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叶Gram创立了革兰染色法,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与革兰阴性两大类。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其在医学领域内的应用,细菌学分类不断取得进展。既往依据细菌的形态、染色、生长特点、生化反应、抗原结构以及血清免疫学等分类分型,近年来采用基因分型方法对细菌分类做了重要修改。
细菌为单细胞原核型微生物,无独立生活能力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体内。细菌虽形态微小,结构简单,但多具有致病力。许多细菌的荚膜多糖、链球菌外膜M蛋白、葡萄球菌A蛋白等,均有抵抗宿主吞噬细胞的功能。细菌鞭毛可使细菌活动、避开有害物质,趋向宿主细胞。多数革兰阴性菌及少数革兰阳性菌具有细小菌毛,能与宿主黏膜上皮细胞黏附;痢疾志贺杆菌如失去菌毛便无吸附于人肠黏膜的能力。构成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LPS)为具有很强致病力的内毒素,可引起毒血症状、中毒性休克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细菌的侵袭力为其主要的致病因素。A群链球菌产生的透明质酸酶、链激酶和链道酶等,可溶解宿主的透明质酸、纤维蛋白酶及黏稠的DNA而破坏组织屏障,细菌得以扩散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全身感染。细菌产生的各种毒素,为引起人类疾病的重要因素。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金葡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A群链球菌的致热性外毒素等外毒素,均有极强的致病能力。革兰阴性菌内毒素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出现严重毒血症及中毒性休克的原因。细菌变异是构成致病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些细菌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了新的毒力,可使病情加重或出现新的临床表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细菌亦不断发生变化,结构、毒力、侵袭力等均可发生变异,导致疾病谱等发生变化。
病原菌侵入人体是否引起疾病,疾病的临床表现、发展过程及转归等,很重要的因素为受感染者的免疫状态。先天性获得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和后天感染或疫苗接种获得的特异性免疫力,可随年龄的增长而减退,故老年人为许多病原菌的易感人群。各种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如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可使机体成为各种致病菌的易感对象,而且还可使致病菌不强的条件致病菌或非致病菌引起各种机会性感染,导致严重后果。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容易引起二重感染,各种有创性检查均增加了细菌感染的机会。
1940年青霉素的问世标志着人类与细菌性疾病的斗争进入抗生素时代。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大大改善了细菌性疾病的疗效与预后。与此同时,致病菌也相继出现了程度不等的耐药性,成为抗菌治疗的一大难题。细菌遗传基因表达的固有耐药性已给抗菌治疗带来不少困难,有质粒介导的耐药性发展更快。一些常见致病菌如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结核分枝杆菌、肠球菌等药物敏感性发生变化,多重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等均已导致治疗困难。所以必须经常了解当地当时的细菌敏感情况,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
人工主动免疫已成为控制传染病的有力武器。但病原菌的变异为疫苗制备带来新的问题。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菌苗已有全菌、成分抗原发展到基因工程菌苗,基因工程菌苗的问世进一步提高了预防效果、减少了不良反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