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轮状病毒胃肠炎是怎么引起的

轮状病毒胃肠炎是怎么引起的

时间:2023-05-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病毒性胃肠炎又称病毒性腹泻,是一组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此外,柯萨奇病毒也是重要的致胃肠炎病原体。轮状病毒胃肠炎是病毒性胃肠炎中最常见的一种。普通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婴幼儿,而成人腹泻轮状病毒则可引起青壮年胃肠炎的暴发流行。成人轮状病毒胃肠炎常呈水型暴发流行,也可通过生活接触传播。大便病毒颗粒阳性者,必须结合临床及血清结果才能确诊,注意排除带病毒者。

第十四节 病毒性胃肠炎

【概述】

病毒性胃肠炎又称病毒性腹泻,是一组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共同特点为起病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排水样便或稀便,部分患者有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病程较短,病死率较低。

1.病原 与急性胃肠炎有关的病毒种类较多,轮状病毒占首位,其次为肠腺病毒(40型,41型),诺沃克病毒位列第三。此外,尚有肠道病毒、冠状病毒、星状病毒等。目前较为重要且研究较多的是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和星状病毒。此外,柯萨奇病毒也是重要的致胃肠炎病原体。

轮状病毒胃肠炎是病毒性胃肠炎中最常见的一种。普通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婴幼儿,而成人腹泻轮状病毒则可引起青壮年胃肠炎的暴发流行。

轮状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为球形有宽壳盖、短幅和薄边的双股RNA病毒。平均直径70nm左右,病毒体中心为直径36~45nm的致密核心,含病毒核酸。外有双层多肽衣壳,呈轮缘状,围绕内层。内层衣壳子粒在边缘部呈放射状排列,形似车轮辐条,故称为轮状病毒。外层衣壳的多肽构成种特异性抗原,人和动物无交叉反应。内层衣壳多肽构成组特异性抗原,用电泳法分型为7组,即A、B、C、D、E、F及G组。首先发现的轮状病毒是A组,B组轮状病毒最早在我国发现,可致成人腹泻,C组首先于1988年在日本发现,A、B、C三组可引起人畜共患病,其他组主要引起动物患病,极少感染人类。

2.发病机制 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十二指肠和空场。病毒可在上皮细胞胞浆中复制,使绒毛变短变钝,细胞变性,出现空泡,继而坏死,正常肠黏膜上存在的绒毛酶如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均减少,导致吸收功能障碍。由于乳糖及其他双糖不能被消化吸收而滞留在肠内,造成肠黏膜与肠腔渗透压的改变,使液体进入肠腔而造成渗透性腹泻。

3.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患者与无症状带毒者是主要的传染源。患者急性期粪便中有大量病毒颗粒,病后可持续排毒4~8d,极少数可长达18~42d。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人传人,经粪-口或口-口传播,亦可能通过水源污染或呼吸道传播。成人轮状病毒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常呈水型暴发流行,也可通过生活接触传播。

(3)易感人群 普通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婴幼儿,以9~12个月龄发病率最高,6个月龄以下少见,但近年来人工喂养新生儿发病也较多,成人感染后多无症状或呈轻症表现。成人腹泻轮状病毒则人群普遍易感,但主要在青壮年中造成流行。

(4)流行特征 人轮状病毒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发病率甚高,几乎每个人都感染过轮状病毒。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在秋冬寒冷季节(12~2月份),但热带地区季节性不明显。轮状病毒成人腹泻可在一年四季发生,但流行和暴发在我国多发生于4~7月份。

【临床表现】

1.临床类型

(1)普通型腹泻轮状病毒胃肠炎 潜伏期1~3d。病情差别较大,6~24个月龄小儿症状重,而较大儿童或成年人多为轻型或亚临床感染。起病急,多先吐后泻,伴轻、中度发热。腹泻每日十到数十次不等,大便多为水样,或呈黄绿色稀便,有酸臭味。常伴轻或中度脱水及代谢性酸中毒。部分病例在出现消化道症状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病程1周左右。但少数患儿短期内仍有双糖尤其是乳糖吸收不良,腹泻可持续数周,个别可长达数月。

(2)成人型腹泻轮状病毒胃肠炎 潜伏期2~3d,起病急,多无发热或仅有低热,以腹泻、腹痛、腹胀为主要症状。腹泻每日3~10次不等,为黄水样或米汤样便,无脓血。部分病例伴恶心、呕吐等症状。病程5~6d,偶尔可长达14d以上。

轮状病毒可致肠道外损害,如咽喉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心肌炎、肝功损害,考虑可能病毒性血症导致多系统损害。

2.并发症 少数患者可并发肠套叠、直肠出血、溶血尿毒综合征、脑炎及Reye综合征等。

3.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大多正常,少数偏高,分类淋巴细胞增加。

(2)大便常规及培养 大便镜检大多无特殊发现,培养无致病菌生长。

(3)病原学检查

1)电镜检查 是一特异性诊断实验,取粪便做直接或免疫电镜检查,可发现轮状病毒颗粒。

2)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免疫酶斑试验检测粪便上清液中的病毒抗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从粪便中提取病毒RNA,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色,检查有无轮状病毒的RNA电泳图谱,既有诊断价值,又可区别不同型病毒感染。

4)血清学检测,感染后5d,血中可检测出特异性IgM抗体,亦有助于本病诊断。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在秋冬季发生的水样腹泻,注意发病年龄,病前是否有不洁饮食史、肠炎患者接触史。尤其有较多病例同时发生,应考虑有本病可能。

(2)临床资料 注意起病情况,有无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大便次数、性状和量;有无咳嗽及流涕等表现。特别是本病多为急性水样腹泻,中毒症状较轻,病程呈自限性。查体时注意精神状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失水程度,腹部压痛部位、肠鸣音情况。须注意有无并发肠套叠、胃肠出血、过敏性紫癜、脑炎、肺炎、心肌炎等情况。

(3)实验室资料 结合血、大便常规检查常可做出临床初步诊断。但确诊需要进行特异性诊断实验:取粪便做直接或免疫电镜检查,可发现轮状病毒颗粒;检查粪便中病毒抗原,用补体结合、ELISA、免疫斑点等技术,检测出患者粪便中的轮状病毒特异性抗原;从粪便中提取病毒RNA,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色,检查有无轮状病毒的RNA电泳图谱,既有诊断价值,又可区别不同型病毒感染;血清学检测,感染后5d,血中可检测出特异性IgM抗体,特别是双份血测轮状病毒抗体有否4倍以上升高,更有助于本病诊断。大便病毒颗粒阳性者,必须结合临床及血清结果才能确诊,注意排除带病毒者。

2.鉴别诊断 本病与细菌、寄生虫性腹泻的鉴别不难,与其他病毒性胃肠炎的鉴别有赖于特异性诊断检查。

【治疗】

本病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对症和支持治疗是本病的重点治疗方法。严重脱水导致的水、电解质紊乱是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1.一般治疗 发热高时物理降温,必要时给予解热药。腹痛重者给予解痉镇痛剂。

2.收敛治疗 思密达每次3.0~6.0g,每日3次,小儿减半。

3.微生态调节剂治疗 如培菲康,用于恢复期。

4.饮食疗法 吐泻剧烈者禁食12h,禁食期间静脉补液,症状减轻后,逐渐改给米汤或脱脂奶;此后,随病情好转增加奶量或饮食。

5.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重症者需静脉补液。输液量为生理需要量加吐泻等丢失量。能口服时,轻、中度脱水者均可给口服ORS液(葡萄糖20g,氯化钠3.5 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水加至1 000ml)。

6.抗分泌治疗 最新研制的消旋卡多曲是脑啡肽酶抑制剂,有较强的抑制肠分泌功能,可减少急性腹泻的排泄量。对该药的临床研究尚待深入。

7.关于糖皮质激素 无使用糖皮质激素指征,如伴高热或严重全身中毒症状,可短期使用,不可滥用。

8.其他 必要时可用α-干扰素治疗及中草药如马蹄香煎剂。

【预防】

1.管理传染源 及早发现和隔离病人。

2.切断传播途径 对病人粪便应消毒处理;重视水源及食物卫生,餐具进行消毒;婴儿室应有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

3.保护易感人群 应提倡母乳喂养婴儿;对6~24个月龄幼儿口服含各型轮状病毒的减毒疫苗,可刺激局部产生IgA抗体,为目前最为有效的预防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