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新型肝炎病毒与肝炎
1.己型肝炎病毒(HFV)目前已知的引起肠道传播的病毒性肝炎病原体为甲型肝炎病毒(HA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可引起暴发流行及散在发病。1994年Arankaile等对1955年至1993年印度先后发生的17次水源传播的肝炎流行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证实,安达曼岛屿流行的肝炎以及历次流行中的部分病例HEV感染标志均阴性。此外,戊型肝炎患者多为青壮年,但安达曼岛屿46%的肝炎患者为小于15岁的青少年,说明很可能存在第三种肠道传播的病毒性肝炎,但至今HFV和己型肝炎的关系并未被确认,还需从病原学、分子生物学和血清学进一步证实。
2.庚型肝炎病毒(HGV)在1995年和1996年,2个研究小组分别发现了一种可能为非甲~非戊型肝炎的致病因子,并分别命名为GBV-C和HGV。
GBV-C/HGV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颗粒大小为20~30nm,基因组全长9.1~9.4kb,属黄病毒属,与HCV的氨基酸序列有27%的同源性,编码约2 900个氨基酸的多聚蛋白,分为结构蛋白及非结构蛋白。GBV-C/HGV感染呈世界性分布。GBV-C/HGV传播途径与HCV相似,主要是经血或血液制品传播,也有可能垂直传播和通过性传播。但其对肝脏的致病性尚无定论。
3.TT病毒(TTV) 1997年日本的Nishizawa等学者运用代表性差异分析技术从一例非甲~非庚型输血后肝炎患者的血清中克隆到一个500bp的片段N22。通过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证实了N22与输血后肝炎的高度相关性。由于此病毒来源于1例名为TT的病人,所以暂命名为TT病毒。到目前为止,TTV的全基因组结构已被鉴定,为了进一步了解TTV感染与肝炎的关系,大量深入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仍在进行中。
TTV是第一个被发现感染人类的单股环状DNA病毒。TTV感染在人群中广泛存在。国内学者对我国北京、南京、沈阳、深圳等地区不同人群进行了TTV检测,周育森等报道我国非甲~非庚型肝炎病人,TTV DNA阳性率42.9%,甲~庚型肝炎病例中TTV DNA阳性率仅2.9%,输血员中ALT异常而无甲~庚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者TTV-DNA阳性率34.6%,明显高于ALT正常献血者(TTVDNA阳性率16.8%)。
TTV是从原因不明的输血后肝炎中分离的,曾被称为输血传播病毒。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胆汁、粪便、唾液、精液和乳汁中都能检测到TTV,某些标本中病毒量甚至比血中高100倍。由此可见,TTV除可经血传播外,也可通过消化道等多途径传播。UTR-PCR检测结果表明世界各地健康人群TTV的感染率80%~100%。由于人群中有大量的无症状病毒携带者,TTV被称为“输血传播病毒”是欠妥当的,以粪-口途径为主的多途径传播可能是导致TTV在正常人群中大量流行的主要原因。此外,在一些动物中也发现了TTV的存在,但其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尚不清楚。
目前绝大多数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研究及实验动物模型多不支持TTV有引起肝炎及肝外器官疾病的能力。因此目前倾向于认为TTV不具致病性。
4.SEN病毒(SENV)1999年6月,DiaSorin研究中心的Panielli Primi领导的研究小组宣布发现了一种新型病毒,其基因组序列与已知的任何一种病毒的同源性小于50%,他们认为这种病毒极有可能引起急性和慢性肝炎,并可能是80%的输血相关的非甲至非戊型肝炎的主要致病因子。SENV为一单链环状DNA病毒,无包膜,核壳内含有单股链DNA,属环状病毒科,DNA呈环状。SENV的传播途径与输血密切相关。研究发现有输血史病例的SENV感染率为30%(86/286),远高于无输血史病例的3.0%(3/97),且感染率随输血单位数的增加而增加,输血后非甲至非戊型肝炎病例的SENV感染率较其他病例组显著增高。SENV可能与输血后非甲至非戊型肝炎相关,但是把SENV作为非甲至非戊型肝炎的病原体目前尚缺乏证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