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牙形态异常
(一)巨牙、小牙
巨牙(macrodontia)、小牙(microdontia) 为牙的大小和形态与面部的比例失调,有过大或过小之感,故而得名。牙的体积超过或小于正常值范围,与牙列中其他牙明显不对称,称为巨牙或小牙。巨牙或小牙可以是个别牙,也可以是多数牙甚至全口牙。巨牙偶尔见于上颌中切牙和下颌第三磨牙(图8-3)。全口牙过大常见于垂体功能亢进者,并多伴全身骨骼过大。个别牙过小多见于上颌侧切牙、第三磨牙和额外牙,牙冠呈锥形,牙根较短(图8-4)。全口牙过小多见于外胚叶发育不良、Down综合征、先天性垂体功能减退者。
图8-3 巨牙
图8-4 小牙
(二)融合牙、双生牙、结合牙
1.融合牙(fused teeth)在牙胚发育期两个牙胚融合在一起发育而成,两牙的牙本质相连。引起融合的原因可能是压力所致,若压力发生在牙冠发育之前,则冠部融合;若压力发生在牙冠发育完全之后,则根部融合而冠部分离。无论冠融合还是根融合,其融合部的牙本质都是相连的(图8-5),这是与结合牙鉴别的要点。融合牙在乳、恒牙均可发生,以乳牙常见,最多见的是下颌乳切牙,正常牙与额外牙也可发生融合(图8-6)。
2.双生牙(geminated teeth)牙胚在发育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单个牙胚未完全分裂,表现为完全或不完全分开的牙冠,但通常有一个共同的牙根和根管(图8-7)。其在乳牙列和恒牙列均可发生。
图8-5 融合牙
图8-6 融合牙:下颌中切牙与侧切牙融合
图8-7 双生牙
3.结合牙(concrescence teeth)指两个牙沿根面经牙骨质结合,牙本质不融合(图8-8)。造成结合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创伤或牙拥挤,以致牙根间的牙槽骨骨质吸收,使相邻的两个牙靠拢,以后增生的牙骨质结合在一起,而牙本质是分开的。多见于上颌第二磨牙和第三磨牙。
图8-8 结合牙
(三)牙内陷
牙内陷(dens invaginatus)是由于牙发育期间成釉器向内凹陷卷叠或局部过度增生,深入到牙乳头中,牙发育完成后则呈现囊状深陷畸形。根据其内陷的深浅及形态变异,可分为三种情况:即畸形舌侧窝、畸形舌侧尖和牙中牙。
1.畸形舌侧窝(lingual fossa deformity) 为牙内陷较轻的一种发育畸形,多发生于上颌侧切牙,表现为牙舌侧窝呈囊状深陷。有的牙内陷在舌侧窝处形成一纵形沟裂,越过舌隆突向舌侧根部延伸(图8-9)。沟的深浅不一,有的可深达根尖部,将牙根一分为二。此窝一般呈囊状深陷,容易滞留食物残渣,有利于细菌滋生,且窝底釉质较薄,有的甚至没有釉质,易引起龋病、牙髓炎或牙髓坏死。
2.畸形舌侧尖(lingual cusp deformity) 此畸形除舌侧窝内陷外,又在舌隆突出现圆锥形突起,形成一个牙尖,又称指状舌尖。牙髓组织可进入舌侧尖内,形成髓角,易致磨损而引起牙髓及根尖周病。
3.牙中牙(dens in dents) 是牙内陷最严重的一种。由于成釉器内陷较深,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牙本质和牙釉质。牙呈圆锥形,体积较大,X射线片显示,内陷部分好似包含在牙中的一个小牙,故称牙中牙(图8-10)。
图8-9 畸形舌侧窝
图8-10 牙中牙
(四)畸形中央尖
畸形中央尖(central cusp deformity)指牙牙合面中央窝长出一个额外的牙尖。牙尖形态可为圆锥形、圆柱形或半球形,基底部宽约2mm,高1~3mm(图8-11)。中间有牙髓,畸形中央尖常因磨耗或折断而导致穿髓,致使牙髓暴露感染,甚至坏死,影响牙根的发育。其多发生在下颌前磨牙,常对称发生。畸形中央尖的发生是由于牙胚发育时期牙乳头组织向成釉器突起,在此基础上形成牙釉质和牙本质外突。
图8-11 畸形中央尖
(五)釉珠
釉珠(enamel pearl)为附在牙骨质表面的釉质小球形团块,大小似粟粒。常发生在磨牙的近牙颈部或磨牙根分叉处的牙骨质表面,接近釉牙骨质界(图8-12)。釉珠由牙釉质或牙釉质牙本质构成,体积大者可有牙髓组织伸入釉珠内,但极罕见。
图8-12 釉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