效方法。临床上常用的隔离方法有严密隔离、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血液体液隔离、接触隔离、昆虫隔离等。另外对一些健康的易感人群(如体弱多病者、婴幼儿等)在某些传染病流行时尚需采用保护性隔离。
消毒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灭停留在不同的传播媒介物上的病原体,借以切断传播途径,阻止和控制传染的发生,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之一。其目的:①防止病原体播散到社会中,引起流行发生;②防止患者再被其他病原体感染,出现并发症,发生交叉感染;③保护医护人员免于感染。
消毒的种类分疫源地消毒和预防性消毒两种。
疫源地消毒是指对有传染源(病者或病原携带者)存在的地区进行消毒,以免病原体向外传播。疫源地消毒又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2种。随时消毒是指及时杀灭并消除由传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而进行的随时的消毒工作。终末消毒是指传染源住院隔离,痊愈或死亡后,对其原居地点进行的彻底消毒,以期将传染病所遗留的病原微生物彻底消灭。在医院中传染源停止隔离出院后,对物品及病房的消毒亦为终末消毒。
预防性消毒是指未发现传染源情况下,对可能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场所和人体进行消毒的措施。如公共场所消毒,运输工具消毒,饮水及餐具消毒,饭前便后洗手均属之。医院中手术室消毒,免疫受损严重的病人,如骨髓移植病人预防性隔离及消毒措施亦为预防性消毒。
不同的传播机制所引起的传染病,消毒的效果也有所不同。消化道传染病,病原体随排泄物或呕吐物排出体外,污染范围较为局限,如能及时正常地进行消毒,切断传播途径,中断传播的效果较好。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随呼吸、咳嗽、喷嚏而排出,再通过飞沫和尘埃而播散,污染范围不确切,进行消毒较为困难。须同时采取空间隔离,才能中断传染。虫媒传染病则采取杀虫灭鼠等方法。许多传染病仅靠消毒措施还不足以达到预防目的。须同时进行必要的隔离措施和工作中的无菌操作,才能有效预防传染病的流行。有些传染病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有效切断其传播途径。如对肠道传染病应着重管理好饮食、管理好粪便、保护水源、防止污染、除四害、用具消毒、讲究个人卫生等;对呼吸道传染病,必须保持空气流通,必要时空气消毒,提倡戴口罩等;对虫媒传染病,应试用药物或其他措施防虫、杀虫、驱虫,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对一些寄生虫病,例如血吸虫病,宜于采取灭螺、治病、管水、管粪和个人防护等多种措施。
【保护易感人群】
重点是非特异性和特异性两类措施,以提高易感者免疫水平。前者主要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平时生活规律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重视合理营养和改善居住条件等;后者主要是人工免疫,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主动免疫是通过预防接种使机体获得对某些病原体相应的特异性主动免疫力,这种免疫力的产生时间较晚,但免疫持续时间长,如乙肝疫苗注射等。被动免疫是指注射针对某一传染病病原体所制作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后可立即使机体获得针对该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但免疫持续时间短,如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等。免疫预防接种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乃至消灭起着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作用。
其次在某些传染病流行期间,紧急情况下可给予药物预防。如抗生素、抗病毒药、中草药等。
总之,传染病预防的关键在于切断传染病流行的3个环节形成的传播链。为此,要切实做到: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病能力;②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对传染病的抵抗力;③按规定进行预防接种,提高免疫力;④搞好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蚊、蝇、鼠、蟑螂等害虫;⑤传染病人要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防止交叉感染;⑥传染病人接触过的用品及居室均严格消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